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恩報告:2024年中國私募股權市場進入換擋期,投資人尋求更大掌控權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王媛媛、實習記者王志高 上海報道
4月23日,貝恩諮詢發佈《2024年中國私募股權市場報告》。
報告稱,經濟增速下行壓力依然存在,疊加IPO退出難度提升、買賣雙方估值預期差距的影響,2024年中國私募股權市場預計將延續2023年承壓趨勢,進入換擋調整期。
報告指出,2023年,中國私募股權基金的幹火藥(待投資金)維持高位,亟待出手投資,但買方與賣方之間的供需仍存在“錯位”。一方面,儘管面臨日益增長的退出壓力,賣方仍追求高交易倍數,希望多回收一些投資成本。另一方面,買方更趨於謹慎,追求優質資產。在這一背景下,大額控股尤其現金流穩定、基本面穩固的資產更受追捧。
交易仍然存在,投資人尋求更大掌控權
“與過去兩年相比,尤其是與21年的高點相比,2023年的交易投資的活躍度下降,達到近十年以來的最低點。但是將時間線繼續拉長,比如相較2005至2013年,2023年仍處於一個相對活躍的區間。”貝恩公司全球副合夥人高平稱。
數據顯示,2023年對比過去五年(2017-2022年)的投資,電商、科技、線上服務等是有所收縮的,但半導體、生物醫藥、汽車出行是持續增加的,並且交易金額佔比也比較大。
貝恩公司全球合夥人鄭思遠表示:“市場活躍度在緩慢回升的過程中肯定會面臨很多挑戰。即使整體市場環境很難,但交易仍然是存在的。”
鄭思遠認爲,從私募的募投管退四個角度看,存在着很多機會和挑戰。
首先在募資方面,一些美元基金在逐步考慮人民幣的業務,這是一個嘗試拓展募資機會的方式。其次在投的方面,面臨很大的挑戰,比如怎麼將資金持續投到有價值的企業上去。然後在管的方面,如何將回報提升,不同於以往重點關注被投企業是否實現好的增長,現在還要關注增長背後的成本問題,注重降本增效。最後在退的方面,在IPO越發嚴格的當下,逐漸拓寬了退出渠道,比如賣給S基金或戰略投資者。
鄭思遠稱,基於整個亞太區現在私募股權基金手上還有沒有投出去的資金大概有五千四百億到六千七百億美元之間,其中三分之一是聚焦大中華區的基金。這些錢未來必然要投出去,這就意味着交易肯定會存在。
針對做好交易的因素,鄭思遠表示,第一是進入的倍數要相對合理;第二是有非常明確退出的戰略;第三是被投公司基本面要比較穩固,有比較穩健的業務;第四是投資人有更大的掌控權。
市場承壓,S基金重要性進一步提升
報告顯示,2023年,中國私募股權市場的投資活躍度延續結構性下降趨勢,跌至十年來低點。數據顯示,中國市場的發展態勢與全球市場基本同步,2023年投資交易額較前5年均值(2018-2022年)下降了58%,跌至410億美元,交易量也跌去了31%。成長型投資繼續主導私募股權投資市場,佔交易總金額的60%。
同去年一樣,國內普通合夥人(GP),特別是人民幣基金仍是中國私募股權市場最活躍的玩家,在2023年交易額中佔到42%,較2022年增長21個百分點。在國內GP,特別是政府扶持基金的積極佈局下,半導體、汽車出行等行業投資活躍。國內美元基金則繼續關注汽車出行、醫藥和生物科技等傳統行業投資標的。
貝恩公司全球合夥人、大中華區私募股權基金及兼併收購業務主席周浩稱:“和全球市場一樣,中國市場也受到了全球經濟放緩和宏觀經濟不確定性的影響。隨着中國私募股權市場迎來監管與發展並重的新階段,私募股權基金需要找準核心投資領域,建設一整套差異化的能力。”
其表示,關注四個重點:一是更聚焦的基金戰略;二是持續挖掘投資組合的全面潛力,關注GenAI的顛覆性影響;三是持續做好投資組合預售規劃,系統化地做到“退出價值最大化”,四是積極運用行業資源和專業知識積累,緊密關注市場,發掘獨家交易機會與新的交易主題。
鄭思遠則認爲:“當估值迴歸理性,市場交易活躍度將會迎來新的窗口期。但目前,基金持有的投資組合期限較長,亟待退出實現回報。因此,私募股權基金需要更加積極主動地進行投後管理並尋找退出渠道,提升項目退出收益。退出方式的變化也助力估值理性迴歸,隨着IPO放緩,S基金、戰略併購等多樣化退出方式將持續上升。同時分紅也將更受投資者重視。”
事實上,與上一年相似,約95%的中國市場IPO發生在中國內地交易所,而不是中國香港地區和美國,其中大多數IPO由政府扶持基金和人民幣基金所持有或投資。私募股權基金有大量資產亟待退出,而IPO退出通道受限。在這一背景下,S基金在中國市場的重要性正在提升,有望進一步活躍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