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T和字節,搶灘科學營銷

過去一兩年,國內的互聯網大廠阿里、百度、騰訊、字節跳動等,都在科學營銷上不斷加大布局,將服務從營銷拓展到增長,科學營銷,已經成了巨頭們的必爭之地。

文 | 殷浪浪

編輯 | 嘉辛

出品 | 數智界

前段時間,央視市場研究股份有限公司CTR,聯合中國傳媒大學廣告學院、國家廣告研究院發佈了《2022中國廣告主營銷趨勢調查》。

這份調研報告顯示,相比2021年,2022年營銷推廣費用上升的廣告主佔比明顯減少,下降的佔比則呈現增長態勢,淨增幅度(上升佔比-下降佔比),也從2021年的25%,收窄至2%。

在CTR的另一份數據中,2022年1-7月,廣告市場整體的花費同比下跌了11.3%。

這幾組數據背後,暗藏着企業在營銷及增長上的難題:外部環境不確定性驟增,企業出於穩健經營的需求,不得不削減營銷預算,而在有限的預算下獲得長期有效的增長,並非易事。

如何解決這一難點?過去一兩年,國內的互聯網大廠阿里、百度、騰訊、字節跳動等,都在科學營銷上不斷加大布局,將服務從營銷拓展到增長。科學營銷,已經成了巨頭們的必爭之地。

9月14日,在2022年阿里媽媽m峰會上,其圍繞「蓄力經營,全域增長」主題,發佈了下半年的關鍵突圍策略——「以經營科學,蓄力經營CP資產,挖掘10億AAC人羣價值」。

圍繞「經營科學」,阿里媽媽首次亮相了三大技術:

在這三項底層技術之上,阿里媽媽分別於去年、今年推出了DEEPLINK體系和PLTV體系(貨品長效價值經營方法論),前者以消費者爲中心,能對消費人羣行爲做特徵細分,後者以商家爲中心,針對商家不同貨品的全生命週期,提供貨品經營參考。

這兩套體系指向的,便是所謂的“CP資產”,即消費者資產和貨品資產。在官方描述中,阿里媽媽要爲品牌實現經營人羣和貨品資產的長效全域蓄力,帶來更科學的評估指標,及更加精細化的人貨全週期運營指導。

再往前看,百度、字節跳動、騰訊等,也已經推出過科學營銷相關產品及方法論。

今年5月,百度營銷全鏈數據營銷平臺觀星盤,推出了AIA-GROW全營銷價值度量體系,作用是爲企業提供數據分析管理和營銷智能技術服務。

其中“AIA”是人羣資產模型,“GROW”則指向效果度量:

百度將品牌的人羣資產按行爲關係遞進分爲三類,分別是認知人羣(Awareness)、意圖人羣(Intention)、行動人羣(Action);GROW則是用來檢驗AIA的不同階段,品牌是否“說對話”“做對事”,以及產生了怎樣的效果。

騰訊廣告則是在去年發佈了營銷科學產品RACE,最終的目的也是幫助企業實現科學投放,提升營銷確定性。

通過RACE,企業能夠監測人羣在5類節點(曝光觸達、淺層互動、深層觸動、購買轉化、復購忠誠)中的流轉情況,也能夠通過GTR(GMV to 5R)能力,更準確地預估目標GMV下,需要投放多少預算,以及對應的人-貨-資源策略方案。

再來看巨量引擎,2020年其推出“營銷科學”品牌,發佈了營銷科學全景圖譜,從能力層、理論層、產品層、服務層這四層結構,體系化向外輸出營銷科學能力。

在此基礎上,巨量引擎營銷科學推出BLS(品牌增效度量)、CLS(轉化增效度量)兩大工具,通過科學的A/B分流能力,去掉了自然轉化(不受廣告影響也可發生)的用戶部分,能夠“更準確地”還原一次廣告所帶來的真實效果。

再到前段時間,巨量引擎推出了“全量增長度量體系”,對SCI品牌力模型進行升級,旨在通過提供“全內容+全場景+全鏈路+全數據”的能力,從品牌規模、品牌效率和品牌形象三個維度,幫助廣告主持續評估、追蹤品牌健康度。

第一,流量紅利消失,廣告主獲取新用戶的難度越來越高、成本居高不下。

自2017年以後,無論是電商賽道的阿里、京東還是內容社區賽道的微博、知乎、嗶哩嗶哩等,獲客成本都逐年上升。

當以流量經營爲主導的營銷思路不再適用於當下,如何在有限的存量流量時代,提升營銷效率和質量,更重要也更難。

再疊加疫情的影響,很多企業爲了抵抗外部環境帶來的風險,會選擇縮減營銷預算,這種情況下,花錢需要更加謹慎,每一分錢都需要比以往更加精打細算。

第二,支出的營銷費用難以達到預期效果。

美國百貨商店之父約翰·沃納梅克多年前曾說,“我知道在廣告上的投資有一半是無用的,但問題是我不知道是哪一半。”至今這個痛點依然存在。

換言之,很多品牌在進行廣告投放時,都會不可避免地陷入到“盲人摸象”的困境,無法獲得確定性增長。

這背後指向的,實則是傳統的廣告投放效果的評估手段,亟待升級。

早期品牌主多借力外部數據來評估廣告投放效果,比如廣告投前、投後的店鋪訪問量、各平臺搜索指數等。

後來隨着廣告技術走向成熟,品牌主則通過cookies、Device ID來定位、定向、追蹤用戶在線行爲並進行效果評估,成爲廣告技術平臺的通用選擇。

這一過程中,營銷有效性的指標也在不斷演進,迭代出CPM(千人成本)、CPC(廣告主購買一次點擊付出的成本)、CPL(獲得某些客戶信息的成本)、CPO(完成一個訂單企業需要支付的價格)等。

但問題在於,過去主流的這些效果評估方式,都存在着一定的侷限性。

比如CPM評估的是投放媒體的用戶數量、廣告頁面的曝光量、曝光時間等,這種按照展示成本衡量營銷效果的可信度,值得推敲;比如CPC評估的是點擊率,但用戶點擊廣告可能不是因爲對廣告內容感興趣,也可能是誤點,或單純對廣告創意感興趣。

換言之,在獲客成本越來越高、營銷環境越來越複雜的局面下,單純以CPM、CPC、CPL等指標來衡量營銷效果的度量方式,已經不管用了。

第三,隨着數字化營銷邁入深水區,企業想要通過長期經營實現長效增長,並非那麼容易。

數字化時代的營銷並不是說把一切都搬到線上就可以,也不是說企業搭建好DMP(數據管理平臺)、CDP(消費者數據平臺)、CEM(用戶體驗管理平臺)等就可以了,因爲更重要的是如何做好品牌資產的運營和沉澱。

現如今,品牌需要沉澱的資產相比過往,複雜度更高、內容更豐富、對精細化的要求也更高。

最後,值得注意的是,無論這些大公司的科學營銷理論如何變,也不能忽視最重要的一點:以人爲本。

去年11月,已經90歲高齡的“現代營銷學之父”菲利普·科特勒,在一次《下一個新常態的現代營銷精要》的主題演講中,提出了新的營銷模型:

H2H Marketing。

在同名新書中,科特勒提出,企業不能做的營銷有三種——浪費的營銷、不道德的營銷、空洞無聊的營銷,而要做的營銷集中爲一個框架:H2H。

科特勒將其定義爲“人對人的營銷”,他勸誡從業者,“營銷是人在與人打交道,永遠不要忘記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