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集封神、今年最佳,短到觀衆恨不得拿放大鏡重刷

以下文章來源於Vista看天下 ,作者豬妮可

這兩天看到一句簡單粗暴篩選好劇的標準,幾萬人點贊——

超過30集的都不想看,十幾集能掰扯明白的事非要拍它個五六十集,誰受得了?

五一前後幾部叫好又叫座的電視劇,全都“短劇化”明顯。

不是短在每集時長上,而在集數上。

打工人新晉班味去除劑《我的阿勒泰》只有八集,開分8.7,還沒反應過來就大結局了;

井柏然演殺豬盤詐騙犯被誇帶勁的《新生》區區十集,開播一週飛速完結;

李現周雨彤熟男熟女色氣拉滿的《春色寄情人》評分7.7,總共21集,十多天完事。

無論是慢節奏風光劇情片、反轉不斷羣像懸疑片還是有年少到成年跨度的都市劇,都完全能用十集二十集把故事講好。

國產劇這是終於捨得走短小精悍路線,不執着於又臭又長裹腳布了嗎?

01

“短劇”接連上桌

集數少快成好劇標配了

苦動輒五六十集的“大型長篇電視連絮劇”久矣,一看到這種小篇幅的電視劇,有種清新脫俗不夠看的感覺。

倒不是劇情本身小清新,而是沒有淅淅瀝瀝竄個沒完沒了的那股折騰人煩人勁兒。

最近這三部劇裡,只有《我的阿勒泰》是偏清新風格的,講阿勒泰草原上漢族姑娘文秀的自我探索。

整部劇淡淡的,有種散文詩的韻律美感和天地萬物生靈的涌動感。

聽起來像是40集起步的大型連續劇,融合了少女闖蕩、家庭生活、民族、人文自然等元素。

然而導演用8集的體量就把整個故事包圓了,甚至還有不少遠景鏡頭留給了沒有人物對白的草木山林。

並且不缺少細節,文秀長時間拎行李一路的疲累、和哈薩克族少年巴太的眼神交匯、在城裡闖蕩時拘謹的肢體動作,都展現了出來。

非常有力地證明了,集數少不是不一定講不好一個故事,好故事不一定需要很多集數來呈現。

主打快節奏的《新生》,也選擇了“短劇”的方式。

每一集都有鉤子和反轉點,單拎出來都看點十足。

井柏然飾演的男主費可,周旋在四組“危險關係”中間,以不同的面具示人。

十集講清楚了他是怎麼一步步設套,從每個“受害者”身上獲得利益的;

又層層鋪設懸念,這些“受害者”最後共處一室,是聯合復仇進行一場“東方快車謀殺案”,還是費可又有新的計劃要實施。

如果說《阿勒泰》是舉重若輕、妙用白描和寫意,300多分鐘講一個“我有根但同時我是流動的”的成長故事;

那《新生》就是詳略自有分寸,把功夫花在懸疑氣氛的營造和故事線關鍵節點的演繹上。

跟《孤注一擲》《受益人》是一套導演和班底,很懂得藏拙和情緒渲染。

不拍與現實邏輯有明顯出入的地方,減少不服務於主題的無關情節,鉚足了勁讓觀衆沉浸在費可的貓鼠遊戲宇宙中。

擴展到三四十集的話,不僅敘事會慢下來,更考驗劇方的節奏把控;

也容易露怯、讓觀衆沒法帶入,比如費可學歷造假怎麼騙過一衆高管、在勢利眼岳父面前假裝是官二代爲什麼沒有被拆穿。

相比起來,《春色寄情人》的時間跨度更長、情感羈絆描摹得更細膩。

周雨彤演的女主小時候出車禍,右腿裝了假肢;李現演的男主原生家庭不幸,和奶奶相依爲命,是學校裡的問題少年。

敏感離羣的兩個人在學校裡互相給予溫暖、滋生出了一些情愫,時隔多年再次相遇,一個是醫療器械銷售精英,一個是遺體整容師。

即使需要囊括從青春期到成人世界的掙扎和蛻變,體現出兩人間的推拉和試探,也能用21集來獲得不錯的完成度。

人和人之間的張力靠的是有代表性的具體場景裡延展出的互動,而不是用十集去捏造一個完全沒必要的誤會,再花十集強行製造一個懸浮的衝突。

《春色》男女主的“矛盾”一直是顯而易見的,事業選擇不同帶來的異地問題和兩個人各自的心理創傷。

所以它直接進入瞭如何更好地理解、更好地愛對方的階段,省去了一大串囉嗦的鋪墊。

着重寫女主怎麼跟自己的身體相處、怎麼從兩個人的關係中成長,也就讓這部劇沒有淪爲只談戀愛的糖水劇。

其實這三部劇都是抓住了某個點,儘可能放大優勢、去除掉不那麼出彩的旁支。

《阿勒泰》治癒沉浸,增加集數則沒有那麼多的情節來支撐、也很難保持住空靈曠達的整體氣韻,畢竟它本身就是散文集改編。

《新生》玩刺激搞懸疑,內容緊湊展開多重故事線才能“唬”住觀衆,拖長就會平淡沒味道。

《春色》設定新奇,角色有着沉重的過往但劇情呈現得輕快利落,二十集講個雙向奔赴的現代故事剛剛好。

這些那年好看的國產劇少之又少,很多小時候看的劇又被翻出來細嚼慢嚥。

大家一邊拿着放大鏡拆解劇情和臺詞,一邊猛得發現不少看了一整個暑假的劇竟然只有二十多集。

像是86版西遊記只有25集,濟公20集,雙面膠22集,潛伏、亮劍、士兵突擊、金枝欲孽這種劇情曲折情節豐富的“大劇”,也都是30集。

明明能用很少的集數拍明白、拍好,然而現在很多劇偏偏不卷質量卷長度。

以至於“注水劇”成了一種常見到幾乎成爲常規操作的內娛現象,源源不斷地批量生產“水貨”。

02

注水的風氣早該停停了

如果要評選最讓觀衆痛恨的一種劇,那一定是注水劇。

集數過多會帶來一堆問題,拖沓磨嘰、濫用空鏡慢鏡頭、前傾回顧比重過多......化身爲行業亂象一個“集大成者”。

把原本20集就能麻溜講完的事情硬是通集膨脹到40+、50+,對劇本身的傷害是沒法忽視的。

劇組每天的日常就是趕工期,壓根沒時間磨鏡頭,永遠得過且過。

導演沒精力細心調教,演員程式化打卡上工演到人都麻了,這也是爲什麼很多電影咖“下凡”演電視劇之後,被羣嘲翻車。

資源咖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責任,亂加戲導致脈絡混亂,所有角色大亂燉找不到主線。

多出來的劇情屬於是說多錯多、馬腳頻出,然而婆羅門偏要扭轉觀衆認知,以爲自己能靠注水橋段實現飛昇,殊不知只會成爲觀衆心中的勸退項。

如果劇本身體量不夠偏要拍個大的,即使立意、整體架構不錯,也會被冗長集數“拖累” ,極其容易高開低走,最終走向爛尾。

業內編劇認爲,十幾集就能寫出核心劇情的完整脈絡,要撐出五十多集,就必須加一些對主線沒有推動的水戲,十分影響劇的質感和觀感。

過長的播放週期裡,塞進一輪又一輪熱搜,希望能換來一個接一個爆點。

然而長尾效應得以發揮的本質是口碑發酵、自來水安利,遺珠蒙塵最基本條件是這是顆不摻水分的寶珠。

太長的水劇釣不到觀衆胃口,只能倒胃口,評分一降再降,越播越沒水花 。

大水過境,注水已經成了成了一些劇最具知名度的標籤。

至於爲什麼要產出那麼多注水劇,肯定還是有利可圖。

衛視崛起的時候爲了打出名號、吸引廣告商,做大做長,鴻篇鉅製、匠心大作、長篇傳奇劇這一類的title,聽到耳朵都快起繭子。

到了流量時代開啓、影視寒冬到來前,內娛過的是錢在地上流的不知天高地厚日子。

視頻網站爲搶佔市場份額,攢局找大流量、大導演、大團隊作大劇長劇來吸納會員。

與此同時,集數多起來,就有更多廣告位出售,片頭、片中、片尾不放過任何一點可能性。

觀劇日曆動輒一個月,每隔兩三集標識一個劇情燃點,跟工作項目推進計劃似的。

趁機大搞特搞超前點播、超超前點播,最後幾集再打包成“大電影” 賺一筆。

那會電視劇還經常按集數賣,劇方、演員賺得盆滿鉢滿,平臺助長歪風邪氣,內娛觀衆成了影視劇產業上位者們play的一環,時不時被爛劇的注水程度驚到又氣到。

爲了打擊注水劇,2020年2月,廣電總局出臺方案,要反對“注水”情節,規範電視劇的集數長度,提倡劇集不超過40集,鼓勵30集的創作。

去年8月再次發佈通知,明確提出繼續加強“注水劇”治理。

強調劇集原則上不得超過40集,要防止“注水劇”採用拆分成上下部、拍攝多季等方式規避集數要求,同系列劇集需要隔12個月才能播出。

狐廠娛樂觀察採訪的業內製片認爲,之所以有了這般細化的規定,是因爲過去有不少劇確實採用了拆分成上下部的方式規避集數要求。

包括但不限於迪麗熱巴、任嘉倫主演的《與君初相識》《恰似故人歸》,任嘉倫、白鹿《周生如故》《一生一世》,吳磊、趙露思《星漢燦爛》《月生滄海》;楊紫、成毅《沉香如屑》《沉香重華》,拆成兩季的《長相思》。

古偶是重災區,這大概跟它們的受衆和播放時間有關係,一般都是薅中小學生的暑期檔,押注長戰線。

增加集數能讓“”數據童工”們加班加點拼命向外安利,整個宣傳期爲愛發電。

算是看明白了,最終解釋權都在內娛那羣人手裡。

敘事混亂、設定小兒科的時候拿審查出來說事,影響核心金錢利益的時候又能想辦法突破重重“阻礙”了,創造出一劇兩播、強行分季等各種方式鑽空子。

03

由長變短

國產劇終於要跟着觀衆進步了?

內娛如果想有改進,一方面看強制性政策,另一方面還是得靠利益來驅動爭。

網絡平臺跟傳統影視公司一塊做注水劇生意,做着做着發現自己吃虧。

愛優騰常年處於燒錢狀態,賠本賺吆喝,十多年虧了千億。

這兩年才終於緩過一口氣。

虧損12年的愛奇藝在22年開始扭虧爲盈,一直在虧錢的騰訊視頻23年四個季度均實現盈利。

但根據財經機構分析,經營狀況的好轉主要源自於節流——減少了內容方面購買和自制的成本。

平臺對流量藝人和固定類型劇目的盲目信任正在退潮,播出不達效果的劇會扣尾款,砍掉低質量項目逐漸成爲共識。

作爲普通觀衆,也能察覺到這幾家平臺的短劇化、自制化、精品化、垂直化趨勢。

給內娛觀衆帶來過驚喜的12集《隱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都屬於愛奇藝主打懸疑類短劇集內容的迷霧劇場。

《三大隊》、《平原上的摩西》、《塵封十三載》也都是這一劇場這兩年的新作。

騰訊在23年推出了與之打擂臺的X劇場,定位是華語精品短劇集。

目前已經播出的《漫長的季節》《繁城之下》《歡顏》《黑土無言》,也都瞄準了懸疑方向。

芒果則在21年推出了季風劇場,專攻“電影級短劇”,都是10-16集左右篇幅,聚焦現代都市人的情感生活狀態。

《裝腔啓示錄》、《我在他鄉挺好的》、《非凡醫者》、《沉睡花園》,都是這一劇場的產物。

現在的影視劇行業,開始縮減集數砍預算,摸索從加戲到刪戲的轉變。

相對應的,是觀衆的追劇習慣也在改變。

八點黃金檔電視劇逐漸成了時代眼淚,“出不了國民大爆劇”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們失去了吃完晚飯坐在沙發上看電視閒聊的生活狀態。

打工人九點還在跟甲方對線,追劇是件很奢侈的事情,不僅沒時間,更沒精力和心情去完完整整跟完一部劇。

更別提那些讓人看了保準生氣、一點電子榨菜效果起不到的低質量注水劇。

最倒黴的要數看進去了一點,又不值得認真追着看,還想知道劇情,只能拖着進度條倍速看,到頭來啥滋味也沒咂摸出來,還不如去解說號那裡聽故事。

而被翻來覆去看的那些長篇口碑佳作,都是能讓打工人覺得不浪費時間、能充電的巨瓷實的劇。

76集《甄嬛傳》,80集《武林外傳》,每句臺詞都有細品的空間。

《琅琊榜》、《父母愛情》、《大明王朝1566》,有時間上的縱深和一生的風雲際遇,都沒超過60集。

要駕馭長篇鉅製,劇本功底、導演掌控力、演員演繹度、資金、專業的服化道、靠譜的前後期團隊,缺一不可。

回頭看這幾年有點水花的高分劇集,幾乎都是中短篇,除了上面提到的,還有其他各種題材類型的。

扶貧主旋律劇《山海情》23集,玩無限流的《開端》15集;去年爆劇《狂飆》39集,講了三個單元幾十件事;今年開年口碑劇《繁花》30集,足夠把羣像人物生動詮釋在時代脈搏裡。

眼看着《歌手》請來外國選手當鮎魚,激活一下華語樂壇。

希望國產劇也能借鑑國外的精華,學學網飛動不動釋出全集的直給、韓劇慣常16-20集讓人看着不累的體量。

這次的《新生》,就是網飛同步跟播,劇情緊湊、播放節奏也很快。

如何提高每一集的可看性和精彩程度,怎麼在十幾集甚至個位數集數裡把故事講清楚、把一個讓人願意沉浸其中的平行世界創造出來,是內娛創作者應該思考並投入努力的方向。

一鍋用料不新鮮、手藝不到家、賣相還難看的粥,猛加水燉了又燉也沒法下嚥,想靠超多的集數和超長的播放期扭轉頹勢和註定的敗局,未免想得太美。

我們觀衆早就不吃注水劇那一套了,勸內娛影視劇把跟廣電“鬥智鬥勇”的歪心思用在討好觀衆上。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Vista看天下,點擊下方按鈕立刻關注。

不苛求正確,只好好說話。

本文獲授權轉載

如需二次轉載

請聯繫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