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給錯誤資訊 近8成變使用者記憶
臺大研究顯示,AI機器人提供的錯誤資訊,約7、8成會變成使用者的記憶。(美聯社)
生成式AI(人工智慧)被廣泛使用,臺大心理系教授黃從仁的研究團隊20日在《美國心理學家》期刊發表最新研究成果,對話機器人的訊息中有77%錯誤詞彙成爲參與者的記憶,且即使加註一次性警語,也無法減少錯誤的記憶。也就是,機器人提供的錯誤資訊,約7、8成會變成使用者的記憶。
民衆對使用AI越來越熟悉,但也難以避免AI系統與使用者互動時,會產生錯誤資訊回答使用者。而生成式AI帶有錯誤資訊,是否會在人機互動時,潛移默化的影響使用者,是必須重視的事。
黃從仁的研究團隊使用人工可編輯程式的人形機器人RoBoHoN(夏普公司所研發)與臺大學生對話,檢查機器人提供情感和價值中立但內容錯誤的訊息中,是否有預告的警語,例如,警告參與者要對錯誤資訊持保留的態度,以及檢查這些訊息中有多少比例會在之後的認知測驗中,變成一個人記憶的錯誤資訊。
黃從仁表示,聊天機器人會回答錯誤資訊已不是新聞,但唯有會進到人們記憶中的錯誤資訊纔會影響人們的決策。此研究透過兩組實驗,並首次證實:一、機器人提供的錯誤資訊中,有7、8成會變成人們的記憶;二、即便機器人在提供錯誤資訊前已抱持自我懷疑並提出警告,但這些警告只能增加人們的戒心,並無法真正避免錯誤資訊成爲記憶。
臺灣科技媒體中心(SMC)邀請人工智慧專家解析這項研究,臺大資工系副教授陳縕儂說,生成式AI系統在與使用者互動時,不可避免的會產生錯誤的腦補資訊來回答使用者,這種錯誤資訊的內容,是否會在人機互動中潛移默化的影響使用者,是規範當代AI產品非常重要的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