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美+傲慢”:美專家剖析以色列思維退化根源

參考消息網8月19日報道 美國《外交政策》雜誌網站8月16日刊發題爲《以色列戰略的危險衰退》的文章,作者是美國哈佛大學國際關係教授斯蒂芬·沃爾特。文章摘編如下:

以色列處境嚴峻。國民嚴重分裂,而且局面不可能好轉。它在加沙陷入一場不可能取勝的戰爭,軍隊顯現出不堪重負的跡象,戰爭擴大到與黎巴嫩真主黨或伊朗交戰的可能性仍然存在。

此外,以色列最近的行爲嚴重損害其全球形象。哈馬斯去年10月7日發動殘酷襲擊後,以色列獲得世界各地的深切同情。但10個多月後,以色列在加沙對巴勒斯坦人的種族滅絕行動和約旦河西岸猶太定居者的暴力行爲,揮霍了最初的支持浪潮。

美國對以色列行爲的支持正在銳減,較年輕的美國人(包括很多較年輕的猶太裔美國人)反對拜登政府對以色列行爲得過且過的反應。

很容易把這些問題歸咎於內塔尼亞胡。但把所有責任都歸咎於他,忽視了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即以色列的戰略思維在過去50年逐漸退化。以色列最初20年的成就與戰術優勢,遮蓋了它自1967年以來的關鍵戰略選擇對安全的加劇破壞。以色列早期的戰略敏銳度令人印象深刻,特別是相較於其對手而言。

轉折點是以色列在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中取得的驚人勝利。那場勝利的速度與範圍令很多人感到意外,助長了此後破壞以色列戰略判斷力的傲慢感。

思想深刻的以色列學者多次提出,主要錯誤是決定保留、佔領並逐漸殖民化約旦河西岸與加沙,以此作爲打造“大以色列”的長期計劃的一部分。

“大以色列”戰略決策出臺後,其他錯誤接踵而來。以色列領導人(及其美國同仁)錯過了埃及時任總統穆罕默德·安瓦爾·薩達特發出的信號:他準備講和,以換回以色列1967年佔領的西奈半島。以色列情報機構錯誤地認爲埃及軍隊太弱,不足以挑戰西奈半島的以色列國防軍。這個誤判的結果就是1973年的第四次中東戰爭。儘管一開始遇挫,但以色列仍在戰場上取得勝利,不過以色列在戰爭結束後的談判桌上未能獲勝。戰爭的代價加上美國的施壓,才說服以色列領導人開始嚴肅認真的談判,放棄西奈半島。這個變化最終迎來薩達特對耶路撒冷的歷史性訪問、戴維營協議以及之後的《埃及-以色列和平條約》。遺憾的是,由於以色列時任總理梅納赫姆·貝京堅定致力於“大以色列”目標,不願結束佔領,因此錯過了這個一勞永逸解決巴勒斯坦問題的大好機會。

如何解釋以色列的戰略敏銳度劇烈下降?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傲慢感,以及源自美國保護和尊重以色列願望帶來的免於懲罰的認知。如果不論你做什麼,世界最強大的國家都支持你,那麼慎重思考行爲後果的必要性肯定會下降。此外,以色列傾向於只把自己視爲受害者,將其政策遭到的反對都歸咎於反猶太主義,這讓以色列領導人及公衆更加難以認識到其行爲可能引發敵意。作爲以色列任期時間最長的總理,內塔尼亞胡的執政本身是問題的另一個部分,尤其是因爲他的行爲很大程度上是受私利驅使,而非受國家利益最大化的驅動。

以色列的行爲威脅到自身長期前景,因此任何希望它前途光明的人都尤爲擔心它正在衰退的戰略判斷力。數十年來,以色列的復仇和短視行爲已經對無辜的巴勒斯坦人造成巨大傷害,今天仍在繼續傷害;可它卻幾乎不可能結束巴勒斯坦的抵抗運動。對美國而言,與一個反覆無常、缺乏思考的夥伴保持密切關係也是一個嚴重問題,因爲它不斷消耗時間、注意力和資源,令美國看似既無效又虛僞,還有可能引發另一輪反美恐怖行動。

我們尚不清楚如何解決這種局面。美國境內的以色列支持者能夠採取的最佳措施就是對民主黨人和共和黨人都施加壓力,對這個猶太國家投入大量嚴厲之愛,以便它開始重新思考目前的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