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雲,暫停裂土封王

撰文 | 王葉琳

編輯 | 小 樓

11月16日晚,阿里巴巴公佈2023年三季度財報,本季度實現收入2247.9億元,同比增長9%。

阿里雲收入同比增長2%至276.48億元,經調整EBITA同比增長44%至14.09億元。利潤增速大漲多是源於釘釘這個不賺錢業務的拆分,從收入來看,阿里雲仍是六大業務集團中增速最慢的那一個。

財報公佈了“1+6+N”組織變革下業務集團分拆和融資進展:決定不再推進雲智能集團的完全分拆。

阿里對此的解釋爲,美國近期擴大對先進計算芯片出口的限制,給雲智能集團的前景帶來不確定性。雲智能集團的完全分拆可能無法按照原先的設想提升股東價值,因此決定不再推進雲智能集團的完全分拆。

但這個解釋在外界眼裡,可能會顯得相關性不足。

阿里雲去年底至今,經歷了兩次故障、兩次換任、決定分拆、分拆叫停,內部變動頻繁之時恰逢大模型熱潮席捲而來,動盪與機遇同步上演,頗具幾分戲劇色彩。

大模型“暫緩”雲焦慮

關於分拆叫停,蔡崇信在電話會上表示,當時雲業務所處的大環境可預測,想通過金融工程的方式體現雲業務的價值,現在轉向通過投資顯現雲價值,特別是在新形勢下由AI驅動的雲計算業務需要更多投資支持。

作爲國內公有云龍頭,大環境的壓力勢必會最先傳導到阿里雲。

日前,IDC發佈的《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2023上半年)跟蹤》報告顯示,2023年上半年中國公有云服務整體市場規模爲190.1億美元。

其中,IaaS市場規模爲112.9億美元,同比增速13.2%;PaaS市場規模爲32.9億美元,同比增速爲26.3%。從IaaS+PaaS市場來看,2023年上半年同比增長15.9%,創下近三年來同比增速新低。

年初宣佈雲智能集團分拆時,市場普遍對疫後雲服務市場表現有較高期待。但從後續市場調研情況來看,公有云市場增速不及預期,IaaS增長放緩尤爲明顯。

IDC分析指出,上半年企業對預算的制定、支出和使用更加謹慎,一定程度上導致了雲市場消費不振。

不僅是互聯網公司,近年來高速增長的運營商雲也受到影響。2023年上半年天翼雲收入459億元,同比增長63.4%,對比從2021年開始同比增長突破三位數的成績已有下滑。

環球同此涼熱,企業降本儼然成爲世界性命題,此前馬斯克全力推動X平臺“下雲”使得每月雲成本降低60%,引發業內對“雲成本控制”的廣泛討論。

當下阿里雲的增速已在個位徘徊,在企業IT消費趨於理性的大環境下,“獨立”的條件不再充足。

增長的期望仍然繫於大模型和AI。

市場風向如此,全行業對AI的關注與需求增長,對算力市場是極大利好。除了較爲基礎的,爲大模型訓練提供算力資源,雲廠商也在嘗試提供成熟解決方案,以產品迭代的方式創造營收。

如吳泳銘所言,未來對雲計算的增量需求將由對AI的需求驅動,並且大部分AI計算將在雲中運行。因此阿里要建立建立AI時代最開放的雲,爲所有行業提供穩定高效的AI基礎設施,使所有行業都能智能化。

這也是未來幾年所有云廠商競爭的焦點,尤其阿里雲在錯失政務市場的增量機會後,進軍AI,更不容有失。

命運共同體

由此看來,阿里雲不僅會“留”在阿里, 或許還會與阿里“綁得更緊”。

一是因爲大模型競爭已進入白熱化階段,技術與服務都不能掉隊,阿里雲自身造血能力陷入瓶頸之時,更需要母公司進行長期扶持。

儘管模型訓練成本驚人已是公認的難點,但在搶佔新技術話語權的壓力下,頭部雲廠商都必須加足火力,燒出“技術前沿”。

官方解釋也揭露了來自另一方的外部壓力。10月美國決定對雲計算使用的關鍵芯片加以控制,這不僅會影響阿里雲的履約能力,限制可提供的產品和服務,還將制約阿里雲的技術升級,尤其在大模型層面。如此嚴苛的競爭環境之下,阿里雲確實需要集團爲其“撐腰”。

二是阿里雲的技術可優先於阿里系產品測試,阿里系的增長也需要AI驅動。

《晚點LatePost》報道指出,阿里雲員工曾擔心脫離集團的扶持後,淘天集團、菜鳥等公司原則上可以自由選擇雲服務提供商。吳泳銘後來在內部明確表示,未來集團會持續使用阿里雲作爲底座。

這涉及到將技術轉化爲可盈利項目,本身大模型質量與其訓練數據質量密切相關,進入使用場景後,更需要結合具體行業數據設計產品,調整服務。因此,絕多大數雲廠商都將落地第一站選在母公司的主營業務領域,也可順勢打造差異化定位。

同樣,吳泳銘在電話會上強調了AI對企業全局戰略的意義。他將阿里集團面向未來十年的重要優先級,明確爲三個方向:技術驅動的互聯網平臺業務;AI驅動的科技業務;全球化的商業網絡。

僅以淘天爲例,《每日經濟新聞》報道,今年雙11準備及開賣期,淘寶天貓平臺上商家已經開始規模化使用AI工具,調用AI次數已超過15億次。此外,淘寶還在雙11期間新開設了人工智能服務一級類目。

此外,吳泳銘爲阿里雲制定的戰略規劃中,除開“AI驅動”,還強調了“公共雲優先”。

銀杏科技從一位雲計算從業者處瞭解到,“公共雲”是“公有云”的新提法,對應的仍然是“私有云”概念。

公共雲優先意味着阿里雲對收入質量的重視上升,更關注“利潤”而非“創收”,這也對應了本季度阿里雲在利潤上的大幅提升。

阿里巴巴高管透露,阿里雲會更強調公共雲的產品組合爲主。因爲公共雲的雲計算模式,會具備更強的網絡效應和規模效應,幫助客戶提供更好更具性價比的服務。

“保利潤”更像是爲應對大環境競爭加劇進行的適應性調整,不過短期內阿里雲的營收側可能會繼續承壓。

恰逢多事之秋

與阿里系產品高度綁定可能的風險,恰好因近期的一次故障事件提醒了大衆。

11月12日傍晚,有網友爆出阿里旗下多款APP出現不同程度的故障,隨後“阿里全系產品崩了”“淘寶又崩了”“閒魚崩了”“釘釘崩了”“阿里雲盤崩了”等話題相繼登上熱搜。阿里雲發給客戶的一份官方故障報告顯示,故障原因在於訪問密鑰服務 (AK)在讀取白名單數據時出現讀取異常。

與去年底阿里雲香港機房節點發生故障不同的是,此次故障不僅覆蓋範圍更大,涉及多個國家和地區,輿論影響也更大,阿里系產品都在月活App排行榜前列,廣大消費者直觀感受到了什麼叫雲計算時代的“斷水斷電”。

關於雲事故,“因噎廢食”、過分渲染故障嚴重性的論調固然不可取,但也不能忽視其對客戶用雲預期的影響。多次出現技術問題,客戶爲確保業務穩定性,會考慮在可能的情況下,切一部分負載到其他雲廠商。友商也多願意爲此提供便利。

另一個視角看,阿里雲近期的人事調整也比較頻繁。

張建鋒卸任,恰好在香港宕機事故發生的10天后,彼時業內都認爲兩件事存在因果關聯,並猜測張勇的接任只是暫時。

如今吳泳銘同樣是集團總部CEO兼任阿里雲CEO,同樣被猜測是集團一把手暫時主持事務,又恰好遇上了技術故障。一系列變動彷彿輪迴,題眼只在於誰纔是阿里雲的Mr. Right。

3月阿里宣佈“1+6+N”改組計劃之時,外界紛紛驚歎於如此龐大的企業突然宣佈如此徹底的變動。而後半年,這場聲勢浩大改革還在隨着外部環境的變化上演新的章節。

叫停分拆不等於停止投入,曾被比喻爲阿里集團“王冠上的明珠”的阿里雲,還得繼續“堅守崗位”,做阿里巴巴面向未來的招牌。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