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渡文明》:貪婪的文明搶救者?廷巴克圖手抄本事件

位在西非馬利共和國的廷巴克圖(Timbuktu),過去曾是伊斯蘭世界的文化重城。在歐洲探險家、殖民者還未踏上這片撒哈拉沙漠南緣城市前,廷巴克圖可說是個充滿異域幻想的「黃金之城」。圖爲廷巴克圖大清真寺。 圖/聯合國

在臺灣,廷巴克圖這個地名的知名度並不算高,但在西方語境之中,廷巴克圖作爲異國風情、遙遠國度的代名詞,卻由來已久。

如果你以廷巴克圖作爲關鍵字上網搜尋的話,可以看到這個地名如何在各種歌曲小說之中被引用客串,甚至還有印度非營利組織的名字,和廷巴克圖的英文名字只差一個字母,發音也大同小異。總歸來說,廷巴克圖的確是塊好招牌,可以輕易讓西方人聯想到神秘質地,甚至有時還帶有「我們應該幫點什麼」的呼喚。尤其2012年,阿拉伯之春的回聲席捲北非的沙漠後,遭到聖戰士佔領的廷巴克圖再次聲名大噪,而法國後來的確也派兵干預,終結了聖戰士的行動。

以廷巴克圖作爲關鍵字上網搜尋的話,可以看到這個地名如何在各種歌曲小說之中被引用客串。廷巴克圖的確是塊好招牌,可以輕易讓西方人聯想到神秘質地,甚至有時還帶有「我們應該幫點什麼」的呼喚。圖爲廷巴克圖沙漠的音樂節。 圖/歐新社

阿拉伯之春的回聲席捲北非的沙漠後,遭到聖戰士佔領的廷巴克圖再次聲名大噪。圖爲2013年法國派兵干預,廷巴克圖民衆夾道歡迎。 圖/路透社

對廷巴克圖感到耳熟的臺灣讀者,或許曾在影展看過《在地圖結束的地方》這部電影,或曾在書店架上看過另一本主題類似的書——《廷巴克圖的盜書者:搶救伊斯蘭古手稿行動》。

然而,和電影中的內斂語氣,以及看似旁觀的視角相比,本書的作者卻有相當明確的立場和呼籲;而和《廷巴克圖的盜書者》帶點英雄主義的樂觀語調相比,本書又多了翻案的驚奇與警世的意味。

精心設計的篇章規劃,無疑是本書的一大亮點。在作者的安排之下,全書由兩條敘事線反覆交纏,帶領讀者不斷在近代和當代來回穿梭,同時巧妙地將這兩條線雙雙收束在「佔領」、「毀壞」與「解放」三個子題之下。

敘事前進的結構本身,或許就隱含了作者想傳達的訊息之一:今日北非與整個伊斯蘭世界的動盪,都和兩個世紀以來西方人在非洲的活動,以及伊斯蘭世界的內部張力交纏在一起。我們或許可以問:當代的伊斯蘭國、極端分子,以及廷巴克圖的搶救手抄本行動,與歷史上西方人在非洲的現身,甚至與歷史遺產的「普世價值」,到底有哪些千絲萬縷的關係?

當代的伊斯蘭國、極端分子,以及廷巴克圖的搶救手抄本行動,與歷史上西方人在非洲的現身,甚至與歷史遺產的「普世價值」,到底有哪些千絲萬縷的關係?圖爲前往非洲的德國探險家巴思(Heinrich Barth),於19世紀所繪的廷巴克圖城景草稿,再經畫家重新繪製。 圖/維基共享

至此,本書的核心論點,和其他關於廷巴克圖手抄本的報導和專書,似乎並沒有太大差別:手抄本的存在,挑戰了一個在西方世界流行了好幾世紀,而且至今仍在影響我們如何看待非洲的想法,亦即非洲是落後、不文明,而且沒有歷史的。在這個意義上,不論廷巴克圖的手抄本是用何種語言寫就、爲哪些政權服務的,總歸都是人類共同擁有的重要資產,因而需要阻止聖戰士銷燬它們。

然而就在過去和當代的兩條敘事線,終於要在書末匯流、皆大歡喜的時候,作者居然筆鋒一轉,開始討論起搶救手抄本的行動,如何也成了另一種神話。對此,作者親自做了調查、舉出了可疑之處,並提到其實沒有聖戰士摧毀手抄本的證據,甚至指出所謂「手抄本被聖戰士燒燬」的說法,也可能只是爲了掩飾盜書的行爲而已。有些學者也批評,手抄本的運送過程和規模經常遭到誇大和渲染,讓搶救工作簡直成了一門好生意。

該章的結尾,同樣戲劇性地收在一個令人有些錯愕的場景之中。至於解救手抄本的組織是否清白,作者雖然沒有給出明確的解答,但他的暗示和立場卻已夠明顯。

廷巴克圖的搶救手抄本行動,竟成了另一種神話?作者親自做了調查、舉出了可疑之處,並提到其實沒有聖戰士摧毀手抄本的證據,甚至指出所謂「手抄本被聖戰士燒燬」的說法,也可能只是爲了掩飾盜書的行爲而已。圖爲廷巴克圖遭焚燬的伊斯蘭手抄本。 圖/路透社

由此,本書原文書名中的「book smugglers」(字面上的意思是「走私書的人」)或許帶有雙關含義。第一層含義,是「將珍貴的手抄本,在聖戰士的威脅和監視下偷偷運出來」;在此,書是他們搶救的對象。

第二層含義,則是「以手抄本爲藉口,偷偷地營私牟利」;在此,書成了募資話術之中的符號。然而第二層含義中的符號之所以成立,仰賴的依然是人類文明遺產所擁有的「普世價值」;當代發生在非洲大陸上的動態,或許表面上脫離了西方對非洲的殖民控制,卻依然逃不出西方語境和價值體系的影響。

再回看篇章結構,我們也可以發現兩條敘事交錯安排的另一個巧妙之處。就在我們複習過各種堆疊在廷巴克圖之上的神話和想像之後,最後才赫然發現,自己竟然可能也正在目睹另一個神話的誕生。在本質上,搶救手抄本這個神話,和其他今日已經荒謬過時的神話一樣,也都是對意識形態視而不見、對於事件的複雜內裡過度簡化的產物。

「book smugglers」(字面上的意思是「走私書的人」),可以是「將珍貴的手抄本,在聖戰士的威脅和監視下偷偷運出來」,也可能是「以手抄本爲藉口,偷偷地營私牟利」。 圖/美聯社

對我來說,讀到手抄本搶救行動遭到「翻案」的心理過程,或許和書中提到的許多歐洲「探險家」,在真正抵達廷巴克圖時的幻想破滅頗爲類似。甚至更貼近讀者一點來談,這種「想像中的偉大城市,實際上只是不起眼的地方」的幻滅心情,簡直就是世界上所有遊客都曾經喟嘆過的主題。

當然,作者的翻案,本意或許不在於指控;海達拉家族對手抄本的投入,也不是一個章節就可以全盤推翻的。要批評的人甚至也可以說,本書作者沒有披露太多自己的調查過程,帶有「翻案」性質的內容,也是直到倒數第二章才真正出現,不論是論證或篇幅都有些單薄,最多隻能算是「合理的臆測」。但這不妨害作者的用意。他依然提醒了我們必須謹慎,任何一面倒的讚頌,內情可能都並不單純。手抄本作爲一個空白的符號,可以被填入各種意義、被不同的人利用,而解救手抄本的行動,當然也可能成爲被吹捧、流傳,然後被牢牢記住的神話。

但如果要切實地認識伊斯蘭世界、認識非洲複雜多樣的樣貌,任何過度扁平、鼓勵讀者不加思索的神話故事,永遠都是我們需要警覺看待的對象。

手抄本作爲一個空白的符號,可以被填入各種意義、被不同的人利用,解救手抄本的行動,當然也可能成爲被吹捧、流傳,然後被牢牢記住的神話。但要切實地認識伊斯蘭世界、認識非洲複雜多樣的樣貌,任何過度扁平、鼓勵讀者不加思索的神話故事,永遠都是我們需要警覺看待的對象。 圖/美聯社

▌本文爲《暗渡文明》(聯經出版,2019)推薦序原標〈佔領、毀壞、解放:廷巴克圖神話的誕生〉

《暗渡文明:大搶救還是大疑案?改寫非洲歷史的廷巴克圖伊斯蘭手抄本事件》

作者:Charlie English

譯者:蔡耀緯

出版社:聯經出版

出版日期:2019/04/10

內容簡介:在歐洲探險家尚未涉足非洲大陸的漫長年歲中,廷巴克圖是口耳相傳的桃源鄉,相傳那裡的房舍牆壁鍍了金,居民以小塊純金作貨幣,帝王坐擁金山,能毫無顧忌的揮霍黃金。這個西非城市的歷史面貌始終籠罩在訛傳與誇大的描述之中,面目模糊,但它的確掌握了一個文明的核心——一頁又一頁十五、十六世紀的書寫史料,一疊又一疊令伊斯蘭研究者興奮顫抖的手抄本,數量之多,據說只要稍加鑽研,便足以全面翻轉現行非洲歷史敘事。2012年,北非基地組織攻陷廷巴克圖。隔年,市長宣佈城中所有古老史料盡毀,但卻是這座城市傳說又興的起點。一羣圖書館員竟冒着烽火搶救了大量手抄本!作者查理.英格利許深入挖掘真相,赫然發現這次國際矚目的搶救文明行動,竟可能是場聯合當地知名藏書家,組織精良的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