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分班”不保分,誰來擠幹考研培訓水分?
一些考研培訓機構宣稱的“保分”“保過”服務,被戳穿只是假把戲。
據新京報報道,不少學生在考研準備的過程中報名了電商平臺上輔導機構所謂的“保分班”“保過班”,且保證初試不過可退費。不過,輔導機構承諾的課程和服務,最終都沒能兌現。由於一些考研輔導網店事先通過平臺外交易等方式,考生也遭遇了退費難,一時間陷入維權困境。
所謂“保分”“保過”,不是新鮮事物。過去一些年,在考研、考公考編等培訓領域,一些機構就會打出類似宣傳噱頭,以此吸引招生並收取高額費用。類似招生噱頭背後,玩概率遊戲、搞“心理按摩”的居多,“真刀真槍”能夠給學生保過、保分的並不多。如此次媒體調查的,一邊是公然宣稱“保分”“保過”,一邊卻又不能簽訂合同,不能兌現課程和服務,甚至玩起了消失。這其實是一種赤裸裸的虛假宣傳,是所謂“保分”“保過”的老套路了。
對於“保分”“保過”,相關法律法規早有約束。我國《廣告法》第二十四條規定,教育、培訓廣告不得含有對升學、通過考試、獲得學位學歷或者合格證書,或者對教育、培訓的效果作出明示或者暗示的保證性承諾;明示或者暗示有相關考試機構或者其工作人員、考試命題人員參與教育、培訓。教育部也多次強調,嚴禁招生單位內部任何部門和工作人員舉辦或參與舉辦考研輔導活動。由此觀之,不論是所謂“內部資源”“內部消息”,還是“私密人脈”“確保上岸”,不僅是騙人的假把戲,更涉嫌商業欺詐。
更惡劣的是,一些考研培訓機構,似乎從一開始,就沒有想過要給學生好好培訓和服務,而是早早地就設計好了“閃轉騰挪”之法。他們的套路並不複雜:先是在電商平臺“撒網”開班,而後通過虛假浮誇的宣傳招生,再引導考生關閉平臺內交易,通過微信、QQ等方式溝通,讓考生通過支付寶等方式交付學費。如此一整套流程下來,既能夠一定程度上規避監管的視野,也擡升了學生後期取證維權的難度。
機關算盡太聰明,卻忘了監管和法律的威嚴。考研培訓行業曝出的亂象,呼喚更及時、更精準、更全面的監管治理。一方面,涉事電商平臺應當承擔起主體責任,在培訓網店入住、資料審覈、日常運營、交易途徑等方面多些識別手段,及時清退不法網店;另一方面,市場監管、公安、教育等部門,也不妨依據相關線索順藤摸瓜,深挖經驗以提升執法監管的精度和力度,對類似“狡兔三窟”的騙人培訓套路聯手治理。此外,高校、教育機構、公安等部門,也要繼續加大對所謂“保過”“保分”等虛假宣傳的風險提醒,讓考生對類似陷阱和套路多些警惕。
動輒上萬元數萬元的費用打了水漂,誰不會感到心疼?每一位考生,都不是考研培訓機構眼中的“冤大頭”。亂象頻出的考研培訓行業,對執法監管的精度和力度,提出了新課題、新考驗。肅清亂象、舉一反三,精準治理,有利於維護每一位考生的切身權益,更有利於考研培訓行業的良好持續發展。當然,考生也要明白,考研是公平的選拔,沒有什麼特別的捷徑可走。與其花高價錢去偏信所謂“保分”“保過”,不如踏踏實實複習備考,認真勾勒好自己的人生夢想。
特約評論員 林風
上游評論投稿郵箱:sypl202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