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科技論文寫進生產系統

在太原理工大學的校園裡,有這樣一位教授,他慈眉善目,精神矍鑠,言行隨和。他將實驗室視爲第二個家,連午飯和午休都選擇在實驗室匆匆應付,以便能夠更高效地利用時間。他時常帶着一本厚厚的本子,裡面密密麻麻記錄着生產系統的各種疑難問題以及產生的科研靈感和想法,同時這本筆記本也見證了他與每個學生的深入交流。

他,就是太原理工大學先進成形與智能裝備研究院正高級工程師寇子明。

前不久,寇子明入選首屆“全國科創名匠”。從教40餘載,在礦山機械及自動化領域辛勤耕耘多年,寇子明的心中始終有這樣一句話——“要把科技論文寫進生產系統,讓太原理工大學元素遍佈大江南北”。

在山西這樣一個“煤炭之鄉”,煤炭產業不僅關係着地方經濟命脈,更守護着全國的能源安全。煤礦的安全生產,一直是寇子明關心的重大課題。他常說:“科研因問題而存在,要面向國家需求、社會需求、生產需求。”

在煤炭生產流程中,防抱死制動系統是提升、運輸設備的重要單元,是保障移動作業設備和人員安全的最後一個環節。目前的制動系統大多依賴國外進口。在很多人眼裡,德國設備是質量好、壽命長的代名詞。然而在寇子明看來,不能僅靠高質量的進口設備,更需要研製出智能化生產的中國方案,即使在突然斷電等異常工況下也能防止因小故障誘發大事故甚至惡性事故的發生。“例如我們把制動系統分成幾個迴路,即使其中某一回路出現故障,也不會影響制動系統的有效性,不僅可以避免‘誤制動’,也不會出現‘拒制動’。”寇子明介紹。

再如,“永磁電機內置式礦用隔爆提升設備”也是寇子明團隊的創新方案。這一設備的研發歷時數年,克服重重困難,發明了永磁外轉子與捲筒、定子繞組與主軸一體化的提升機磁耦合驅動系統,突破了徑向時變大載荷下的磁耦合驅動、多通道防衝擊安全制動等關鍵技術,在國際上首次研製了礦山內裝式永磁驅動提升機,解決了傳統提升機傳動環節多、重載低頻啓動難、運行效率低等問題。

“錨定生產中最需要解決的痛點,打破常規,不斷創新。”在這樣的信念支撐下,如今,寇子明已經先後獲授權國內外發明專利210項,制定了5項全國行業標準,創新成果已轉化應用到2000多套礦山生產系統。

儘管碩果累累,但寇子明常說:“桃李滿天下才能結出果實。各種成就並不是自己一人的功勞,由老師、學生和工程師組成的複合團隊纔是科技創新的保障。”

在工程在職博士生的課堂上,從各個生產線實踐回來的一線工作人員暢所欲言,目前企業有什麼需求,希望得到怎樣的解決方案,預期的效果是什麼……寇子明坐在大家中間,耐心地解答着來自生產線的技術困惑。

科技創新過程與複合型人才培養相結合,也是寇子明的教學特色。從一個項目的創意設想,到方案論證、施工設計、加工裝配,再到最後的現場安裝調試,寇子明都手把手指導學生,讓他們全程參與。在他看來,生產現場對技術創新的需求是層出不窮的,很多專利產品不能使用,就是因爲無法適應不同的環境條件。深入生產線,走到實踐中去,才能讓技術創新的成果“活”起來。

在寇子明的指導下,“象牙塔”裡的“讀書娃”已經成長爲生產線上的“大專家”。“親自動手獲得的知識,比在書本上學來的知識能更好地服務於解決問題。”如今已經是廣汽研究院智能網聯中心智駕技術部部長的徐偉回想起寇老師的教導,依然覺得受益無窮。

“我的學生比其他學生累得多,看着他們辛辛苦苦讀書、實踐,有時候手都磨起了老繭,我也心疼,但現在累點兒是爲了他們以後好,人才的成長一定是一個脫胎換骨的過程。”寇子明說。

目前,寇子明勞模工作室已經擁有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山西省產業領軍人才、山西省科學技術帶頭人等高端人才,培養複合型人才200餘人;通過學術論壇、培訓講座、現場技術交流等方式,使受益的科技人才遍佈大江南北。

“人才是國家寶貴的財富,邁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道路需要人才鋪就。我們要不忘教書育人初心,牢記科技創新和社會服務的使命,在培養複合型人才的道路上永不停歇。”寇子明說。

《中國教育報》2024年07月18日第4版

作者:本報記者 張贇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