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狂飆,誰是中國獨角獸背後的「超級買家」?

以大模型爲代表的生成式AI技術經歷了一年多的狂飆突進後,進入一個新的階段。一是從跳出百模大戰的「速度怪圈」,逐步邁向強調模型效果和質量。二是在應用層生態上,強調垂直化與專有化的小模型、基於大模型泛化能力的定製化、智能化的Agent(智能體)也成爲了創業者們投身的熱門風向。

最容易被關注到的,某種程度上也是玩家們所焦慮的另一個趨勢發生在錢的流向上, 國內資本市場正在經歷一場新舊迭代。募資更難、投資承壓、IPO收緊、退出難等問題下,投融資整體環境依舊「冷意十足」。

對比來看,生成式AI卻春意十足,不僅一批新興獨角獸誕生,背後還站着的不僅是善於合縱連橫的大廠與科技公司,還有紅杉中國、創新工場、深創投等明星機構。

科技行業從來不缺少「超級買家」,但買家們的意圖顯然不盡相同。本文我們試圖梳理與覆盤2023年人工智能賽道錢的流向,同時爲獨角獸們的2024給出確定性的研判,重點回答兩個問題:

時間撥回2018年,彼時如果要論AI領域的超級買家是誰,阿里巴巴可能是最激進的人選。

按照從業者對AI發展時代的劃分,以計算機視覺技術(CV)爲代表的感知智能時代催生出了第一批估值超10億美元人工智能獨角獸,帶動一大批科學家下海創業,商湯、曠視、依圖、雲從成爲資本市場上耀眼的「CV四小龍」,而四家之中,阿里就佔了三席。

面對激進的投資,馬雲曾在2018年一場會議上這樣迴應:“有人說阿里去年投資砸了300億美金,但我說300億隻是開始。並且我們將投資千億,甚至幾千億,如果不夠就更多。”

而眼下,隨着大模型技術的泛化與涌現能力凸顯,以跨領域、跨媒體和跨語言爲基礎的AI 2.0時代正式到來,也涌現出新的一批獨角獸,但「超級買家」的位置也出現了變化,具體表現爲兩點:一是「阿里下,騰訊上;二是出資主力的隱秘變化,如國資蓄力。

據IT桔子的數據,截至2023年11月20日,中國人工智能領域的獨角獸公司共有102家,2023年新晉獨角獸10家,涉及AIGC及大模型領域的獨角獸一共有4家,分別爲智譜AI、百川智能、零一萬物、Minimax名之夢。

AIGC及大模型領域的獨角獸一共有4家 圖源:硅基研究室

儘管這些獨角獸們基本都集齊了有頭有臉的CVC(Corporate Venture Capital),但騰訊卻是較早出手、更見決心的一家。 據「硅基研究室」梳理,騰訊參與了智譜AI的兩輪融資,智譜AI也被視爲最可能成爲「中國OpenAI」的企業之一。由搜狗創始人王小川創辦的百川智能,截至目前的天使輪和A輪中,騰訊均參與其中。較爲低調的Minimax名之夢在去年6月獲得的第一筆2.5億美元的戰略融資也來自騰訊。

「阿里下,騰訊上」的趨勢與大廠投資風格與基因相關。 一方面,在AI等前瞻性技術的投資上,騰訊以連接爲特點賦投資生態夥伴的方式更輕,而阿里強調與主業協同的投資模式更重,因此騰訊更容易關注到賽道的變化,播種的速度也更快。

另一方面,與AT所處的主營賽道沉澱也有關係。據海豚投研的梳理,自2018年之後,騰訊在遊戲、企業服務等賽道的投資押注更大,遊戲、企服也是AI 2.0時代較早開始進行大模型改造的行業。而反觀阿里的投資版圖,過去一年在「老本行」電商零售的關注更多,去年連續多次爲東南亞綜合電商平臺Lazada「輸血」,合計投資額超過15億美元。

除了大廠們間的競逐,透過新獨角獸們背後的「資本局」,除去多家頭部大廠,目前在AI科技領域活躍出手的投資人仍以美元VC和雙幣基金爲主,據華興資本的調研報告,AI領域或將成爲這些過往活躍在中國一級市場投資的美元風格的基金們又一結構性的機遇。

但與此前AI 1.0時代的資本造勢不同,國內生成式AI行業的創業者們恰逢中國投融資環境的變革。從當下大環境來看,中國創投市場的主力出資方正在經歷變化,除了CVC,國資及產業資本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特別在硬科技領域,如元禾控股、深創投、蘇高新創投、合肥產投等各級地方政府背景的國家隊投資方的活躍程度並不亞於紅衫、高瓴等市場化機構。

華興資本談到當下「AI領域投資趨勢變化的關鍵」提到這一點:“仍需觀察作爲當下市場資金主力的國資機構會在何時大規模下場進行佈局”。可以說,「國家隊」的出手,既深切改變着當下技術創新生態的佈局,也影響着不同獨角獸的命運。以深創投爲例,在上述大模型獨角獸中,就出手了百川智能。

「國家隊」的出手佈局和各地政府圍繞先進技術所做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息息相關。獨角獸們的盤踞地已不僅僅侷限在過往的北京上海。據去年5月由中國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研究中心發佈的《中國人工智能大模型地圖研究報告》顯示,已有中國14個省(市)均在開展大模型研發,其中,北京、廣東、浙江、上海等地的大模型數量最多。

在AI 1.0時代,可以說,中國獨角獸至少有一半跟阿里、騰訊有關。但在AI 2.0時代,獨角獸們的興替不只與巨頭相關。而超級買家們的位次變化,也預示着行業與市場競爭在未來依舊具備諸多不確定因素。

02 「買家們」的不同意圖:重防禦、強主業、押未來

儘管在AI 2.0時代,潛在獨角獸們風光正盛,AI科技投融資與創投氛圍看似火熱,但其實卻是一場實實在在的「認知錯位」。

宏觀來看,人工智能投融資看似很熱,但也只是放在投融資整體遇冷的大環境下「相對熱門」。據IT桔子數據,截止到2023年11月20日,過去一年中國人工智能賽道在一級市場的總融資事件數有530起,與去年同期相比減少26%,總融資交易額估算有631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38%,並沒有復刻2021年的高點。

人工智能投資只是相對很熱 圖源:IT桔子

微觀來看,儘管上述明星公司背後,明星機構的身影並不罕見,但在諸多不確定性因素下,買家們的態度越來越謹慎。以互聯網大廠們爲例,頂着降本增效壓力下的騰訊和阿里,過去一年的投資節奏明顯放緩,出手也越來越少。

以騰訊爲例,2023年騰訊對外投資出手事件數量下跌至37起,同比減少了 60%,這也是騰訊近十年投資歷史上的最低點。

導致這種「一半海水,一半火焰」的處境,原因是多種的。

首先,從被投標的來看,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人工智能項目的估值越來越貴,投資門檻越來越高,這源自頭部AI公司的吸金能力越來越強,馬太效應越發凸顯。 昆仲資本投資副總裁陳希在談及當下投融資現狀時認爲:“市面上很多項目估值存在比較高的溢價,目前投資人還是期待很多新的商業機會和商業前景出現。”

專注模型層的玩家固然堪比「賣水人」的角色,早期聰明的錢也流向了上述玩家,行業格局已初具雛形。一位美元基金合夥人認爲:“基礎模型目前國內格局初步較爲確定,未來哪家可以追趕上GPT4並持續保持領先地位將會是非常關鍵的。除此之外,隨着技術逐步收斂,商業化落地能力和進展是目前做項目判斷的核心。”

估值溢價疊加基礎模型格局已具備確定性,對比過往兩年資本偏好的熱門賽道,我們預測2024,依舊是資本卷應用、卷技術的一年,投資人核心關注的主線一是應用層是否能真正出現AI原生應用。二是技術層的商業化落地問題。

其次,從投資意圖來看,與過往的風光無二相比,在緊縮的日子裡,買家們顯然更現實了。

以互聯網大廠、科技公司等爲代表的CVC爲例,據「硅基研究室」觀察,買家們的投資意圖主要可分爲三類:重防禦、強主業、押未來,其中與主業協同、重視防禦的意圖尤爲明顯。

一是,是戰略上的防禦。 事實上,早在AI 1.0時代,騰訊和阿里已上演過。除了上文提到的CV領域,例如自動駕駛、AI芯片等領域上也是互相暗自較勁。

反映在大模型時代下的新晉或潛在獨角獸身上也是一樣。例如,在基礎模型層,智譜AI背後站着騰訊、阿里、小米、美團;百川智能背後騰訊、阿里、小米均有參與。而在算力層,初創芯片公司無問芯穹則吸引了騰訊、百度。

如果說「重防禦」是對競爭的預判,買家們的第二個意圖則是基於對自身主業間的協同,不同於單純的財務型投資,我們發現,大廠們在AI 2.0時代會更注重所投標的能否與自身的業務形成協同效應。

早在2017年,如今是阿里掌門人,彼時還是阿里戰投部的負責人蔡崇信就用「圍棋遊戲」闡述了阿里投資併購的邏輯。蔡崇信認爲在遊戲中,把子放在棋盤上,可以從任一點開始,任一點結束。“我們就是把正確的資產放在正確的位置上,戰略投資和併購是作爲贏得圍棋的一部分,給阿里建立長期的戰略價值。”

據IT桔子數據,阿里系過去一年總計30多次的投融資事件中,戰略投資和種子輪、天使輪等早期投資佔比依舊很大,例如在AI大模型領域的創企零一萬物和智譜AI,以及螞蟻集團參與了聚焦產業級多模態的AI創企生數科技的天使輪。

阿里系偏好戰略投資和早期投資 圖源:硅基研究室

據機構海豚投研的分析,阿里系過往的對外投資基本是圍繞核心電商以及物流和雲計算兩大支線展開,且常常是採取控股收購自己下場做。而馬雲此前曾在阿里內網上回復員工:“AI電商時代剛剛開始,對誰都是機會,也是挑戰。”可以看出,在AI時代,電商以及雲計算等主業依舊是阿里主線,因此也不難理解其對基礎模型公司的偏愛。

除了阿里等互聯網大廠外,另一個同樣強調主業協同的CVC案例,則是小米系。 亮出「造車野心」後,特別在自動駕駛領域,小米深知「造不如買」。因此很早就通過順爲投資和小米戰投,和汽車產業鏈的明星公司「交個朋友」。除了決策層的智駕系統和芯片上的縱目科技、黑芝麻、智行科技等,小米系也參與了多家明星AI企業的早期融資。

可以說,無論是和AI 1.0時代的豪擲千金相比,還是與此刻前臺直接的技術、產品與場景競逐相比,如今超級買家們之間的「資本棋局」更謹慎了,也更務實了。

03 獨角獸們的未來:曖昧的巨頭們,獨角獸騎在獨角獸上

當超級買家們的變化,流向那些渴望成爲或已經成爲獨角獸們的創業者身上,問題和挑戰變得更多了。

隨着基礎大模型格局的初步落定,在各類圍繞創業的黑客鬆、創業營等活動中,AI創業的熱度並沒有散去。在被稱爲如今大模型創業公司投資最激進的奇績創壇,在去年11月的秋季路演日中,在人工智能領域以大模型爲主題的創業公司有51家,其中34家和時下熱門的Agent相關。

“火熱又焦躁,希望又迷茫”。 有參與類似路演日的投資人這樣評價當下的AI創業生態,一方面,投資人或分析者口中「有潛力成爲比互聯網更大的機會」,隨着年輕一代創業者躬身入局,帶來新的生態。但另一方面,在融資環境整體青黃不接的當下,一種焦慮同樣瀰漫。

獨角獸們面臨的問題和挑戰究竟是什麼?焦慮的又是什麼?不同階段的煩惱往往是不同的。

首先,就是創業空間與機會「寬」與「窄」間的悖論。 OpenAI所引發的「套殼危機」,大廠們間圍繞生態合縱連橫,已讓創業者重新思考與巨頭間的競爭邊界。此前,憑藉郭德綱講英文相聲的視頻而出圈的AI視頻生成工具Heygen,創始人 Joshua Xu就在其創業分享中坦言:“儘早,最好在開發產品之前就與合適的人交流。找到一種快速開發最小可行產品(MVP)並讓用戶爲其付費的方法;不付費,就不算數。”

Heygen曾僅用7個月時間達到了100萬美元的ARR 圖源: Heygen官網

這啓示此輪AI浪潮中更多的創業者必須快速找到技術的內在價值與實現產品市場間的契合度,「窄」意味着足夠垂直,暫時不必面臨激烈的競爭,但堅持垂直領域的深耕並非容易的事;「寬」意味足夠火熱,例如Agent賽道,但硬幣的反面就是可能陷入同質化的內卷,因此必須考慮差異化及剛需的場景。

其次,是緊縮的大環境下,創業公司自身預期「高」與「低」間的錯位。 在創投江湖有這樣一句話:天使輪看人、A輪看產品、B輪看數據、C輪看收入、D輪看利潤、Pre-IPO看規範,所處階段不同,估值也不同。在這樣的融資環境下,許多創業公司要麼苦於生存難,融不到錢;要麼苦於預期估值的落差,融不到更多的錢。當融資生態變化,對創業者自身的「情緒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個典型的例證是,機構們「抱團投資」現象十分明顯,且正向早期傾斜。 據「創投日報」梳理,2021年和2022年,VC\PE「抱團投資」的輪次中早期和後期分佈相對均衡,但在去年B輪及B輪以前的項目佔比超過了一半,其中A輪、A+輪、A++輪也不鮮見。

以「華爲天才少年」稚暉君的創業項目智元機器人爲例,該公司於去年2月成立,在天使輪就吸引了高瓴創投和奇績創壇,隨後一路從A到A+++輪,一年內完成5次融資。

「獨角獸們」也在抱團取暖。 前有OpenAI大筆投資芯片、硬件企業,後有智譜AI投資「清華朋友圈」。據「硅基研究室」梳理,智譜AI曾大幅增持聆心智能,還投資過面壁智能和冪律智能、無問芯穹等AI創企。或許未來在「獨角獸騎在獨角獸」的生態下,AI 2.0時代會涌現新一批的創業者。

智譜AI對外的投資版圖, 也可以被稱爲是清華朋友圈 圖源:硅基研究室

“衝浪比造浪更容易。”頂級風投家Bill Gurley曾在二十多年前面對互聯網創業熱寫在這樣的研判。在如今的AI 2.0時代,大模型所掀起的浪潮讓越來越多的創業者更有勇氣地堅信,始終有人需要或會爲他們的產品或服務付費。

但正如Bill Gurley所認爲的:“這種象牙塔式的形式主義是危險的。”類似的表述,中國投資界也說過。“AI是很複雜的技術,它的落地是需要從數據到訓練到應用部署的一條長鏈條,很燒錢”。聯想集團副總裁、聯想創投合夥人宋春雨曾回憶起中國AI「中國AI十年的錯過與過錯」時,用了「很多悲情故事」這句話形容。

那些有望成爲或渴望成爲獨角獸們的企業,所需承受的更多,挑戰也更艱鉅,不僅是因爲它們背後的超級買家們更謹慎了,也是因爲AI技術的發展依舊需要長期主義。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