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的什麼時刻?

2023年初,ChatGPT從一個被撩的聊天工具,突然成爲引發“效率革命”的先鋒。業內一片激動,甚至英偉達老黃,也不再惦記2019年和蘋果鬧了一場矛盾,而是高呼“AI的iPhone時刻”到了。

iPhone時刻的簡單明瞭,快速得到傳播。一時間,關於AI處於什麼時刻,也觀點不一,討論紛繁。

有一種觀點認爲,如果老黃更形容地貼切一點,也許應該是AI的“英特爾4004時刻”,微處理機帶來了影響世界的巨大浪潮。只是開個玩笑來說,同行是冤家,不如致敬客戶。

另一種引發討論的觀點,則認爲是AI的“新能源時刻”到了。然而,新能源車是有出貨量、有一批企業實實在在的業績。對比來看,尤其在A股,似乎還有點遙遠。還有一種更哲思的觀點,則認爲是AI的“原子彈時刻”臨近。

不同的時刻表述,不只是文字上的不同,而是對AI現在狀況、未來發展的理解、認知的不同。

AI是如何發展至今

1956年達特茅斯學院的暑期會議期間,參會人員首次決定將像人類一樣思考的機器成爲“人工智能”,隨後世界第一座AI Lab實驗室建立。此後的十年,AI領域一片紅火:美國政府投資了數百萬美元、西洋跳棋程序誕生並戰勝了人類大師、會文本聊天的機器人、專家系統、根據指令抓積木的機器人相繼誕生。

然而,這波熱潮卻在1973年被一份報告潑了冷水:到目前爲止,該領域的任何發現,都沒有產生當初承諾的重大影響。隨後學術界進行了一輪深刻的批評與自我批評,AI的研究進入平靜階段。

1976年,誕生了十餘年的專家系統,終於開始在商業中發揮作用,藉助數據庫積累參與醫療診斷諮詢。藉助專家系統,AI復興快速展開,日本政府撥款8個多億美元支持研發、英國耗資3億多英鎊打造AI工程。然而,又過了十年後,人們遺憾發現,機器專家也不靈光,AI研發再次陷入低谷。

1960s年代、1980s年代,兩次產業迸發後卻消退,似乎也是情理之中。算力、算法、數據,每一環都離實現智能還有距離。而隨後的三十多年,這些領域也不斷推進。

未來學家庫茲韋爾(Kurzweil)提出了一個“加速回報定律(Law of Accelerating Returns)”。

他觀察到 “在科技的早期階段——輪子、火、石器——費時數萬年才慢慢演進、普及。一千年前,諸如印刷術等典範轉移,也耗費約莫一個世紀的時間,才爲世人普遍採用。今日,重大的典範轉移,例如移動電話及全球信息網(World Wide Web),則只消數年的時間就普遍大行其道。”

這背後是“指數型效應”的技術涌現,“一旦技術變得數字化,或者一旦它可以被編輯爲以0和1表示的計算機代碼,就會呈現出指數級發展”;以及指數級技術的交叉融合越來越深。

1992 年,全人類每天只產生100GB 數據;如今,這個數字提升了一億倍。更多的原材料,讓機器可以更多訓練。算力方面有了更適合AI的GPU、DPU、TPU、FPGA等產品,芯片製程也來到了3nm,單CPU的綜合性能就提升了5萬倍以上。

算法方面,谷歌的Transformer 模型-“You should go to the learning”開闢了新天地,監督式深度學習、非監督加強學習等路線踊躍發展。

人工智能發展需要的設施不斷完善,門檻不斷降低。終於,OpenAI的千億參數大模型,成功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再次點燃了人類對人工智能應用的熱情。而谷歌、OpenAI的偶然,其實也正是人工智能的必然。

AI的英特爾or蘋果時刻

當蘋果公司用iPhone手機將諾基亞“拍死在沙灘上”,開啓智能時代後,就成爲各行各業挑戰者希望復刻的時刻。比如新能源車的iPhone時刻。

iPhone時刻怎麼理解?我問了文心一言和ChatGPT。

文心一言的回答是:

iPhone時刻是指蘋果公司的iPhone手機推出後,在市場上引起的強烈反響和廣泛關注。這個詞彙通常用來形容某個產品或技術的重大突破,對行業、社會或者個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具體來說,iPhone時刻可以指以下兩個方面:

1.ChatGPT是人類科技史上偉大的發明之一,就像當年喬布斯發明iPhone一樣偉大,成爲所有AI軟件追逐的目標。

2. ChatGPT在解決人與AI的交互方面,是一次偉大的革命,使人們可以更方便地使用AI,使用起來和iPhone一樣流暢。

總之,iPhone時刻是指一個產品或技術的重大突破,對行業、社會或者個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成爲所有AI軟件追逐的目標,並且在解決人與AI的交互方面,帶來了一次偉大的革命。

而ChatGPT的回答就稍微差了些,可能4.0會很大改進。它回答是:

"iPhone時刻"是產業界用來形容人們在使用智能手機(如iPhone)時,進入一個完全互聯的狀態。這個狀態下,人們可以獲得各種信息、處理工作和溝通交流等,隨時隨地保持與外界聯繫並參與社交活動。

這個概念也強調了智能手機對於現代生活和商業模式的重要性,因爲越來越多的用戶正在使用智能手機進行購物、支付、社交和娛樂等活動,這也推動了移動互聯網產業的快速發展。然而,在享受便利的同時,我們也需要注意控制使用時間和頻率,以免過度依賴和影響生活質量。

總結起來,iPhone時刻一個重要特徵是,新產品取代舊產品。電動車取代燃油車也是類似。從這個角度而言,ChatGPT並沒有對舊產品進行取代,而是直接開啓了新的天地。那麼對比來看,更像是“英特爾4004時刻”。

1971年11月,英特爾發佈了世界上第一款商用計算機微處理器4004。不僅爲後續的微處理器奠定了基礎,也爲所有基於芯片的技術,例如雲計算、人工智能等奠定了基礎,更重要的是把小型機帶到了千家萬戶,重塑了世界運作的方式。

就像有人評價說“火允許我們改變和操縱物理物質,微處理器允許我們隨意操縱信息。”而ChatGPT的誕生,正預示着向“機器隨意操縱信息”的方向進展。

因此,相比而言是iPhone時刻,更像是英特爾4004時刻。當然,這些也並不是重點。重點在於,人工智能是否會走向“原子彈時刻”。

AI的原子彈時刻

iPhone雖然取代了諾基亞的功能機,但新產品帶來了新產業(觸摸屏、模組、攝像頭、芯片等等),新產業帶來新就業(例如我國消費電子產業從小到大),各種應用的誕生,也大幅提升了社會福利水平。電動車也是如此。

且不說盈利問題,單單就影響角度,GPT也是一把雙刃劍。誕生幾個月後,人們就開始討論AI取代人類的狀況,一兩週後就有類似裁員增加的狀況發生。而且還出現了“提詞工程師”剛火起來,然後人工智能又可以自己生成提詞,工程師還沒上班就下崗。總之就是不打算讓人類插手。

這顯然不是其樂融融的iPhone時刻。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着實令人驚訝、甚至擔憂。

3月29日,一封叫停GPT-4後續AI大模型開發的信件,引起了巨大反響。焦點不在於信件的內容,而是一批人工智能大咖,包括圖靈獎得主Yoshua Bengio、特斯拉CEO馬斯克等等1000多人都在信件上籤了名。

儘管有人開玩笑說,馬斯克自己還採購了一批GPU準備自己上,寫信只是爲了讓對手跑慢點,等等自己;“紅衣教主”更是對馬斯克不認同,認爲“現在擔心風險爲時尚早;人工智能的進化已經不以個人意志爲轉移了,哪怕是馬斯克”。

而除了學術界、商界的擔憂,政府也開始出手。意大利限制GPT使用,希望在用戶數據合規更完善後再推廣;美國針對人工智能工具等問責徵求意見,我國相關部門也對《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徵求意見。

這架勢,不得不令人想起“原子彈”,因爲威力巨大,所以必須要有類似的“日內瓦武器公約”來限制。而且,也不得不限制,因爲人工智能的發展可能失控。

ChatGPT比以往的人工智能都令人興奮,是因爲大模型出現了“涌現”功能:GPT-4竟然可以從文字和圖片中,理解人類的幽默感,推理能力也大幅提升。所謂涌現,就是小模型不具備的能力,隨着參數不斷增加,突然就有了。這有點像小孩子生長過程中,慢慢就會了說話、思考。

但驚訝的是,人們並不知道,涌現爲什麼會誕生?微軟在論文中寫道“我們並不知道它是如何變得如此智能的。闡明GPT-4等AI系統的本質和機制,是一個巨大的挑戰,這個挑戰在今天已經突然變得重要和緊迫。”

最近,斯坦福和谷歌又搞了個“大活”:在電腦裡虛擬了一個社區,包括大學、咖啡廳、居住等等,然後創造了25個NPC,每個NPC都依靠ChatGPT大模型來完成行動決策。結果,這些NPC會根據不同的身份去做工作,而且還可以互相交流。

甚至有NPC接到請求後,還張羅了一場活動,自發邀請人、安排流程。

如果每個角色安排一個機器人來執行現實中的動作,那就是活脫脫一幅“西部世界”的樣子。如果繼續發展,是否會像電影中一樣,機器人開始覺醒呢?甚至像各類科幻片裡一樣,機器人開始“圈養”人類。

GPT帶來的效率革命,已經令人興奮了。而隨着5.0、6.0、7.0等等版本的開發,人工智能會把人類帶向何方,這是一個有趣又嚴肅甚至有些可怕的話題。現在也許還早,但在一系列指數型技術的融合發展下,“奇點”什麼時候來,誰又能想得到呢?

但擁抱變化,總歸是沒錯的。(你也可以把這句話當做爲了討好將來的AI而寫的,也許到時它會顧念下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