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餘款3.0%預定利率保險產品月底下架!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 孫詩卉 實習生 雷蕾 上海報道

隨着下調人身險產品預定利率的要求正式落地,近日,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發現,相關保險中介平臺列出的停售產品名單已達100餘款,涉及終身壽險、年金險、重疾險等多個品類,停售時間多爲8月31日或9月30日。

8月2日,金融監管總局向行業下發《關於健全人身保險產品定價機制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明確自今年9月1日起,新備案的普通型保險產品預定利率上限將從3%下調至2.5%。自10月1日起,新備案的分紅型保險產品預定利率上限從2.5%下調至2.0%;新備案的萬能型保險產品最低保證利率上限從2%下調至1.5%。屆時,市場上預定利率超過上限的保險產品將會停止發售。

此外,《通知》還首次提出了要建立預定利率與市場利率掛鉤及動態調整機制。參考5年期以上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5年期定期存款基準利率和10年期國債到期收益利率等長期利率來確定預定利率基準值,由保險業協會發布,並報金融監管總局。達到觸發條件後,各保險公司按照市場化原則,及時調整產品定價。

此次調整並非意料之外,隨着市場利率的不斷走低,保險公司利差損風險持續增長,產品預定利率的下調在此前就有不少猜測。多位業內專家表示,此次調整主要是爲了應對長期利差損風險,而建立動態調整機制,將預定利率與市場利率掛鉤,有望徹底解決監管部門主導調整預定利率的滯後性與被動性。

保險預定利率進入“2”時代

去年8月,普通型人身險預定利率上限從3.5%下調至3%,分紅型產品和萬能險產品的保證利率上限則分別下調至2.5%和2%。時隔一年,預定利率再次下調,回到15年來最低位。

雖然本次下調業內早有預期,但與去年的不同之處在於,各類型保險產品的預定利率將分批下調。今年9月1日起,普通型保險產品的預定利率上限調整爲2.5%,相關責任準備金評估利率按照2.5%執行,超過2.5%的產品將被叫停。而在一個月後,自10月1日起,新備案的分紅型保險產品預定利率上限調整爲2.0%,相關責任準備金評估利率按2.0%執行;新備案的萬能型保險產品最低保證利率上限爲1.5%,相關責任準備金評估利率按1.5%執行。

對此,東吳證券分析師胡翔指出,相較於去年,本輪預定利率下調監管公開發文明確時間節點,給予產品開發、切換、停售、銷售管理、客戶服務等各項工作充分時間。有業內人士表示,此前市場上流傳保險預定利率將要下調的消息時,就已經有險企在早早行動,備案了2.5%預定利率的普通型產品以及2.0%的分紅險產品,以便在正式切換後能快速推出。

今年6月,就已經有保險公司自發調整產品預定利率,宣佈將於6月30日正式停售3.0%的增額終身壽險,並於7月1日上市預定利率2.75%的增額終身壽險,新產品已經報備成功。而隨着壽險預定利率下調正式落地,首批停售產品已出現。根據市場消息,一家頭部保險中介機構已發佈百餘款保險產品的停售通知,涉及泰康人壽、百年人壽、長城人壽、君龍人壽等多家險企。

其中,大部分產品都選擇在8月31日或9月30日這天“卡點”停售。百年人壽、同方全球、君龍人壽、陽光人壽等險企均通知將於8月31日24時停售部分人身險產品;德華安顧、泰康人壽等險企表示將於9月30日24時停售部分分紅型及萬能型保險產品。不過,在《通知》發出當天,也有部分公司直接宣佈下架產品。有業內人士表示,《通知》雖給了險企一個月的過渡期,但時間上依然較爲緊張。

值得注意的是,《通知》首次提出了要建立預定利率與市場利率掛鉤及動態調整機制,也就是說未來保險產品的預定利率不論是下調還是上浮,反應都將更爲迅速。業內人士認爲,這一機制的建立是防範化解利差損風險的長效機制。不僅有利於險企在利率下行週期及時調整負債成本,進而有效應對利差損風險,當利率進入上行週期時,也能幫助保險公司通過提高預定利率來提升保險產品市場競爭力。

中國精算師協會創始會員徐昱琛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預計未來壽險產品預定利率的調整將會市場化、常態化。

減少利差損依然是險企經營重點

近年來,銀行存款利率已經歷經多次下調。7月,央行將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利率分別下調至3.35%和3.85%。我國五大銀行活期存款掛牌利率也已由0.2%下調至0.15%,三個月、半年、一年整存整取存款掛牌利率均下調至1.05%、1.25%、1.35%;兩年、三年、五年整存整取存款掛牌利率均下調至1.45%、1.75%、1.8%。從整體環境來看,我國已經進入低利率時代。

在此背景下,保險公司急需讓產品預定利率與存款利率“同頻”,以降低利差損。利差損是損害保險公司長期穩健經營的最大風險因素。

保險公司的利潤主要來自“三差”——利差、費差和死差。利差可理解爲實際投資回報和產品定價利率的差值,若實際投資回報高於產品定價利率,產生利差益,反之爲利差損。簡而言之,利差損就是保險公司的投資收益不能覆蓋資金成本。在我國保險公司資金運用中,債權類投資佔比通常較高,能達到40%左右;權益類投資佔比則較低,通常在10%-20%之間。而如今,我國正處於低利率市場環境下,保險投資端承壓明顯,利差損的風險也隨之增長。

有險資投資人士指出,當一個保險產品的定價利率爲3%時,投資收益率要達到4%或者更高時,才能覆蓋掉負債成本。

本次《通知》中明確要建立預定利率與市場利率掛鉤及動態調整機制,業內認爲是給防範化解利差損風險加了一重“保護罩”。中信建投證券研究員趙然、沃昕宇提出,這一動態調整機制能夠發揮的一個重要作用是提升預定利率調整的及時性,建立防範化解利差損風險的長效機制,有助於推動人身險行業的長期穩健發展。在此機制下,當長期利率處於下降週期時,預定利率可以及時下調,有助於防範利差損風險;當長期利率處於上升週期時,預定利率可以隨之上調,有助於保持保險產品的相對競爭力。

消費者需謹慎看待“炒停售”

《通知》發出後,留給保險公司的換擋窗口期並不長。根據以往經驗,在新舊產品交接之際,容易出現一波舊產品熱賣潮。近日,也有不少保險代理人和銀行理財經理藉機營銷,“且買且珍惜”的話語不絕於耳,更有不少保險銷售團隊躍躍欲試,意圖在換擋窗口形成一波業績爆發。

不過,去年人身險產品預定利率從3.5%下調至3%的消息發出後,不少觀望中的潛在客戶已經“下手”,多家險企的當月保費增長迅猛。如今僅僅時隔一年,保險產品預定利率再次下調,業內多數觀點認爲,本輪產品切換過程中,市場主體的炒停售依然會普遍存在,有望刺激保費小幅度增長,但預期可能無法與去年同期相比。

相關業內人士預測,此輪停售保費將會迎來一波高點,但是不及去年行情。一方面是因爲目前的產品的收益確實相較此前下滑;另一方面,“報行合一”之後很多產品的佣金也出現了不同幅度的下滑,這也使得營銷員的動力下降。

爲了防止炒作停售的現象出現,金融監管總局在8月2日同步下發了《關於平穩有序做好人身保險產品切換有關工作的通知》。明確要求各公司要組建由董事長或總經理牽頭的工作專班、形成“1+N”工作方案,加強業務監測,適當提高業務監測頻率細化顆粒度,分區域、分層級重點關注同比增速、環比增速等指標,發現業務異常波動的,要及時分析原因並採取相應的控制措施,以實現業務的平穩過渡。

“雖然新舊產品切換檔口,團隊希望藉此衝刺一波業績,但‘炒停售’被嚴格禁止,我們也不支持客戶僅僅因爲產品下架購買,在銷售話術上也有嚴格的合規要求。”一位保險代理人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對於普通消費者而言,是否該在此時“上車”還需保持冷靜。業內專家提醒,保險產品的本質並非投資理財,而是風險保障,爲了過度追求收益而盲目購買保險產品的做法不可取。中國地方金融研究院研究員武忠言指出,消費者應充分了解產品特性和合同條款,理性評估自身的保險需求和承受能力。面對“炒停售”行爲,消費者應保持冷靜,避免受到市場炒作的影響,作出理智的投保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