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學程與高教卓越背道而馳
新冠肺炎疫情以來,由於遠距業/商務、教學及個人上網需求等等因素,造成對半導體晶片的需求遽增,加上中美地緣政治的火上添油,國人遂有了護國神/羣山的說法,一方面引以爲傲,有時則未免自嗨。
於是教育部仰承上意,緊鑼密鼓修法並覈准通過了多所半導體研究所、學士班和(非理工生)專班等的設立。日前一則新聞更報導,臺大將鎖定僑生和外籍生,增設一項半導體學士學位學程。據聞該學程將增聘六位專任教師,橫跨半導體領域、材料、物理、電子電路和數位電路等專長,即每類專長將各有一位專任教師,負責開授學士班四年的專業課程。這種規畫,像是期待受聘的專任教師,個個都是三頭六臂、神通廣大者。
在該學士學程的規畫中,學生畢業需修完一二八學分。若扣除共同必修和通識課程(假設爲廿學分),則專業課程共約一○八學分,相當於卅六門三學分的課程,所以每位專任教師需(每年)開設六門專業課程,這顯然是行不通的天方夜譚。因此,這些學士學程的外籍生勢必得到各相關係所去修課。如此除了增加各系所原已非常沉重的教學負擔之外,共同必修和通識課程是否也應都以英文授課,否則這羣外籍生豈非如同鴨子聽雷?然而,臺大的整體課程規畫與一萬多名大學部學生的學習,應遷就這百來位外籍生嗎?
當今臺灣的資通訊產業在全球佔有一席之地,國民同感驕傲,這是半個世紀以來無數國人戮力以赴,共同辛勤耕耘的碩果。換句話說,今天的北、中、南科學工業園區得以睥睨世界,是幾十年來各大專院校理工畢業生(爲主)的貢獻,而這些畢業生,正是得力於在學時獲得了電機、材料、物理、化工等系所的紮實訓練。如今教育部視這些根深葉茂的系所如無物,亟欲另起爐竈,則不出數年,恐導致新鬼煩冤舊鬼哭,未得其利先受其害,最終掏空園區優勢,遺禍國家。
高教的卓越,除了在於解決人類社會面臨的重大問題與挑戰之外,更有一部分來自創新知識,貢獻文明。半導體學院、學士班和專班等一類學程,其目的和作法都在於配合特定產業的一時需求,把頂尖大學的寶貴人力和資源匆促用於普及教育(職業訓練),顯然和全球主流高教的追求創新及深化知識背道而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