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年這一仗,耐克準備怎麼打?
題圖|巴黎布隆尼亞爾宮門口的雕塑
想一直火下去的耐克,是怎麼打算的?
本月初,法國巴黎布隆尼亞爾宮門口,出現了6座8—11米高的橙色雕塑。這些巨型雕塑以耐克簽約運動員爲原型進行設計,其中包括籃球運動員勒布朗·詹姆斯以及足球運動員基利安·姆巴佩等。
耐克在這裡舉辦了一場名爲“Nike On Air”的活動,在現代奧林匹克運動的起點巴黎,耐克與40名頂級運動員一起,用一系列圍繞Air科技的發佈,吹響了創新戰役的進攻號角。耐克集團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唐若修(John Donahoe)稱:在耐克,成功始於創新。與頂級運動的合作是一個開始,耐克將運動、個性風格與文化相結合,將帶來僅有耐克能做到的獨家創新。
Air這項科技,成爲耐克創新戰役的先鋒。耐克以Air爲核心,連接了過去、現在以及未來。從1978年開始,耐克就掌握並充分運用這項“人無我有”的獨家科技,它不僅貫穿了耐克的創新史,也是讓耐克從一衆品牌中脫穎而出的關鍵。在運動服裝行業內,流傳着這樣一句話:Air的進化史,就是耐克的成功史。
在奧運年裡,耐克特意到奧運舉辦城市集中展示其新品及新科技,這不僅是爲了完成一輪新品發佈,更意味着耐克要“放大招”開啓品牌全新時代。實際上,在最新一次的財報電話會上,唐若修就曾透露,經過了前幾年相對平淡的表現後,現在,耐克要主動出擊了。
奧運年,也是運動品牌的拐點之年。
消費環境、行業競爭格局的改變,讓整個運動行業處在巨大的變革浪潮中。隨着巴黎奧運會的臨近,每個品牌都想趁着奧運年集中發力。於是,運動行業的新一輪週期開啓了。
站在當下這個全新週期,對運動品牌來說,原來的方法論已經不管用了,尤其是近幾年在行業內比較流行的“流量帶貨思維”。這種一味追求流量的做法,比起產品本身,更看重營銷。不少品牌用簡單的更改產品配色、IP聯名以及略顯浮誇的設計等“華而不實”的元素給消費者講新故事。
在大環境好的時候,不少消費者尚且願意爲“華而不實”買單,用營銷手段獲取流量也可以幫助品牌在短期內實現銷量快速增長。但現在消費環境逐漸“退燒”了,品牌也必須得跟上這種變化。
最明顯的是,整個消費市場出現了“分層”的趨勢。雖然追求最頂尖商品的消費者依然存在,但大多數消費者正變得更理性,同時對產品、品牌的要求也變高了。簡單理解,就是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追求“質價比”,營銷之外,產品力、性價比也得跟得上。
這就倒逼品牌要麼就只做精準定位,服務特定圈層的一部分人;要麼就成爲全面的“多邊形戰士”。作爲全球最大的運動品牌,耐克顯然有實力,而且也願意成爲後者。
耐克集團區域市場總裁克雷格·威廉姆斯(Craig Williams)在“Nike On Air”活動現場接受媒體採訪時也表達了類似觀點:“耐克一直具備在金字塔頂端(展現耐克最高端和最具產品力的產品)和金字塔底端(更加註重性價比)同時運營的能力。”這也就要求耐克必須做到專業、潮流兩手抓,全方面滿足消費者需求。
“Culture of Air(Air的文化)”展區集中展示了Nike Air的經典聯名合作系列。
與產品專業性強相關的是技術創新與突破。在體育市場競爭更爲激烈的奧運年,耐克選擇把重心放在了創新上。這既是爲了順應市場,提供消費者真正需要的“尖貨”和“高質價比”產品,也是耐克的優勢和品牌基因所在。
早在上世紀70年代,耐克就是靠創新顛覆了整個行業,而Air就是耐克最初顛覆行業的那項技術。
Air的設計靈感來自航空工程師Franklin Rudy。他想把小型空氣包放在運動鞋底部,進而減輕運動時的衝擊力。Rudy把自己這個瘋狂的想法推銷給了23家運動鞋企業,結果全被拒絕。直到1977年,他又向耐克聯合創始人菲爾·奈特展示了這個瘋狂想法。奈特試穿了這種空氣緩震原型鞋後,當即便決定:耐克要做這種產品。
第一雙採用Air緩震技術的鞋,是耐克1978年推出的Tailwind跑鞋。在小規模測試階段,儘管這雙鞋的價格達到了當時破紀錄的50美元,但仍舊銷售一空。
在當時那個運動鞋企業普遍不講究“科技”的年代,耐克憑藉直接、實用的產品設計理念成爲了運動產品設計的頂尖公司。
不過,比起一次創新帶來的顛覆,對品牌來說,更難也更重要的是如何持續創新。在Air誕生後,耐克圍繞“緩震”這一核心需求不斷迭代創新,而且基本每過十年,就會有一次突破性的變革。
Air誕生之後的第一次巨大突破是上世紀80年代中期推出的“Air Max”。這款氣墊和Air Sole(Air氣墊最初的形態)相比,最大的區別是,更大更厚,壓強更足,而且可以做可視化處理。Air Max真正爲人們實現了將空氣踩在腳下的夢想。
1
995年春天,在“Air Max”之外,耐克又推出了一款創新氣墊——Zoom Air。Zoom Air在氣墊內部加入了尼龍材質的三維立體織物,這種尼龍織物分爲上下兩層連接了氣墊上下內部,而中間的部分還有高密度的纖維連接。
圖爲Zoom Air內部結構
Zoom Air的設計可以讓氣墊響應更加靈敏,原理是當穿着着腳步落地時,編織在氣墊中間高密度的纖維會受到壓縮,而後迅速恢復形狀,這就會形成更強大的反彈力。對於穿着者來說,就可以提升其運動時的速度和靈敏度。
速度,幾乎是大部分運動的基礎,因此在Zoom Air誕生後,耐克將Air緩震科技用到了籃球、網球、足球等多種運動項目上,而且根據不同運動,甚至是不同運動員的需求,耐克還會靈活調整氣墊結構,推出不同產品,以達到更好的效果。
在本次巴黎的活動中,耐克將以先進Air科技加持的各領域鞋款打包,推出“藍圖系列”,包含13款產品,涵蓋田徑釘鞋、籃球鞋、足球鞋和運動生活類鞋款。比如被網友戲稱爲“地表最強馬拉松鞋”的Nike Alphafly 3,前足部分搭配了雙重Nike Air Zoom氣墊單元,緩震的同時把能量返還給運動員,並採用一體式鞋底,可以爲各種不同的着地方式、速度提供同樣順暢穩定的“後跟到腳趾”過渡。
耐克“藍圖”系列中的Nike Alphafly 3
去年,凱爾文·基普圖姆曾在芝加哥馬拉松上穿着Nike Alphafly 3跑鞋衝過終點線,創造了有資格參與紀錄認證的比賽中最快的馬拉松成績。設計上的革新,讓Nike Alphafly 3不僅可以幫助精英運動員達成更好的運動表現,也適合追求更佳成績的日常跑者。
事實上,Alphafly系列跑鞋目前已經歷了多次產品迭代,早在2019年,有“馬拉松之王”之稱的埃魯德·基普喬格,就穿着Nike Air Zoom Alphafly Next%跑鞋的原型,成爲全球第一個兩小時內跑完馬拉松的運動員。
能不斷創新迭代產品,離不來耐克的技術投入和積累。常年來,耐克一直是全球專利申請數量最多的運動鞋企業。而且靠着技術創新,耐克已經和同行形成了差異化競爭。
在耐克首席創意官約翰·霍克(John Hoke)看來,Air技術就是耐克獨一無二的,其他公司不具備的獨特優勢。這也是在接下來的創新週期,耐克選擇Air作爲核心的根本原因。他還透露,未來Air氣墊會變得更加個性化,不再是一個簡單的氣泡,而是穿着者身體活動的一部分。
品牌要做“多邊形戰士”,光有技術創新顯然是不夠的,畢竟大多數消費者都會在意產品“顏值”,尤其是上身穿的鞋服。這也就要求耐克在技術創新之外,必須兼顧產品的時尚、潮流。
耐克首席設計官馬丁·洛蒂(Martin Lotti)在“Nike On Air”活動現場接受媒體採訪時就表示:“耐克的產品是性能、風格和靈魂的完美結合。”很多專業運動員在和耐克合作時也都會告訴馬丁·洛蒂,看起來酷的裝備,會讓他們發揮得更好。
因此,引領潮流的外觀設計也是耐克創新的重要一環。
爲了塑造產品的風格、靈魂,每個時代的Nike Air,都在尋找符合該時代審美的表達。數十年積累下來,Nike Air已經成了一個潮流文化的記錄者和代表者。
上世紀90年代,嘻哈、搖滾、熱門舞曲層出不窮,整個社會風潮變得熱烈,年輕人看重自由和個性化表達,由此街頭服飾(可以理解成當下說的潮牌)開始出現並流行。當時的Air Max系列,設計風格也更“張揚”,從AirMax 90到AirMax Plus,90年代推出的多款Air Max都有着“誇張”的鞋型、多彩的配色。
早期的Air Max
2024年Air Max推出了和之前截然不同的全新款——Air Max Dn。跟之前的Air Max不同,這款鞋首次採用了雙氣室四柱式Nike Air緩震配置,兩個氣室各配有兩根氣柱,後部氣柱壓力高於前部氣柱,這樣的設計有助於提供出色推進感,讓氣墊和足部相互作用,從而實現“動態腳感”。
從設計風格看,鞋面部分Air Max Dn採用了紋理觸感的覆面,整體外觀顯得更迅疾利落,極簡的同時兼具科技感。
和技術創新一樣,在潮流方面耐克也希望做行業的引領者。
2020年,國際奧委會宣佈,將霹靂舞設爲2024年巴黎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這件事本身也是潮流文化融入大衆文化、體育賽事的重要時刻。在過去三四年間,耐克一直在和全球頂尖的霹靂舞高手合作,通過其總部的NSRL(耐克運動研究實驗室)裡的數字工具,對霹靂舞運動員進行多方面的監測、記錄,並分析其採集的運動員數據,包括霹靂舞運動員們經常會做出的一些極具視覺衝擊力的動作,以及他們在舞蹈時的腳部細節。
在這樣的創新中,一雙鞋的各個位置、角度都成爲了被考量的因素,因爲每一個細節設計都有可能在霹靂舞運動員的比賽中被用到。以此爲基礎,耐克將在巴黎奧運會期間推出有史以來最具創新性的霹靂舞鞋Nike Jam,不僅在性能上有所創新,設計風格上也走時尚復古風,十分契合霹靂舞的潮流屬性。
唐若修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頻繁提到“創新”,在他看來,耐克始於創新,創新也是耐克在過去50年間歷經考驗還能堅守成功的秘訣。這種創新,不單是技術維度的,更是體育、風格和文化的結合。
本次“Nike On Air”也彰顯着耐克對於這種綜合性創新的堅持,也唯有如此才能實現耐克對行業的持續引領。
本內容爲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繫 hezuo@huxi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