悲歡如何相通?新研究揭示共情神經機制
·回憶負面經歷會強烈影響對他者相同情緒狀態的反應。這表明,即使是動物也能特別識別情緒狀態,並在沒有直接看到觸發刺激的情況下相應地做出反應。
良好的溝通常常是建立在共情與理解的基礎上的。但是,常言道“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我們不是別人,又怎麼對別人的情感進行共情與迴應?實際上,科學家們已經發現,人類的大腦中存在對他人情緒產生共鳴的神經機制。
近日,一項研究發現大腦中的一組神經元具有“情緒記憶”的功能,能夠將自己體驗過的情緒“記錄”下來,並調節對他人情緒的反應。這項研究於2024年12月3日發表在《自然-神經科學》上,作者是意大利技術研究所(IIT)的Francesco Papaleo領導的科研團隊。
心理學研究已經發現,人類對他者情緒的反應受到自身過去情緒經歷的強烈影響。當觀察到另一個人經歷與自己類似的情緒情境,例如感到壓力,我們可能會有兩種不同的反應。一方面,我們可能產生共鳴,增強理解他人的能力,對別人的情感觸動更爲敏感。另一方面,它則可能引起自我痛苦,導致我們迴避他人。
該研究通過小鼠實驗發現,動物中也發生類似的現象:回憶負面經歷會強烈影響對他者相同情緒狀態的反應。這表明,即使是動物也能特別識別情緒狀態,並在沒有直接看到觸發刺激的情況下相應地做出反應。
研究發現,小鼠之間在共情之後是更加親近還是進行迴避,取決於不同的因素。“這些反應在雌性中受發情周期影響,而在雄性中受支配地位的影響。”研究寫道。
Papaleo的團隊確定了前額葉皮層在這些社會認知過程中的關鍵作用。他們發現了一組特定神經元細胞是基於情緒自我體驗對他者情緒反應的關鍵調節器。這些神經元產生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因子(CRF),這是一種參與應激反應機制的分子。研究發現,它們作爲一種情緒記憶發揮作用,影響對社會情緒刺激的反應。
CRF(Corticotropin-Releasing Factor)是一種由下丘腦分泌的激素,能夠促進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的釋放,進而調節體內的應激反應。CRF主要通過下丘腦-垂體-腎上腺(HPA)軸對身體的應激反應進行調控。當遇到壓力時,CRF會刺激下丘腦,促使垂體分泌ACTH,ACTH再刺激腎上腺皮質釋放皮質醇等應激激素,幫助身體應對壓力。
研究者們通過體內微末端鈣成像技術發現,只有經歷了相通的負面自我體驗(如壓力)時,內側前額葉皮層的CRF神經元對他者的壓力反應才更活躍。而當研究者通過基因技術敲除小鼠體內的CRF基因從而抑制其在內側前額葉皮層的表達時,曾經有過壓力體驗的小鼠對其它小鼠壓力情緒的反應減弱了。
該研究還通過光遺傳學實驗發現,這些神經元若受到更高程度的激活,則小鼠共情之後採取的行爲會從偏好和親近向迴避轉變。
“以這種精確的方式理解這些大腦機制,可以幫助闡明人類對他人情緒反應的許多方面,”該研究提到,“例如,爲什麼根據過去的情緒經驗,有些人傾向於在壓力下回避他人,而其他人更傾向於幫助他人。”
研究爲理解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自閉症和精神分裂症等疾病提供了新的見解。識別調節共鳴反應的特定大腦機制可以幫助臨牀研究開發新的靶向療法,也能夠幫助改善在各種精神狀況中觀察到的異常情緒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