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萬粉絲聽他講課,他發現,當下語文學習的主要問題,在於“讀書不得法”
看點大語文時代,閱讀,被置於無比重要的位置。可是,與閱讀有關的困惑,依然層出不窮。爲什麼有的孩子閱讀量不小,成績卻上不去?提不起興趣的經典作品,究竟如何“深度閱讀”?北大中文系才子、《超級語文課》冠軍邵鑫,不僅酷愛閱讀,還因爲講古文經典,吸引了全網百萬粉絲。在他看來,當下語文學習的主要問題,都源自“讀書不得法”。
文丨周瀅瀅 編丨Jennifer
眼下,高考在即,中考臨近。俗話說,得語文者得天下。
在所有學科裡,語文可謂是最難一蹴而就的學科,既無法通過刷題來提分,更別說總結出什麼學習方法論。
語文學習的關鍵,往往落在“閱讀”二字,尤其是“經典閱讀”。
可現實是,經典文本,一直以來都是很多孩子的攔路虎,難讀不說,還提不起興趣。另一方面,以文言文爲代表的經典文本,在考試中的比重卻在日益加大。
如何讓孩子對經典閱讀不再畏懼?當下,孩子們在語文學習、尤其是文言文學習上,有什麼誤區?山東衛視《超級語文課》第一季冠軍、北大中文系才子邵鑫的課堂,給了我們一些啓示。
邵鑫
從小酷愛閱讀的邵鑫,高考時三個志願都填報了北大中文系。大學期間,他曾擔任北大文學社社長、中文系辯論隊隊長,工作後從事青少年閱讀教育工作,希望通過自己獨特的教學方法,讓青少年閱讀經典、愛上讀書。
他的課堂,重點不在於講解字詞句意,而是像“偵探推理”一般,引導學生不斷提出問題、尋找線索、解決問題。在分析推理過程中,用心體會文本角色、與作者展開對話。
別出心裁的教學風格、提問互動,極大調動了學生的閱讀和思考熱情,也讓邵鑫在《超級語文課》節目中一戰成名,成爲“最受歡迎語文老師”。
如今,全網有百萬粉絲聽他講古文。新出版的《古文觀止有意思》一書,正是他對這一不可繞開的經典古文選本的精細解讀。相關課程火爆全網,播放量近千萬。
《古文觀止有意思》,邵鑫著
“當下語文學習的主要問題,源自讀書不得法”。他提醒,看似遠離學生日常的文言文本,其實和孩子之間的心理距離,並非不可跨越。關鍵是,如何引導孩子的閱讀興趣,教給孩子如何深度閱讀的方法。
“偵探推理式”課堂
邵鑫的語文課很有意思。
在《超級語文課》節目中,他給學生上《干將莫邪》這一課。這是一篇有着玄幻色彩的文言小說,也是一個復仇故事。
故事講楚國的鑄劍師干將,爲楚王鑄劍。劍鑄了三年,楚王嫌鑄得太慢,殺了干將。干將的兒子長大後,將自己的頭顱交給一位俠客,完成了報仇。
剛上課,邵鑫先拋出了一個問題,“這篇文章到底有什麼值得我們閱讀的?”在閱讀過程中,他還隨時提出一些好玩的問題,鼓勵學生像偵探一樣,觀察文本細節。
“如果你是干將,明知道給楚王獻劍,會被殺,你還會去嗎?”
“爲什麼他不逃跑?”
“爲什麼干將要給兒子留下錯誤的信息?”
“干將的兒子,發現報仇無門後,爲什麼要輕信陌生人,把頭顱獻給對方?”
在引導學生抽絲剝繭、解謎文本的同時,邵鑫還會帶着學生思考這樣的問題,“如果我是書中的人物,我會不會這麼做?它對我們的生活有什麼啓示?”
他建議學生,平時在閱讀中,要多去思考爲什麼。除了要想書中人物爲什麼這麼做,還要想作者爲什麼這樣寫?“想要深度理解文本,需要孩子能換位思考,去和作者對話。”
而對於“干將爲什麼不逃跑?”這一問題,有孩子給出了自己的理解。
“因爲故事有個背景暗示, ‘其妻身重當產’。妻子懷孕了,行動不便。”
這樣的推理,很有道理。與此同時,邵鑫還引出了更深的解讀。
“干將的行爲背後,其實還能看出,這是一個有原則、有擔當的人。作爲鑄劍師,將劍鑄好交差,是自己的責任;反之,如果因爲畏懼楚王發怒而逃跑,就成了自己的問題。”
他還提醒學生,很多時候,發生了什麼,不是我們能決定的。更重要的是,當事情發生的時候,你選擇怎麼做。同樣,分析小說中人物的性格,不是看發生了什麼,而是看人物如何面對。
樊登作爲課評員,和臺下30位學生,聽得津津有味,心想,古文原來還能這樣講。
邵鑫參加山東衛視《超級語文課》節目
邵鑫講課,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孩子視角。
他不會假設所有人都“應該知道”,陷入“知識的詛咒”。相反,他始終記得自己當年讀古文時,在哪些地方產生過困惑,進而推己及人,在講解時始終留意學生可能會遇到什麼問題。
而閱讀中的提問,則是讀懂小說、讀懂人物的一把鑰匙。
“只有好奇心才能帶來問題,問題才能帶來學問。學,是建立在問的基礎上的。”
回憶在北大中文系讀書時,邵鑫經常聽到一句話,“提出一個好問題,遠勝過任何答案。沒有幼稚的問題,所有問題只要認真思考,都是好問題。”
成爲一名老師後,他也將“問題意識”,帶到了課堂中來。
講秦李斯的《諫逐客書》,會問學生,秦國爲何要驅逐客卿;
講三國諸葛亮的《前出師表》,會討論,劉備爲什麼要託孤諸葛亮;
講東晉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會反問,桃花源中的人真的是“避秦時亂”而來此地的嗎?
中國古代散文學會副會長阮忠,曾評價邵鑫,“擅長提要鉤玄,在看似無疑處生疑”。
在邵鑫看來,如果孩子們對經典文本不感興趣,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他們沒有體會到閱讀的樂趣和文本的魅力。而自己作爲引導者,有責任將它們展現在孩子們的面前。
“就像是有一道非常有營養的食材,孩子不愛吃,那不是食材的問題,而是烹飪者要通過加佐料、或是改變烹飪方式,想辦法讓它變美味。”
邵鑫向學生提問
“讀進去”,還要“讀出來”
在大大小小的線下交流會上,邵鑫經常聽到這樣的困惑,“我的孩子也讀了一些經典名著,爲什麼語文成績還是很一般?”
細問他才發現,這些孩子閱讀所謂的經典,根本沒有真正讀進去,只看了熱鬧。比如,讀《西遊記》,關注點就是妖怪有沒有被打死。
“停留在故事表面的閱讀,很難培養起對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也就錯過了經典文本能給孩子帶來的更深層次的樂趣。”
邵鑫的建議是,閱讀不僅要“讀進去”,還要“讀出來”。
什麼是“讀進去”?
比如,在講《鄒忌諷齊王納諫》這篇中學課文時,開頭,有這樣幾處對話:
(鄒忌)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而復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問之客曰:“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文中,看似妻子、小妾和門客,對同一個問題的回覆,是一樣的。但是邵鑫卻希望學生能讀出,它們的表述方式,有何不同之處;以及背後的原因。
“可以看出,妻子的語氣裡,帶着不容置疑的偏愛;而妾的語氣要弱一些;門客更弱,完全是一種陳述。它們也映射出,不同角色的心態和情感。”
看似一個簡單的問題,需要學生不再只看故事情節,而是細細體會不同角色的語氣、語言、內心感受,鍛鍊自己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什麼是“讀出來”?
“如果學生讀了一本書,自己的生活、思想,沒有因爲這本書產生任何變化,那書就是白讀的。”
在邵鑫看來,儘管經典作品的年代往往比較久遠,但是它所反映的人性、人格、情感,其實和今天沒有太大差別。在某些問題上,古人甚至想得比我們更清楚。
就拿《鄒忌諷齊王納諫》這篇文本來說,他會引導學生去思考,自己在生活中,聽到過哪些帶有偏見的聲音?是否也會被一些不夠客觀的誇讚、評價,所矇蔽?特別是在信息嘈雜的網絡時代,如何提高自己的獨立思考和判斷?
“很多孩子之所以對經典文本沒興趣,其實是覺得和自己無關,認爲閱讀僅僅是爲了做題,爲了應試。”
他提醒,當學生髮現,閱讀和自己的生命息息相關,就會產生強烈的興趣。相反,如果閱讀不能和孩子的生命,產生關聯,很容易培養出“書呆子”。
邵鑫
邵鑫今天的講課方式、對經典文本的處理,也與他的童年閱讀有關。
學生時代,他就是一個喜歡閱讀和思考的孩子。對於大多數孩子都避之不及的古文經典,他一開始也沒有什麼興趣,但他好奇的是,“爲什麼大好年華,要去看古人寫的書,讀這麼詰屈聱牙的文字?”
後來他意識到,如果說閱讀,是一扇打開不同世界大門的窗口;那麼,經典閱讀,更像是一張時間的通行證。它可以讓你隨意穿梭到任何朝代,去和孔子、莊子對話,瞭解他們的行文表達和處世哲學。
抱着長遠眼光、非功利的心態去閱讀,往往能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讀《桃花源記》時,他會想象自己在和陶淵明聊天,還會思考,爲什麼陶淵明會想要寫這篇文章?歷史上的陶淵明又是一個怎樣的人?
“語文不是背幾首詩,念幾篇課文。語文最重要的事情,是人與人之間心靈的交流。”在邵鑫看來,這纔是真正的語文學習。
跳出了功利性學習,不僅讓他對經典閱讀產生了興趣,還積累起遠超於應試水平的“童子功”。
如今,邵鑫在文本解讀中所展現出的開闊視野、靈活思辨,都離不開長久以來養成的習慣,那就是堅持在閱讀中對話和思考。
語文學習的主要問題
在於“讀書不得法”
今天,語文考試的導向性,正在不斷迴歸到育人本質上來。
它表現在,一份試卷對學生的考察,不再是掌握某些語文知識,而是考察學生的思考、感受、表達、審美等綜合能力和素養。包括看似很難,且比重不斷增加的文言文,也是如此。
然而,今天很多孩子,卻還在用死記硬背、機械的方式學文言文,就像學英語一樣,死摳字詞。
在邵鑫看來,瞭解字詞語意,只是學習工具,而非最終目的。“當孩子們真正體會到某篇文章的特別之處,讀出了作者的感情和背後的意義,甚至覺得它對自己的人生有很大的啓發,那些知識還會是問題嗎?”
邵鑫在線下分享
甚至,在他看來,當下語文學習的主要問題,源自“讀書不得法”。
所謂的“法”,並不深奧,它就是每個孩子與生俱來的好奇心、感受力、共情能力等。
“閱讀最好的方法,是讓孩子成爲一個‘真正的人’,有自己的思考和好奇心,有敏銳的觀察力和情緒感受力;能在閱讀過程中,不斷和作者對話、和書中的角色共情,比如,作者爲什麼要這麼寫?爲什麼角色會有這樣的表現?”
邵鑫指出,閱讀理解能力強的孩子,一定是一個有好奇心、擅長思考的孩子,不僅用心感受文本,還用心感受生活。
畢竟,生活中的“閱讀”其實無處不在。對大千世界的思考、對某個新聞熱點的看法、甚至對某一首歌的歌詞欣賞,只要有自己的思考、分析和體會,其實都是在提升語文素養,是一種廣義的“閱讀理解”。
相反,他發現,今天很多孩子雖然閱讀量很大,卻很容易成爲“麻木的閱讀者”,關閉了自己對情緒的感受、對細節的觀察。
這也是爲什麼,語文試題中的閱讀理解,會成爲很多孩子的一大難關。
“總有一些學生答題,踩不到點上?原因很簡單,恰恰就是孩子始終停留在淺層次閱讀上,文本分析和理解能力沒有得到足夠的訓練。”
他相信,如果能在平日閱讀中,就能帶着一顆好奇心,像偵探一樣去觀察和分析文本細節,提升自己的理解能力,那麼應對考試就是降維打擊。
邵鑫接受採訪
比如,考試題目中常常出現的分析題、概括題,都可以在平日閱讀中去訓練。
邵鑫舉例,中學課文中有一篇魯迅的《藤野先生》,開頭第一句是,“東京也無非是這樣。”
爲什麼作者要這麼說呢?“也無非”三個字,除了看出作者對東京的失望,還能讀出什麼隱藏含義?
學生可以養成關注文本細節的意識,特別是一些獨特的詞彙和表達。“作者在這裡想表達什麼?這句話放在這裡有什麼作用?這樣表達好在哪裡?”
常見的閱讀理解試題,對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的要求,其實完全可以在閱讀中有意識地訓練。
歸根結底,邵鑫認爲,所謂的閱讀理解,其實就是要求學生將閱讀的思考、分析和推理,寫出來。
“考試中的閱讀理解題目,雖然常被詬病存在答題套路、技巧性太強,但是它的答案,基本還是講究分析邏輯的,需要學生能找到一條相對正確、合乎邏輯的理解。”
如果日常閱讀中不去思考和分析,囫圇吞棗地讀,僅僅靠刷題和答題套路,考前臨時抱佛腳,自然不會有好的表現。
結語
在這樣一個信息爆炸、專注力稀缺的時代,越來越多的孩子追求所謂的閱讀量,邵鑫恰恰認爲,專注、深入、精深地閱讀,要比廣博,更加重要。
“今天這個時代,孩子有很多能讓自己變得廣博的機會和工具,但‘精深’卻是無可替代的。我更希望學生能用心專注在自己喜歡、有感觸的作品上,挖得足夠深。這樣的文本分析能力,也可以遷移到其他作品閱讀中,所謂一通百通。”
在他看來,所謂的深度閱讀,其實就是“用心”。他希望學生能真誠、用心地面對所閱讀的內容,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靜下心來揣摩和分析文本。
當然,如果一個孩子,有興趣去探索不同類型的作品,廣博當然也很好。前提條件是,它是基於孩子的興趣和選擇,而不是爲了敷衍考試,更不是爲了炫耀閱讀量。
“閱讀,就是和作者進行對話,我們要始終保持一顆好奇心。”
*本文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關注外灘教育
發現優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