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總”微短劇,怎麼總“霸屏”?

“我重生了”

“這一次我要奪回屬於我的一切”

“腦子放這了,我先看一會”

“我土我愛看”

“太上頭了,根本停不下來”

從霸道總裁到豪門恩怨

從重生復仇到戰神歸來

近年來

“微短劇”持續火熱

這些單集時長從幾十秒到15分鐘左右

有着相對明確的主題、

較爲連續和完整故事情節的網絡視聽節目

爲何讓那麼多人“上頭”?

不講邏輯,只要“爽點”

週期短、成本低、變現快

近年來,微短劇行業發展迅猛。中國網絡視聽協會近日發佈的《中國微短劇行業發展白皮書(2024)》顯示, 2024年我國微短劇市場規模將達504.4億元,同比增長34.90%,有望首次超過內地電影票房;截至今年6月,我國微短劇用戶規模已達到5.76億人,佔整體網民的52.4%。

人物設定浮誇的“總裁”“首富”,情節土味十足的“重生”“逆襲”,故事進展毫無邏輯可言,卻讓人“上頭”。記者從業內人士處得知,大量微短劇的“上游”是網絡小說,也就是將網文的經典“吸睛”套路進行濃縮式的可視化翻譯,通過快節奏、強反轉的劇情設定,力圖在每一分鐘踩中觀衆的情緒“爽點”,吸引他們反覆點擊觀看。

這些劇情“跌宕起伏”的微短劇是如何誕生並快速進入市場的?當記者走進一家古風造景的微短劇拍攝基地,發現這裡一天內共有10個微短劇劇組同時進行取景拍攝,他們要在儘可能短的時間內完成拍攝任務。據悉,一部60集微短劇從內容到上線,大約用時一個月。

就拿古裝劇來說,記者瞭解到拍攝製作成本大概在70萬元左右,劇組工作人員約40位。相比長劇,微短劇拍攝週期短、成本低、變現快,使得大量影視製作團隊持續涌入微短劇行業。

截至11月底,今年僅橫店影視城的微短劇劇組接待量已超過900個。微短劇市場規模的急劇擴張,也讓低質劇集的“野蠻生長”有了可乘之機,跟風複製,層出不窮。

一集兩元,全看完要上百元

市面上的微短劇作品質量良莠不齊,但市場需求的旺盛依舊讓行業沸騰。面對空前龐大的內容和主體規模,微短劇的製作方是如何不斷吸引觀衆點擊並付費追更的呢?

記者隨機體驗了多款觀看微短劇的軟件,微短劇單集付費的金額有的只需要兩元,可觀衆一旦“上癮”,後續往往是近百集的付費劇情,看完一部微短劇有時需要支付上百元。而這些短視頻平臺的年費會員價格,甚至會高於長視頻平臺。

業內人士張聰聰認爲,短劇屬於即時充值享樂型,即“瓜子效應”。看短劇就像是嗑瓜子,嗑一個瓜子吃一個仁,看一部充一部的錢。

通過不斷設置情緒衝突和劇情懸念打造付費點,是微短劇吸引用戶持續訂閱,獲得收益的主要模式之一。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目前行業內已經總結出了微短劇的拍攝公式,通常是15—20秒設置一個劇情轉折或高潮,每集最後10秒留下懸念,這是最快吸引觀衆注意力的方法。

投流>劇情創作

專業影視團隊入局

不過,微短劇市場競爭激烈,僅依靠劇情設計有時也難以“出圈”觸達觀衆。一段時間,一種效益週轉率更高的模式出現,其中的核心玩法就是投流。所謂投流,是指在短視頻平臺上進行流量廣告投放,以此增加短劇的曝光度。

據業內人士介紹,投流已經成爲部分微短劇上線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相比起較低的製作成本,一部微短劇的投流費用甚至能佔據全劇宣發成本的八成至九成。不少微短劇的製作方也由此格外關注“投流”的回報率。

爲實現行業健康持續發展,從2024年6月1日起,微短劇施行分類分層審覈,未經審覈且備案的微短劇不得上網傳播。微短劇投資額度在100萬元以上的“重點微短劇”歸廣電總局管理,30萬元到100萬元之間的“普通微短劇”歸省級廣電部門管理,30萬元以下的“其他微短劇”歸平臺管理。

對此,中央文化和旅遊管理幹部學院副研究員孫佳山表示,這種行業性的管理提示,並不是爲了限制微短劇行業的正常發展,而是爲了給目前涉嫌霸總等惡趣味、低俗趣味的微短劇去狗血、去毛病,最終指向的是整個行業的健康良性的高質量發展。

隨着專業影視團隊的入局,微短劇內容製作逐漸走向精品化,大量內容豐富、特色鮮明的作品正在出現。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教授付曉光表示,微短劇應把創作中心前移,結合社會現實、體現生活的深度,發掘人性的閃光點。

中老年被精準“收割”

如何破局?

今年以來,中老年題材微短劇悄然走紅。相關機構發佈的報告顯示,在2024年的微短劇市場裡,40歲到59歲的用戶佔比高達37.3%,60歲以上的用戶佔比也有12.1%,中老年人羣體已成爲微短劇市場不容忽視的力量。

這些人物設定浮誇、劇情狗血以及被誇張荒誕的營銷話術包裝的微短劇充斥在各類平臺上,精準“收割”了中老年觀衆。

50歲的王女士(化名),平時就特別愛看微短劇,但是看着看着,卻差點兒被詐騙。今年9月初,王女士刷微短劇時有男子私信她,自稱姓李,與王女士同歲,通過好友後,李某每天對她噓寒問暖。

王女士:鬼迷心竅唄,自己那一個月都是懵的,現在提起來,我心臟還在怦怦地跳。

原來,李某自稱做虛擬幣交易,有賺錢機會,把自己賬號告訴王女士,按照操作,王女士果然賺錢了。被打動的王女士,把自己的存款共25萬元從銀行取出,幸好屬地警方提前發現,挽回了王女士損失,經過警方分析,王女士被騙的其中一個要素在於,她刷劇的信息已經被不法分子獲取。類似於這樣的中老年女性被騙案,其中的一大因素是受了網絡短劇離奇劇情影響,陷入騙局。

王女士:平臺推薦啥我就看啥,我也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看那種涉及夫妻感情糾葛的,因爲我跟我老公感情不好,好像看了以後,它專門推薦這種內容給你看一樣的。

杭州市公安局錢塘區分局白楊派出所教導員 沈建平:現在觀看微短劇,已經成爲犯罪分子獲取被害人的精準畫像,或者獲取被害人的基本信息的途徑之一。你觀看的過程中可能在評論,根據評論可以推斷出你是怎麼樣的習慣,是否具有相應的財富可供他們來進行詐騙。他都會根據這些給你精準定製適合的詐騙劇本,讓你深陷其中。

中國政法大學副教授 朱巍:這裡面有一個引誘當事人——包括老年人、未成年人在內的消費羣體——沉迷其中的環節,用這種方式只要看了幾集就會出現所謂的“沉迷”,所以現在的網絡沉迷當然包括微短劇市場的沉迷。

這些劇集,在迎合式算法的推波助瀾下,爲人們營造了信息繭房,存在干擾社會秩序的可能風險。

前段時間,廣電總局網絡視聽司連續發佈兩個管理提示,對於當前在中老年題材和所謂“霸總”題材微短劇創作中出現的不良傾向,進行及時提示和規範,推動微短劇創作持續向上、向善、向美。

日前,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網絡視聽司再發布管理提示,提出由平臺負責自審的“其他微短劇”,雖然內容違規問題已大幅減少,但片名譁衆取寵、低俗庸俗的頑疾,嚴重拉低了微短劇行業整體形象,亟待治理。特別小程序類微短劇爲刻意追求投流效果,片名問題尤爲嚴重,必須嚴加整治。爲及時糾正和扭轉部分微短劇在片名上的跑偏傾向,管理提示就加強片名審覈工作,分別在導向、體例和藝術上提出新要求。

來源|央視網綜合央視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