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傳“甩了”美團,騰訊真要做“渣男”?

文丨普子胥

出品|本站科技《態℃》欄目

“神仙打架,小鬼遭殃。”

戲謔的評論,出自昨天的一則消息之下:美團股價午後持續走低,跌幅現擴大至10%。此前有市場消息稱,騰訊計劃出售美團的全部或大部分股權。

“此前消息”,則源自路透社:路透社援引四名知情人士消息稱,騰訊控股計劃出售所持美團240億美元股份的全部或大部分,並將一項歷時八年的投資變現。並表示,持有美團17%股權的騰訊近幾個月來一直在與財務顧問接觸,以研究如何執行其所持美團股份的大規模出售。

然而,該“傳言”卻幾乎擊穿了8月16日美團股價:美團跌幅一度超過12%,盤中最低市值跌破萬億港元。截止收盤,美團港股跌超9%,收於164.5港元每股,千億市值一筆勾銷。消息散播,同步震盪“騰訊系”企業:8月16日,閱文集團跌逾7%,快手跌超4%。而騰訊系中概股如拼多多、富途控股跌、嗶哩嗶哩跌、京東等公司股價也相繼下跌。

面對羣體性“恐慌”,騰訊與美團方面均對本站科技表示:“不予置評。”而最新迴應,則來自騰訊公關總監張軍朋友圈,其指責相關媒體(路透社)不嚴肅。

可無論如何,這場“鬧劇”最終以騰訊微漲0.87%收盤,美團跌超9%收關:兩者誰主動,誰被動,不言而喻。或許,對美團小股東而言,週二成爲“關燈吃麪”的一天。

但更重要的是,即便“消息”不實,但兩家企業圍繞“錢的流動”而產生的問題,並不會隨着“闢謠”而終結。

一、和騰訊“分手”,美團擔心什麼?

8月16日騰訊再次迴應,稱該消息不實。但按照騰訊近年頻繁減持的連貫動作,假若美團一旦被“丟下”,影響將是巨大的。一方面是出自流量,一方面出自競爭,但歸根結底則是資金。

事實上,2014年騰訊率先投資美團競對者大衆點評,後者借用微信的入口擴大了流量。直至2015年10月與大衆點評合併,美團纔開始吸取騰訊微信流量。可以說,美團發展路上微信導流是重要一環。而騰訊存在另一層意義則是強大的“站臺”與資金補充。例如,騰訊2021年7月完成了對美團股份的認購,當時美團官方宣稱,募資所得款項淨額將用於科技創新,客觀上提振了市場信心。

但是,假若騰訊一旦撤股,美團能否保留微信流量入口不說——雖然,美團早已對“流量焦慮”有所應對:例如,2021年底美團曾與快手在2021年底達成戰略互聯互通合作——但潛藏在流量下的,則是美團競爭壓力的日益劇增。

其中典型,便是美團與抖音全方位“對戰”。近年來,抖音憑藉着美食達人或者網紅的探店、吃播等視頻推薦,並在視頻頁面以及評論區附上團購鏈接以及團購優惠,其美食、酒旅團購業務發展迅速,並逐步逼近美團團購、外賣等核心業務。另一方面,作爲美團基本盤的外賣業務,背靠“阿里”系的餓了麼始終動作不斷,一旦騰訊“離開”,當下競爭局面或將存在變數。

巨頭們的直接競爭,往往最容易“燒錢”。

正因如此,資金始終是美團最大的挑戰。但美團近兩年來全力打造“衣食住行”生態圈,並由此對新興業務的大量投入,正讓其現金流不斷承壓。事實上,環顧美團2021年以及2022年Q1財報關鍵指標,其增收不盈利的“喜憂參半”現狀,一直存在。

例如,美團2021年全年營收雖同比增長56%達1791億人民幣,但相較2020年經調整盈利31.2億,2021年美團全年經調整虧損淨額爲156億元,自此由正轉負,直到2022年Q1虧損現狀也未能改變。

爲何如此?難道美團業務真不賺錢?

事實上,美團2021年外賣以及到店、酒店及旅遊業務收入兩大業務盈利狀況良好,是美團不可或缺的“現金奶牛”——2021年美團外賣收入同比增長45.3%至人民幣963億元,經營利潤由2020年的人民幣28億元增加至62億元;而美團到店、酒店及旅遊業務收入同比增加53.1%至人民幣325億元,經營利潤由2020年的人民幣82億元增至2021年141億元,經營利潤率則由38.5%提升至43.3%。

因此,美團並非不賺錢。但問題是,美團對美團優選、閃購、買菜爲主的新業務投入,成爲了美團2021財年虧損的一大原因。雖然,美團新業務及其他分部收入由2020年的273億元同比增長84.4%至2021年的503億,但是,該業務的經營虧損卻由2020年的人民幣109億元迅速擴大至2021年的人民幣384億元,虧損率同比擴大36.6%。

另一方面,自美團戰略升級爲“零售+科技”以來,將戰略重心轉向了以新業務爲主要發力點的各項零售建設中。但是,近兩年資源、人力、資金投入傾斜,同步拖累美團的盈利表現:例如,美團2021年銷售成本由2020年的807億元增長69.2%至1367億元,佔收入百分比由70.3%增長到76.3%。對此,美團將之歸因於餐飲外賣配送相關成本增加,以及擴大零售業務投資及收入結構變動所致。

而新業務持續燒錢,以及爲支持零售業務發展供應鏈及用戶激勵方面的投入,也讓美團2021年經營活動所得現金流淨流出達到40億。更重要的是,美團的“燒錢”建設短期內或許很難停止。以美團優選爲例,圍繞倉儲物流網絡體系、供應鏈、下沉市場鋪路等領域建設,計算週期,往往以年爲單位。

換句話說,美團的“燒錢”之路還遠遠沒有結束。而過去一年中愈發複雜的競爭環境以及尚不完全明朗的政策風向,對立志在零售領域大幹一場的美團老說,如何繼續這場以時間換空間的“無限遊戲”,將成爲重中之中,難中之難。

美團2022年半年報有望將在8月底,屆時,有關於盈利與資金的流動的近況,也將進一步披露。

二、頻繁說“分手”,騰訊真要做“渣男”?

另一方面,騰訊與美團的“分手”的消息雖被“闢謠”,但着實驚出市場一身冷汗。

雖然,投資本無關對錯,來去自由。可對於“表外萬億”的騰訊來說,近年來其在投資領域展露出了兩個明顯趨勢,肉眼可見:

一是,最近兩年騰訊正以各種姿勢撤股撤資,且動作逐漸密集——此前,騰訊早有大規模減持其他互聯網平臺股份先例,因此這次“消息”露出,完全擊中了市場心理預期,也是騰訊近年頻繁動作縮影。

其中,騰訊在二級市場上大手筆減持被投企業股份,已不再新鮮。據不完全統計,從2021年10月至今,騰訊已減持包括海瀾之家、京東、新東方在線、冬海集團、步步高、微拍堂等一衆上市公司股份。而在去年12月,騰訊則調整了與知乎的股權關係,騰訊以及收購的搜狗等多個主體退出了知乎的股東行列。

而最新的兩則減持案例,則是2022年8初騰訊連續3個交易日累計減持華誼兄弟超8163萬股,持股比例由7.94% 下降至4.99%,不再是該公司5% 以上的股東。另一個案例則是今年6月中旬,騰訊連續賣出新東方在線股票,累計套現約7.2億港元,持股比例從9.035% 驟降至1.58%,從新東方第二大股東變爲第三大股東。而四年的“等待”與“情緣”,馬化騰執掌的騰訊以不到10港幣的價格,在新東方身上實現了翻倍收益。

而朋友圈的生死“弟兄”變成“點贊之交”,多年情緣換成真金白銀,往往一瞬之間且將成爲常態。值得大膽預測的是,新東方和華誼兄弟都不會是最後一個騰訊告別的對象。據悉,“騰訊系”企業中,包括着美團、快手、bilibili、知乎、虎牙直播、掌趣科技、四維圖新、永輝超市、蘑菇街、閱文集團、貝殼、蔚來、富途、中金公司、京東等大型公司。而據此前媒體梳理,騰訊持股過的公司高達250多家,廣泛分佈於軟件與服務、媒體、多元金融等行業。

但截至今年一季度,騰訊控股持有的上市公司股份的公允價值已從2021年末的9828億元降至6060億元。

另外一個明顯的信號是,騰訊經由大規模撤股後,騰訊短期內確實得到市場一定正反饋。例如,先前騰訊將京東股份派發股東,減少了自身現金流的支出同時也簡化公司持有資產,並對投資者有了一定交代。此外,騰訊減持股票收回資金時,於今年年中開啓持續性回購行動,正在意圖加強投資者信心。

而另一件值得關注的事是,今年騰訊大股東之一的Naspers曾兩次減持騰訊——通過減持收益的騰訊自身也遭到“減持”——換句話說,在騰訊減持其他公司的同時,自己也遭受了減持。

三、騰訊朋友圈,爲何逐漸“三天可見”?

2008年,騰訊投資部門成立後並經由多年發展,成爲了互聯網乃至整個投資圈最有權勢與話語權的一極。據天眼查顯示,該公開投資事件達1400多起,對外投資企業包含百餘家上市公司及獨角獸企業,工商追蹤信息顯示,騰訊通過投資直接參股的公司就達近千家。

而憑着“流量+資本”雙飛輪轉動,騰訊逐漸成爲中文互聯網圈裡當之無愧的盈利王者。僅在2020年,騰訊便通過持約100家上市公司的少數股權,獲得總計1200億美元(約7816.7億人民幣)的未實現收益,約爲其2020年預估利潤的6倍。

但今天投資邊界持續收縮,騰訊以往的朋友圈逐漸變成“三天可見”,也已成爲不爭的現實。

即便,它依舊被稱人們成爲 “最會投資的互聯網公司 ”,一家在表外造出萬億生態圈的投資怪獸,可如今的騰訊除在二級市場不斷減持外,其對外投資,尤其是在一級市場規模在明顯縮減。鯨準公佈的數據顯示,2022年上半年騰訊公開披露的一級市場投資事件只有67起,總投資金額僅爲33.77億元。作爲對比,2021年同期騰訊公開披露投資事件爲148起。

背後原因,衆說紛紜。

有觀點指出,騰訊主營業務乏力,因此降低了自身投資的容錯率。例如,2021年騰訊營收與利潤增速雙雙放緩,甚至讓馬化騰開玩笑稱:騰訊業務不像自己腰椎間盤那麼突出。2022年Q1騰訊營收爲1354.71億元,同比持平,淨利潤爲234.13億元同比下降51%;淨利潤(Non-IFRS)爲255.45億元,同比下降23%。因此,此消彼長,多方因素綜合推動下騰訊縮減投資規模勢在必行。

而另一個具有代表性的觀點則指出,“反壟斷”機制下,騰訊投資這一羣最能感受風向的人或許開始了戰略收縮。近年來,有關部門正在持續強化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監管。先前新華社報道: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五次會議6月24日表決通過關於修改反壟斷法的決定,自2022年8月1日起施行。此外,國家各部門一系列指南性質的指導性文件已經發布,正在制定:例如,先前國務院反壟斷委員會《關於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市場監管總局《互聯網平臺分類分級指南》《互聯網平臺落實主體責任指南》等。

而據《中國反壟斷執法年度報告(2021)》顯示,2021年,反壟斷執法機構共查辦互聯網行業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案件3件,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制競爭案件2件;審結平臺經濟領域經營者集中28件;對98件平臺經濟領域未依法申報違法實施經營者集中案件作出行政處罰。以上案件罰沒金額共計217.4億元。

而最近的一個案例,則是今年7月10日市場監管總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對二十八起未依法申報違法實施經營者集中案件作出了行政處罰決定中,對騰訊從2013年到2020年累計12次的交易時未依法申報構成的經營者集中違規,做出累計處罰600萬元。

或許受多因素疊加影響,騰訊投資的風格正在發生改變。例如有報告顯示,騰訊此前最爲注重文娛賽道早期投資,但近三年出現了開始注重在人工智能、機器人、大數據賽道進行早期投資。

此外,更有觀點指出,騰訊諸多減持、撤股、收縮投資一個重要背景則是“降本增效”。近一年來,騰訊相關“優化”消息此起彼伏,似乎也在印證人們的擔憂。一個令人啼笑皆非的消息則是,今年8月4日騰訊內部發文稱,將從本月15日起,取消部分外包員工的餐廳福利。甚至,8月16日消息稱騰訊餐廳的打包盒要收費,不再提供隨餐免費水果,若需要需自購。

環顧互聯網不算漫長的歷史,因讓員工免費吃飯而倒下的公司無從找尋,但缺乏創新力而被淘汰的公司卻比比皆是。

對此,人們對騰訊投資乃至整體業務一個更深刻的質疑,則是騰訊的身份。類似一個直觀案例發生在2018年,一篇標題爲《騰訊沒有夢想》刷屏,質疑騰訊:“正在喪失產品能力和創業精神,變成一家投資公司”。

或許,面對種種質疑,騰訊仍將在當下以及未來相當長的時間裡,依舊是中國互聯網裡最能賺錢的公司。對於騰訊本身來說,減持和縮減規模從不應是目的;在視頻號商業化,以及遊戲業務版權號逐漸恢復正常後,騰訊或將迎來新一輪的增長。但達成這些增長前,必須要回答的關鍵問題,一定包括:

當投資比業務更爲賺錢時,內部資源與注意力如何分配,才能確保主營業務創新性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