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重恩:建議在三次分配前引入“零次分配”,促進共同富裕

(原標題:白重恩:建議在三次分配前引入“零次分配”,促進共同富裕)

在新發展格局下,促進共同富裕的關鍵在於處理好公平和效率的關係。而爲了在不同分配環節上,更好地平衡這二者關係,建議引入“零次分配”的概念,注重機會均等。

在12月4日舉辦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青年企業家峰會”上,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白重恩提出了上述觀點。所謂“零次分配”,是指在進入生產之前,各要素在不同羣體之間的分配。

之所以要強調“零次分配”,白重恩認爲至少有兩層原因:其一,它和其他分配(特別是再分配)不同,“零次分配”發生在生產之前,是在生產的起點上,而再分配發生在生產之後;其二,“零次分配”中公平和效率沒有衝突,而再分配中的公平和效率則需要平衡。

在他看來,初次分配主要看效率,而再分配則更多強調公平和效率的均衡。比如,通過健全社會保障、推動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將不同羣體的收入差距和服務差距控制在社會可接受的範圍之內,並在控制差距的同時,平衡公平和效率的關係。此外,三次分配則是基於自願原則,倡導社會對弱勢羣體和低收入羣體獻出愛心,做出輔助性的公益行爲。

“與這三次分配不同,在‘零次分配’中,既關注公平又關注效率,二者沒有衝突。所以,如果能夠在‘零次分配’中,更大程度上達到機會均等,這對於實現共同富裕會有顯著的推動作用。而強調機會均等,是因爲有了機會均等纔可以有更好的效率。”白重恩稱。

在“零次分配”中,機會均等既體現在人力資本上,也體現在物質資本上。

人力資本方面,白重恩表示,在進入市場之前,受教育、身份差異,不同人羣在人力資本上存在差異。“零次分配”的重點在於實現是身份的平等和公共服務的更加均等。

“怎麼讓不同羣體有均等的機會來獲得教育等公共服務,消除身份所帶來的差距,是當前亟待思考的,其現象的存在和當前的一些體制機制有關。尤其是在現行的戶籍制度下,不同羣體難以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進而使得部分羣體所擁有的要素難以充分發揮。”白重恩稱。

物質資本方面,白重恩表示,“零次分配”的重點在於如何平衡各羣體在市場上獲得資金的機會,讓其所擁有的要素稟賦能夠更好地實現價值。

白重恩舉例稱,土地是農民所擁有最重要的生產要素之一。但在分配過程中,不僅要關注農民擁有宅基地、農村集體用地和土地承包權的實際情況,還應關注到,其相應的產權交易範圍仍有較大的侷限性。而產權怎麼使用,收益怎麼分配、處置,這些問題都可以在“零次分配”環節予以解決。

那麼如何影響“零次分配”?白重恩稱,這就需要對各要素的使用進行規定。其中,有兩個新的要素應給予特別重視。

第一,是數據要素。當大衆可以在數據要素的貢獻中,更好地參與分配,將有利於促進共同富裕的實現。

第二,是生態要素。在追求“雙碳”目標的過程中,一個關鍵辦法就是對碳排放權進行交易。如果將碳排放權看作是一種生態要素,當前,這一要素分配給了發電企業,未來或可考慮將該要素分配給居民,激勵其減少能源的使用,並將多餘的碳排放權用於交易,提高其收入水平,進而對共同富裕起到正面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