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媒:歐盟對華加稅是短視行爲
參考消息網7月24日報道 奧地利《標準報》網站7月18日刊發題爲《汽車業比環境保護還重要嗎?》的文章,作者是丹尼爾·格羅斯。全文摘編如下:
氣候變化似乎正在加速。不僅夏季越來越熱,極端天氣事件也越來越多。今年熱帶豪雨蹂躪歐洲,強颶風襲擊加勒比海和美國的時間一年比一年早。這都是典型例證。歐盟雖然早就自詡爲應對氣候變化的先驅,卻似乎正將短視的考量置於紮實的經濟邏輯之上。
歐盟已經表示願意採取行動來應對氣候變化,即便這麼做在政治上有困難。但在某些領域,歐盟正在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例如歐盟計劃從2035年起禁售排放二氧化碳的新車。這是大膽的一步,將通過迅速增加電動汽車的市場份額來減少排放。但此舉也極具爭議,尤其是因爲目前電動汽車的價格比傳統內燃機汽車高得多。
這並不是必然的:中國生產的電動汽車售價只有歐盟目前在售電動汽車的一半。可歐盟非但不歡迎來自中國的實惠電動汽車,反而最近要對其加徵17.4%至38.1%的額外關稅。
歐盟給出的理由是,生態轉型“絕不能基於損害歐盟工業的不公平的進口”。但行動比言辭更能說明真實態度。歐盟決定對中國電動汽車徵收如此高的關稅表明,歐盟委員會更在意的是保護就業崗位和汽車業的利潤,而非應對氣候變化。
鑑於氣候變化正帶來生死攸關的危險,各國競相研發環保技術是值得期待的好事,所有國家都應該支持包括電動汽車業在內的環保產業。但如果每個國家都抵制藉助環保補貼研發出的商品,那麼這種支持的好處——技術加速發展和價格下降——將在很大程度上消失。
支持徵收保護性關稅的標準論點是,新產業需要一段時間來發展並達成規模效應,然後才能去面對不受限制的全球競爭。然而,將這個論點用在已有一個多世紀曆史的汽車業上,是不太合理的。
此外,針對所有進口產品的一般性關稅與僅針對特定國家產品的歧視性關稅大有不同。後者的問題在於會導致貿易流轉移:從被針對的國家進口的產品的競爭力會下降,與此同時,從第三國的進口會增加。
如果歐洲消費者因關稅而以更高的價格購買中國電動汽車,那麼這筆錢會留在歐洲並實際流入歐盟的錢箱。如果歐洲消費者以更高的價格購買歐洲電動汽車,那麼錢的流向不變,而且只有在這種情況下,歐洲製造商才能得益於利潤增加。但如果歐洲消費者從第三國購買更多電動汽車,那麼他們的錢就流向了國外。因此,本質上具有歧視性的關稅會帶來高昂的經濟成本。
既然歐盟和中國都宣佈致力於應對氣候變化,那麼雙方就應該力爭就電動汽車達成類似的協議。(編譯/王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