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雷軍說成“爽文男主”,可能是對他最大的低估
雷軍,一個在互聯網上“爽文男主”般的存在:
大學就讀於武漢大學計算機系,用2年時間修完4年學分,大二那年寫的作業被編入新版教材;畢業後入職金山軟件,26歲就任總經理,38歲帶着公司上市敲鐘;41歲創辦小米科技,八年後再次帶領小米上市……
還有網友編出段子說雷軍:老婆是初戀的、事業是有成的、頭髮是茂盛的、身高是一八一的、啤酒肚是沒有的、程序員是羨慕的。
儘管雷軍本人多次“闢謠”一些不實內容,但網友們還是津津樂道他的“爽文人生”。
7月19日,北京首鋼冰球館,雷軍完成了他的第五次年度個人演講。
從2021年初被美國製裁,到2024年小米汽車SU7橫空出世,站在這個時間點回望過去,雷軍和小米都走過了相當跌宕起伏的路程。
我們想知道的是,去掉已知結局的“倒推”邏輯,去掉爽文編劇開的“金手指”,這究竟是一個怎樣的故事?
當企業面臨重大決策、新業務也不被看好時,雷軍是如何“逆天改命”的?
小米又是如何用三年時間,完成了蘋果十年都沒有完成的事情?
把雷軍說成“爽文男主”,可能是對他最大的低估?(來源:本站浪潮工作室)
賭上全部聲譽的最後一個創業項目
2021年3月30日,小米春季新品發佈會如期舉行。這次,雷軍在臺上放了個大招——宣佈小米要進軍智能電動車市場。
就在兩個月前的1月14日,美國突然宣佈制裁9家中國企業,小米也不幸在名單上[1]。當天,小米董事會緊急開會,討論對策,最後提出了個大膽的計劃——造車。
當時,大家考慮到,中國的汽車工業有着30多年的積累,產業鏈較爲完備,對美國的技術依賴較小。並且,電動汽車在中國的滲透率較低,還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如果小米的“生命線”手機業務受到制裁影響,也許汽車能夠成爲第二增長曲線。
不過,雷軍沒有立即拍板。
我國汽車製造工業從零起步,目前已成爲全球最大汽車出口國 / 圖蟲創意
他組建了6人“特種兵”調研組,花了75天,前往10多個城市,進行了85場調研、訪談了200多位汽車行業資深人士,最終在3月24日,將造車的調研結論擺在了董事會的桌面上。
結論很清晰:智能電動汽車是科技行業大勢所趨,手機和汽車正在以智能化方式融合;但汽車行業投入大、週期長、贏家通吃,只有做到全球前五才能活下去。
這可不是一個輕鬆的決定,因爲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從國內環境來看,一方面,智能汽車已成爲科技行業風口,小米乃至整個行業的人才,都肉眼可見地在向新興造車公司流動;另一方面,中國智能手機出貨量已經見頂,從2016年的高點開始逐年下降,2020年疊加疫情影響,出貨量比4年前減少了近一半[2][3][4][5][6]。
智能汽車成爲新一輪科技革命的高地,正處在轉型發展期 / 圖蟲創意
深思熟慮一番後,雷軍決定擁抱這個危機驅動下的重大決策。
他走上發佈會的舞臺,鄭重宣佈:“今天,我們終於迎來了小米史上的最重大的決定:小米正式進軍智能電動汽車市場。未來十年,我們將投入100億美元,首期投入100億元人民幣。這一回,我將親自帶隊,這將是我人生最後一次重大創業項目。我很清楚,這個決定意味着什麼,我願意押上我人生全部的聲譽,再次披掛上陣,爲小米汽車而戰!”
那時的“豪言壯語”,賭上的不僅僅是雷軍的企業家聲譽,更是小米集團的未來。
現實永遠比“爽文”殘酷得多
在小米決定造車之前,媒體和網友們議論紛紛,猜測不斷。
早在2013年,雷軍就曾兩次跑去美國拜訪特斯拉的CEO埃隆·馬斯克(Elon Musk)[7]。雷軍自己就是特斯拉的車主,對特斯拉讚不絕口。他創辦的順爲資本還在2015年和2016年投資了蔚來和小鵬兩家造車新勢力[8]。
雷軍對“趨勢”和“風口”把握堪稱精準。
儘管雷軍早就關注電動汽車的發展趨勢,但他對小米是否入局卻一直保持謹慎觀望的態度。他更希望小米專注手機業務,縮小與蘋果、三星之間的差距。
智能汽車在交通出行中扮演重要角色,成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圖蟲創意
在演講中,雷軍表示:“造車一直是一個很時髦的話題。這些年來,在小米高管會上,我們也偶爾討論過幾次。直到今年1月15號,董事會要求我們認真研究一下電動車產業。講實話,一開始,我心裡是不願意的。手機業務好不容易纔重回世界第三,這一仗還沒真正打完,做車會不會分心?但是,樹欲靜而風不止,時代的大潮面前,我們將何去何從?”
2019年11月,雷軍再一次選擇了投資,而不是親自下場造車——小米集團參與了小鵬汽車的C輪融資[9]。
可以說,如果沒有“美國製裁”這個“導火索”,小米不見得會入局造車。就算入局,也未必是在當下的時間點。
中國電動汽車市場競爭已經非常激烈。2021年,比亞迪穩居第一,特斯拉第三,Model3和Model Y兩款車型的銷量超30萬輛[10]。而蔚來、理想、小鵬,這些“造車新勢力”三巨頭也已經完成美股上市,銷量穩居前十。
當時的小米還是一家年輕的上市公司,處於從“草莽”到“正規軍”的轉型過程中。據統計,小米上市後一年內,進行了10次重大組織架構調整,高管也經歷了多次更替[11]。就在小米宣佈造車的前一週,高管周受資宣佈將離開小米加入Tik Tok。
而小米手機作爲集團的核心業務,那時也正向高端化市場發起衝擊,還遇到了不小的打擊。
雷軍在演講中講述:“過去三年高端探索之路,是近十年來我最痛苦、也是收穫最大的一次。小米的高端探索,從小米10開始。剛開始很順,首戰告捷,但緊接着,小米11就遭遇重大挫折。大家憋了一口氣,花很大力氣做小米12,但還是不達預期。大家沒想到做高端這麼難,更沒想到投入這麼大,沮喪的情緒在公司裡瀰漫開來。我找大家聊了很長時間,很多人的觀點非常尖銳,讓我都特別意外。有人說,做高端實在太難了,我們能不能不做?還有人說,小米品牌形象已經固化,能做成高端嗎?我們要不換個新品牌?”
現實不僅不是“爽文”,現實遠比“爽文”更加殘酷。“天時、地利、人和”,好像小米什麼也不佔。
汽車製造產業鏈呈現出高難度、高精度、高複雜性等特點/ 圖蟲創意
就在這樣“內外交困”的時間點,小米決定闖入汽車行業。
小米宣佈造車後,市場上質疑聲不斷。
汽車有2萬-3萬個零件,而智能手機只有大約1000個。汽車在設計、製造、供應鏈、銷售等各方面的複雜程度都和手機不在一個維度上,而且汽車對安全的要求更高。儘管小米在手機上有多年積累,但到了造車領域,經驗未必能遷移過來。
不少人猜測,小米會像百度、阿里、華爲一樣,發揮軟件優勢,和整車廠合作造車;或者像一些“造車新勢力”車企一樣,先從代工做起[12]。
但小米選擇挑戰“地獄難度”——不收購、不代工、不貼牌,全鏈路自研。
庫克沒做成的事,雷軍爲什麼能做成
雷軍不想走捷徑。
2021年11月,小米科技與北京亦莊經濟技術開發區正式簽訂合作協議,宣告小米汽車落戶北京經開區,將分兩期建設年產量30萬輛的整車工廠[13]。
與此同時,小米還和寧德時代合作,搞了個800V高壓電池包的研發項目。光是工程師就投入了上千人,花了兩年多時間,目標就是保證電池的性能和品質。2024年5月,小米、北汽、北京京能和寧德時代合資成立了北京時代動力電池有限公司,要在北京建一個電池工廠[14]。
汽車電池的生產質量與智能汽車性能息息相關,爲其提供動力 / 圖蟲創意
小米下定決心,要大規模投入底層技術的研發。除了與供應商合作研發電池包之外,小米還自研了超級電機和大壓鑄集羣,更有數千人團隊合作,攻堅自動駕駛。
通常,一般的車企做一輛車,成本耗費約在十幾億左右,但小米投入了一百億人民幣,這是一種“長期主義”的心態。
這種心態也體現在,小米汽車與小米集團、小米品牌始終是深度綁定的。
從誕生之日起,小米汽車就和小米是一體的,沒有獨立融資、沒有獨立運作,也沒有拆分品牌。這樣做的好處在於,可以發揮集團的合力,實現底層技術、銷售網絡、產品生態的共享,更好地執行小米的「人車家全生態」戰略。
但風險同樣也很明顯——小米汽車和小米將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一旦造車不成功,從資金、團隊、還是聲譽上,小米都會受到影響。雷軍沒有給小米留退路,反而是更早地想好了未來的融合戰略。
但也許,正是這種“孤注一擲”的堅決,讓雷軍實現了庫克沒有實現的造車夢。
2024年2月,蘋果內部信宣佈取消名爲“Titan(泰坦)”的整車製造項目。蘋果造車計劃搞了10年,投入數千人,花了近百億美元,最後卻宣告破滅。而那時,距離小米汽車發佈僅剩一個月。
外界對蘋果放棄造車的理由有很多猜測和分析。一個重要原因是蘋果內部對造車的戰略方向搖擺不定,團隊幾年間多次換帥,極大地影響了發展。2014年成立的“泰坦”部門,鼎盛時期研發人員超過5000名,但項目負責人多次更換,每個人的想法都不同。蘋果一直在猶豫,是專注自動駕駛軟件,還是直接整車製造,甚至打算“掀翻牌桌”,打造一款沒有方向盤的完全自動駕駛汽車。
汽車研發是複雜的系統工程,需要投入大量時間、人力和金錢成本/ 圖蟲創意
曾有消息稱,蘋果向韓國起亞汽車公司投資了4萬億韓元(約36億美元),計劃共同推出蘋果汽車——這可能是蘋果汽車最接近“誕生”的一次。但這些想法最終都沒有實現,蘋果在汽車上的重要產品,僅剩下車載智能系統CarPlay[15]。
理想汽車CEO李想發文稱:蘋果放棄造車,選擇聚焦人工智能是絕對正確的戰略選擇。
很顯然,庫克作爲蘋果的職業經理人,在這個時候選擇止損,“性價比”會更高。相比之下,雷軍作爲企業創始人,他的戰略選擇更加堅定——躬身入局,親自帶隊造車。
決定造車後,雷軍重新開始自己開車,並且不斷試車。他不僅去4S店試車,還在小米園區停車場借員工的新車試駕,幾年下來試駕了170多輛車。雷軍甚至還拉着高管團隊集體考了賽照,用“賽車式開車”來測試汽車的極限性能。
在今年的演講中,雷軍還在視頻中秀了一把“漂移”,有網友調侃說,這簡直就是《飛馳人生3之速度與激情》,主演——雷軍。
一個團隊、一款產品能走多遠,創始人的意志有着決定性的影響。庫克和蘋果花了10年都沒做成的事,雷軍和小米用三年時間成功了。
以終爲始,雷軍的戰略思考
在造車這件事上,雷軍可是早有“終局思維”。他總是從結果倒推,來決定每一步該怎麼走。
早在立項調研時,雷軍就看清了,汽車行業跟手機行業一樣,最終都是贏家通吃。要想在這個市場上活下來,就得從底層核心技術研發、高端車做起。
如果說早期的互聯網創業,是踩上了風口,摘到了“低垂的果實”,進入汽車領域,就是要去摘現代工業“皇冠上的明珠”,只有堅實的技術積累,才能讓每一步都走得紮實。
雷軍在演講中介紹:“中國汽車產業鏈非常成熟,想攢一輛車,還是比較容易。三年多前,很多人勸我:趕緊出車,找家代工就可以了,千萬不要什麼事情都自己幹。剛開始我們也想過,但很快鐵了心,一定要從核心技術幹起!這是因爲,小米之前吃過大虧,14年前創業,就是從模式創新開始的,雖然剛開始成長速度很快,但根基不紮實,後來遇到了不少挫折。所以,這次創業,一開始就下定決心,不走捷徑,不收購,不代工,從核心技術做起,十倍投入,認認真真造一輛好車。”
這也是吸取了手機的教訓。 小米手機當年從軟件做起,後面“補”了很多硬件生產的課。因此,小米汽車最早就確定,要全棧自研,要建造自己的智能化生產線[16]。
2024年3月19日,小米在北京亦莊的汽車工廠建成投產。衝壓、大壓鑄、車身、塗裝、總裝、電池,六大車間均實現關鍵工藝100%自動化生產,產能拉滿後,每76秒即可下線一輛小米汽車。
自動化生產引領智能汽車發展新方向,有助於提質增效 / 圖蟲創意
堅定信念投入底層技術研發,小米汽車決定“先難後易”,先從難度更大的轎車入手。
中國的新造車公司首款車型幾乎都是SUV,比如小鵬G3、蔚來E8、理想ONE、華爲問界M5等。從研發角度來看,“高車容易低車難”,而SUV的底盤較高;並且長續航的電池包體積較大,SUV的車內空間更大,更能削減電池包體積的影響[17]。
小米一上來就挑戰難度更大的轎車,是爲了日後向SUV“降維打擊”,也是爲了差異化競爭,避開競爭對手的強項。雷軍稱之爲“對角線戰略”:滿足未被滿足的市場需求。
“先難後易”的第二點體現,是小米汽車對於“高端化”的選擇與追求。
網友們得知小米要進軍汽車行業,就紛紛喊話雷總,希望小米汽車能把汽車的價格打下來,就像手機、家電、電腦等“性價比產品”一樣。甚至網友已經給小米汽車寫好了slogan——“年輕人的第一款車”。
但以雷軍的終局思維來看,最後的勝者,一定是佔據高端市場的玩家。一個正向循環是:企業銷售高端產品,銷售所得支撐長期研發投入,企業由此成爲科技引領者,進一步提升自身競爭力,從而拓展更大的市場。
這也是爲什麼,小米汽車的配置一開始就對標特斯拉,希望立住高端定位。
在一百多年的汽車工業裡,小米汽車是個新來的“小學生”,趕上了“末班車”。既然不具備“掀翻牌桌”的天時地利人和,小米的第一款車只能是“守正出奇”,先上牌桌再說。
“守正”是尊重汽車行業規律,老老實實地造一輛好車;“出奇”則是小米多年積累下來的智能家居生態和人工智能技術。
2023年10月,雷軍在小米澎湃OS和小米14發佈會上提出了小米未來十年的戰略目標:持續投入底層核心技術,成爲新一代全球硬核科技引領者。同時,小米的集團戰略也升級爲「人車家全生態」[18]。小米澎湃OS的發佈,標誌着小米構建了一套全自研的“萬物互聯公有底座”。小米汽車的發佈,讓這個生態理念成功閉環。
小米澎湃OS深度融合了小米的自研AI大模型,它的思考中樞HyperMind,能夠調動互聯設備的多模態感知能力,學習用戶的日常行爲,並提供自動化建議,讓設備更懂「人」。
人工智能的浪潮洶涌而至,小米全系產品與AI的結合,將充滿巨大的想象空間。
逆天改命,向死而生
小米SU7一發布,4分鐘訂單就破了1萬,27分鐘破了5萬,年度交付目標從7.6萬直接上調到10萬,甚至衝擊12萬!
雷軍說:“這是一個刷新行業記錄的奇蹟。”從三年前“被動”轉向造車,到SU7成功上市銷售,看似是“死棋”的開局,最終靠“人”走活了。
這是一個“置之死地而後生”的真實故事。即使入局時機不佳、造車能力不被看好,小米依然走出了一條艱難的轉型之路。
也許,我們該重新認識小米了。
SU7上市後不久,小米在北京車展發佈了用戶畫像數據:女性車主預計佔比40-50%,BBA(寶馬、奔馳、奧迪)用戶購買佔比29%,蘋果用戶購買佔比51.9%。小米SU7在外觀、性能、品質等方面,已經初步得到了女性用戶、高端用戶的認可[19]。
小米手機的高端化也取得了階段性突破。2023年Q4,小米手機在中國大陸地區4000-6000元價格段內,銷量排名第一,市佔率達到28.2%。整個2023年,小米手機在中國大陸地區的平均售價(ASP)同比提升超過19%,達到歷史新高[19]。
得益於“人車家全生態”戰略的持續完善,小米IoT與生活消費品業務也有了歷史性突破。2024Q1,小米IoT與生活消費品業務收入同比增長21.0%,達到204億元,毛利率19.9%,同比提升4.1個百分點,也創下歷史新高[20]。
無論經歷怎樣的高光與低谷,成立14年的小米仍在求“變”。
雷軍和小米走到今天,絕不是“爽文故事”可以簡單概括的。這背後,是置之死地、也要逆天改命的堅韌,是無數次重新出發的勇氣,也是不斷追求卓越的長期主義信念。
三年前,小米還是一家手機公司,初次嘗試將業務版圖拓展到汽車領域。而今年10月,小米SU7 Ultra原型車就將挑戰世界著名的賽車“聖地”——紐博格林賽道北環賽道。這是全球單圈最長、彎道最多、落差最大的傳奇賽道,也是性能車測試的最高殿堂。
小米汽車的目標,是十年內成爲紐北最快的四門電車。在世界巔峰賽道上,和全球頂尖的車企正面對決。
正如雷軍來到紐北賽道時所說的那樣:“只要我們開始追趕,我們就已經走在通往勝利的路上。”
作者:冰點
圖片編輯:數舟集
審覈編輯:滌生
內容編輯:懶羊羊
微信編輯:
參考資料
[1]央視新聞.(2021).美國政府對小米公司禁令被美法官叫停.
[2]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2016).2016年國內手機市場運行分析報告.
[3]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2017).2017年國內手機市場運行分析報告.
[4]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2018).2017年國內手機市場運行分析報告.
[5]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2019).2017年國內手機市場運行分析報告.
[6]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2020).2017年國內手機市場運行分析報告.
[7]雷軍.(2013).Elon Musk是個酷同學.
[8]企查查.順爲資本.
[9]新華社.(2019).小米戰略投資 小鵬汽車宣佈簽署4億美金融資.
[10]中國汽車流通協會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分會.(2022).2021年12月零售銷量排名快報.
[11]中信證券.(2019).“科技行業先鋒系列報告54:小米集團歷次組織架構調整回顧”.
[12]新華網.(2021).汽車業進入“攢車”時代?
[13]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2021).年產能30萬輛小米汽車簽約落戶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
[14]雷軍.(2023).雷軍:小米汽車SU7,跨越登場 | 小米汽車技術發佈會全程回顧.
[15]동아일보.(2021).[단독]애플, 기아에 4조원 규모 투자… 이달 ‘애플카’ 협력 계약 추진.
[16]南方plus.(2019).小米首個研發產線今日開工,第一期手機產量或達100萬臺.
[17]晚點Auto.(2024).小米造車三年,未公開的猶豫、決策和挑戰.
[18]雷軍.(2023).雷軍:小米澎湃OS|以人爲中心,人車家全生態.
[19]小米集團.(2024).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之全年業績公告.
[20]小米集團.(2024).小米集團2024年第一季度業績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