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銷量暴漲153倍,力帆起死回生了?“重慶首富”得謝謝李書福

步入2022年,力帆似乎又活過來了?

根據9月汽車銷量數據顯示,力帆汽車實現總銷量4542輛,同比增長2002.78%。而放眼整個上半年,力帆汽車完成累計銷量1.75萬輛,和去年同期相比,銷量暴增153倍!

依稀記得,在李書福接盤力帆的2020年,力帆汽車全年銷量已經跌落至不足300輛,其中2020年12月更是隻賣出去7輛。從瀕臨滅亡到強勢復甦,僅用兩年時間,“救火小能手”李書福究竟做了什麼?

其實,李書福做的事很簡單,就是把力帆創始人尹明善的創業歷程,又走了一遍。

一、50歲創業,尹明善看到了什麼?

創辦力帆集團前身——重慶轟達車配研究所的那一年,尹明善已經53歲。在這個大多數人知天命的年紀,尹明善卻將過去10年積攢的資金,全部投入新公司的籌辦中。

是什麼讓一個沉穩的中年人如此“衝動”?因爲他看到了機遇——國產摩托車在覈心技術上的空白。

嚴格說起來,中國的摩托車產業起步並不算晚。早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我國就以蘇聯軍用摩托爲原型,生產出首輛國產三輪摩托“井岡山”。到上世紀70年代末,全國摩托車年產量爲4.9萬輛,不過在技術層面,卻仍沒跳出對外國摩托模仿的階段。

隨着市場經濟的推行,以及摩托車“軍改民”政策的實施,從80年代開始國產摩托在產量上進入井噴時期。

根據數據顯示,從1981年到1986年,中國摩托年產量從5萬輛迅速攀升至100萬輛,而到了力帆摩托上市的1995年,國產摩托產量已經猛增至900萬輛。在產量大增的背後,還有嘉陵、建設、金城、新大洲等一系列本土摩托品牌的崛起。

不過大家都有一個“通病”:重生產、輕研發。

上世紀90年代初,國內摩托市場需求已經由50ml、70ml小排量向100ml、125ml中大排量轉移。技術層面,四衝程發動機對二衝程的迭代更新,在海外摩托行業已經全面展開。而當時的國內企業,竟沒有一家掌握100ml以上四衝程發動機技術。

由此帶來的結果就是:低端市場,國產廠家用低價激烈廝殺;高端市場,則被雅馬哈、本田、鈴木等外國品牌牢牢佔據。

而力帆的出現,打破了這種局面。

二、力帆崛起:有“小聰明”,更有大智慧

企業要擺脫初創時期的一窮二白,免不了耍一些“小聰明”,但想要走得更高,它的創始人必須有大智慧,這個大智慧,叫做因時而動。曾經的尹明善,就是一個充滿大智慧的人。

1、小聰明:解決生存問題,從“倒爺”開始

尹明善創立新公司時,總共只有20萬資金。在這個階段搞研發,是完全不現實的。所以爲解決摩托發動機的問題,尹明善專門走了一條“捷徑”:去競爭對手那裡買。

在尹明善入局摩托行業時,重慶當地已經有了嘉陵、建設兩家本土巨頭。兩大企業在價格戰上打得不可開交,但在技術保護上卻很有默契:自家的發動機一律不對外出售,但是修理廠可以去兩家企業的維修部進貨發動機配件。

瞭解這一點之後,尹明善通過合作修理廠的幫助,先後多次到建設集團批發零配件,然後由尹明善的車配所將其組裝爲發動機,並向其他修理廠出售。靠着這一手“小聰明”,尹明善得以迅速入門摩托發動機技術,而通過售賣發動機,尹明善也解決了進一步研發的資金問題。

2、大智慧:響應市場需求,成就全球第一

靠着組裝發動機,創業僅兩年,尹明善就成功積攢了500萬元財富,但尹明善並沒有止步於此。在鋪設摩托產線、佈局營銷渠道之外,尹明善緊承市場需要,將全部身家再次投入到四衝程發動機技術研發當中。

終於在1994年,推出國內首臺100ml四衝程發動機,不久,又向市場推出多款代表前沿技術風向的電啓動發動機,從而徹底終結了該領域技術單方面依賴進口的局面。

1995年,力帆摩托正式上市,和其他國產同行相比,自主掌握先進技術的力帆,無異於降維打擊。到2001年,力帆不僅碾壓本土前輩企業嘉陵、建設,更憑藉184萬摩托年產銷量,一舉超越本田摩托,問鼎全球銷量冠軍。

三、李書福的“秘訣”是什麼?

先是抓住了國產摩托核心技術的空白期,又抓住了國內摩托市場需求的轉型期,正是緊緊抓住了兩大歷史機遇,尹明善得以成功開啓力帆摩托的輝煌。不過和其他國產品牌一樣,在獲得成功後的力帆也陷入到了忽視研發和專注“模仿”的泥潭中,最終在轉型汽車後沒多久衰敗了。

實際上,李書福拯救力帆,也不過是讓力帆重新回到摩托車時代的發展戰略上:既呼應市場,又植根於技術。在新能源汽車轉型方面,李書福直接瞄準新能源汽車“充電難”的行業痛點,爲力帆謀劃了一條極具前景又與衆不同的發展道路:新能源換電出行模式。

一手差異化佈局,直接繞開了和比亞迪、特斯拉等新能源汽車巨頭的直面競爭,更爲力帆汽車樹立了與衆不同的新形象。

四、結語

值得注意的是,吉利對力帆的資源整合,全部依託於重慶當地汽車產鏈,也就是說,這樣一條路,原本可以由尹明善執掌的力帆獨立完成。

總之,力帆的起伏之路證明了:“小聰明”可以救急,但不決不能倚爲戰略。響應市場、專注研發纔是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