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高中投手是趨勢 臺灣隔場限制實施8年亞洲最久
基層棒球保護投手是近年來趨勢,臺灣各級聯賽已經規定投球數限制,韓國與日本也逐漸重視,近年將擬定保護投手的相關規定。臺灣在99學年度開始,國小、國中及高中聯賽都執行用球數限制,讓投手開刀比例降低,且投手平均實力提升。
高中投手使用過度的問題在早期層出不窮,最近一次的例子是中信兄弟投手江忠城,他就讀花蓮體中時,在97學年度高中木棒聯賽,11月30日至12月9日短短比賽期間4場先發、1場中繼,有2場完投9局的比賽且兩場用球數都達140球以上,累計投27.2局,用球數432球,這種現象在99年學生棒球聯盟下達新制後不復再,棒協舉辦的各級選拔賽也有相關投球隔場規定。
高中木棒聯賽及其他三級聯賽同步從99年改新制,高中部分用球數最多達120球就得強制退場,且必須休息2場不能投球,另以局數來限制,最多投9局,3局以下不受隔場限制,但連續2場合計局數不得超過9局,單場4局以上受隔場限制。
▲U18中華隊林鋅傑。(圖/中華棒協提供)
這樣的用球數限制搭配高中木棒聯賽賽制,採4階段進行,第1至3階段賽程密集的分組循環賽,以今年爲例,第一階段5天4戰,第二階段3天2戰,第三階段3天3戰,因此各隊必須用多位投手上場,只有1位王牌獨撐全局的方式是不可能的,無法讓球隊晉級下一階段,因此各校至少得培養3至4位有力的先發投手,如此一來臺灣青棒層級投手實力就會增加,連帶打擊也能成長。
自1999年至2010年,以高中畢業投手之姿旅美的共有12人,且多因高中投球過量有傷痛史。2011年後高中畢業即旅美的球員有12人,其中有9人是投手,只有江少慶經歷韌帶移植手術,其他如胡智爲、曾仁和旅美后都沒有重大的傷,且已經拚上大聯盟,另黃暐傑、林凱威、李其峰、宋文華、王志庭、鄧愷威則還在小聯盟努力,顯見臺灣投手越來越能被大聯盟球隊所看見。
有青棒教練觀察今年是投手較出色的一年,平鎮、谷保、高苑都有5位以上球速達140公里的投手,麥寮3位,花蓮體中、鶯歌工商、東石高中、大理高中、秀峰高中、玉里高中也都有最快球速達140公里的投手,可見臺灣青棒層級擁有培養強投的環境,而且平均實力提升不少,不再是鳳毛麟角。
高中用球數限制實施後投手較不會因爲拚戰績而使用過量,加上旅美返臺球員帶來的新觀念,還有每年大聯盟在臺灣舉辦訓練營,不斷地更新訓練方法與觀念,只要教練團持續採合理的訓練與調度,以臺灣的青棒環境再培養下一位王建民應不是難事。而且中職2013年開放高中畢業後選秀,若未來有更多高中強投冒出頭,對中職4隊來說也是好消息。
▲U18中華隊。(圖/中華棒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