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S設置不足影響航安 漁民要求每支離岸風機都裝

漁民及相關團體認爲,自動識別系統導航標(AIS)在離岸風機結構設施的設置不足下,無法保障漁民出海的安全,要求每支風機都裝設AIS。航港局、漁業署、立委等對於此倡議均表示支持。記者李柏澔/攝影

國家近年大推再生能源,根據統計,截至今年10月底臺灣西部海域已豎立374架離岸風機,然而「航路標識設置技術規範」並未要求離岸風場的每支結構物均裝設自動識別系統導航標,僅由風場業者自行決定裝設數量與位置,漁民及相關團體認爲,自動識別系統導航標(AIS)普遍不足下,無法保障漁民出海的安全,要求每支風機都裝設AIS。航港局、漁業署等對於此倡議均表示支持。

漁民權益暨環境永續中心今天於立法院舉辦「保平安要共存、離岸風機每支都需裝設AIS倡議記者會」,指出AIS或虛擬航標以特高頻(VHF)無線電發射座標資訊,漁船上AIS主機接收到訊號後,可自行判斷結構物與漁船之間距離,並在必要時發出警示提醒漁民。然而「航路標識設置技術規範」並未要求離岸風場的每支結構物均裝設自動識別系統導航標,僅由風場業者自行決定裝設數量與位置,因此要求每支風機都裝設AIS。

漁民權益暨環境永續中心研究員吳斐竣表示,漁民多認爲僅在風場外圍四角的風機安裝AIS的作法不容易辨識風場範圍,也不利於緊急狀況下的避碰,以苗栗近岸的海洋及海能2座風場爲例,不僅離岸非常近,2座風場的風機排列也都不規則,2座風場邊界之間也沒有預留足夠的通行空間,僅海能風場有約2公里寬的通道。加上龍鳳、外埔,甚至北邊的南寮漁港都是候潮港,原本進出時間就有限,要漁民完全繞開風場是不可行,至少將風場外圍的風機都增設AIS,由點構成面來提供漁民出入漁港的安全保障。

雲林縣近沿海作業漁船協進會理事長李平順表示,協會建議增設AIS是爲漁船在風場外接近風場邊界時提供警示以降低碰撞風險,對於允能風場目前規畫在風場外圍設置20個虛擬AIS的方案並不滿意,協會主張每一支風機都要設置AIS,並且其標幟名稱應有清楚易懂的序列或編號以便漁民識別,也要求廠商提供的AIS要能國際通用,一般漁民並沒有能力進行更新。

環境權保障基金會專職律師顏士程指出,我國目前關於風場航路標識的規定與技術規範欠明確,多數業者僅有針對風場外圍端點的風機設置AIS,致未能充分確保船隻在風場當中的航行安全,一個好的技術規範應提供清楚明瞭的指引,並搭配充分的程序參與機制。而在國際航標協會(IALA)專門針對風場結構物標識的指引中,AIS的設置更是作爲其中的建議選項之一,因此提出「AIS爲主、海圖爲輔」的訴求:。

交通部航港局專委翁美娟表示,航港局將會同能源署、漁業署等共同來研擬,後續會針對法規面邀集各界共同檢視和滾動檢討,對於增進航安的訴求是贊同的;漁業署沿近海漁業組副組長劉家禎說,漁業署對此倡議非常支持,全面推廣AIS是漁業署的既定立場,也有積極爭取經費協助漁船裝設,目前已裝設漁船約1萬艘左右。

立委洪申翰說,加裝AIS對離岸風機和漁民來說都是增進公共安全,成本上相比離岸風機數十億、數百億的成本來說非常小,應該要做也應該要加速來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