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醒過來了

沉寂3年多以後,阿里系公司最近紛紛活躍起來了。

轉折點是——8月30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官網披露,該局依法督導阿里完成三年整改,阿里已全面停止"二選一"壟斷行爲,合規整改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至此,從2020年底開始的對於阿里系公司的一系列"監管風暴",暫時劃上了句號。

阿里人,又可以放開手腳大膽幹了。

最近一個月,阿里系公司可以說是動作不斷、四面出擊。

1.淘天:淘寶天貓全面引入微信支付;淘寶天貓即將接入京東物流;阿里媽媽召開發佈會爲雙11預熱。

2.螞蟻:收購互聯網醫療平臺"好大夫在線";發佈3款AI產品;支付寶接入美團系產品。

3.阿里雲:召開2024雲棲大會;發佈和升級了主力模型產品;通義千問3款產品大降價。

4.菜鳥:加大持股跨境物流服務商"遞四方";加快落地跨境商家中心。

5.其他:高德重啓順風車業務;優酷發佈2024~2025片單;盒馬新開一家NB店;夸克發佈"十一玩樂榜"……

阿里,曾經是互聯網"一哥",是國內最高調的互聯網巨頭。但過去幾年,阿里在宣傳和擴張上變得空前謹慎。

而隨着監管的靴子落地,"憋壞了"的阿里,正在逐步找回感覺。

不過,和當年不一樣的是,互聯網江湖已經大變,阿里的各個業務都得面對新時期的新難題。

闊別三年,江湖大變

2020年,阿里的市值和騰訊不相上下,最高時達到8500億美元。

但現在,騰訊穩居第一,被拉開差距的阿里排名第二,偶爾還會被拼多多反超、掉到第三。

影響阿里市值的因素很多,最核心的還是它的財務狀況。

最近4個財年,阿里的營收仍在增長,但增速不斷下滑;經調整淨利潤大跌後有所回升,但增速也比較有限。

作爲對比,阿里主要競爭對手拼多多的營收和淨利潤常年保持高速增長的態勢,2023年拼多多營收和淨利潤增速均高達90%。

當然,財務數據不佳只是結果,背後的原因是,阿里的核心業務面臨着較大壓力。

阿里主要有六大業務:淘天、阿里雲、阿里國際、菜鳥、本地生活、大文娛,還有一些零散的業務(釘釘、盒馬、高鑫零售、阿里健康、飛豬等)被歸類到"其他"。

這些業務各有各的處境和難題。

此外,阿里持有螞蟻集團32.65%的股份。因爲阿里不控制螞蟻集團,所以兩家公司沒有合併財務報表,但螞蟻集團業績和估值的下滑也會影響到阿里持有的股權的價值,從而進一步影響到阿里自己的市值。

2020年螞蟻擬上市時估值2.1萬億元,2023年7月螞蟻回購股份時公司估值約爲5671億元,縮水了70%多。

過去三年多,上述阿里系公司都頗爲低調,業務擴張力度小、對外發聲少,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阿里在資本市場的表現。

現在,這些業務都醒過來了。

淘天:樹形象、守地盤

淘天集團,是國內電商的老大,也是阿里帝國的半壁江山。

無論從活躍用戶數,還是GMV看,淘天集團都遠遠超過拼多多、京東,以及後起之秀抖音電商。

2024財年(2023年4月-2024年3月),淘天集團營收4349億元,在阿里總營收的佔比約爲43%。

"拆牆",是淘天集團近期動向的一大主題。

9月初,淘寶天貓發佈公告,宣佈計劃接入微信支付,用戶可以使用微信付款;9月底,有消息稱淘寶天貓即將正式接入京東物流,商家可使用京東物流發貨。

這些都是可以幫助阿里樹立好形象的舉措。畢竟,"二選一"是阿里被要求三年整改的核心原因。

除了向外界展示一個開放的新阿里,淘天集團的另外一個當務之急是守好電商地盤,特別是要和拼多多、抖音電商積極競爭。

最近幾個季度,爲了搶市場,淘天集團把流量更多分配給能提供價格更有競爭力的產品的中小商家,追求整體GMV的增長。

但是,中小商家對流量的買單能力不如大品牌,會導致淘天集團盈利能力走弱。

爲了改善盈利狀況、解決規模和利潤的衝突,淘天集團從9月開始改變了自己的收費模式,對交易成功的訂單,按"成交額x0.6%"收取基礎軟件服務費。這個舉措,預計有助於其GMV增長和利潤上漲。

馬上進入Q4,淘天集團還得積極備戰"雙十一"。

國際+菜鳥:低調發育、掘金海外

Temu、SHEIN的高速列車,阿里也搭上了。

"阿里國際數字商業集團",專注海外電商,旗下零售平臺有速賣通、Trendyol(土耳其)、Lazada(東南亞)、Daraz(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和Miravia(西班牙)等,批發平臺有的Alibaba.com。

2024財年,阿里國際營收1026億元,在阿里總營收的佔比已經超過10%。

淘天集團盤子太大,又有強敵環伺,但阿里國際不一樣。2024財年,阿里國際的營收增速是46%,遠遠超過淘天集團的5%。

增長靠什麼?

靠的是速賣通。速賣通,相當於海外版的淘寶,可以讓全球消費者購買中國商品。

速賣通的爆發,是由2023年初上線的"Choice業務"帶來的。

"Choice業務",主要目的是爲消費者提供高性價比的商品,同時提供免運費、免費退貨和品質送貨保證等服務。依靠全託管模式(商家只負責生產和備貨,其他由平臺負責)、高性價比商品、物流優勢(菜鳥提供),以及阿里的大舉投入,"Choice業務"帶動速賣通訂單量高速增長,成爲阿里國際的業務亮點。

阿里國際的掌門人是蔣凡,因爲種種原因,他比較低調。所以,阿里國際的業績表現和市場認知還不太匹配。

阿里國際,還"帶飛"了菜鳥集團。

2024財年,菜鳥集團營收990億元,在阿里總營收的佔比接近10%,營收同比增長速度爲28%,增速僅次於阿里國際。

國內快遞行業格局相對比較穩定,三通一達、順豐、極兔各有地盤。對菜鳥而言,出海的前景更加廣闊,阿里國際不斷增加的訂單都需要菜鳥來配送。

速賣通+菜鳥,正好對標Temu+極兔。

所以,菜鳥近期的動作主要圍繞跨境物流展開。比如,9月初,菜鳥通過增資的方式收購"遞四方"(深圳市遞四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5.9459%的股權。遞四方,是全球跨境電商物流服務商。菜鳥在2016年就戰略投資了遞四方,這次增持後持股比例超過了50%。

爲了更好地服務出海商家,9月底,菜鳥跨境商家中心正式落地廈門。菜鳥計劃,2024年啓動七大跨境商家中心的建設工作。

總之,阿里出海的空間還很大。

阿里雲:押注AI、站在聚光燈下

生成式AI——眼下最受關注的技術方向,拉動了阿里雲業績的增長。

2024財年,阿里雲營收1064億元,在阿里總營收的佔比超過10%。不過,同期阿里雲營收的同比增長速度只有3%,原因是阿里雲主動通過減少利潤率較低的項目制收入,來改善盈利狀況。

今年第二季度,阿里雲的營收增速變快,達到6%,主要受益於公共雲業務和AI相關產品的增長。

巴黎奧運會期間,阿里雲還狠狠地秀了一把。

作爲全球第四大雲計算服務商,與亞馬遜、微軟、谷歌等互聯網巨頭的雲計算業務規模相比,阿里雲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亞馬遜、微軟的雲計算業務一年營收接近1000億美元)

不過,阿里雲在國內遙遙領先於華爲雲、騰訊雲,地位穩固。

大模型是阿里雲的下一個核心增長點。在國內,雲計算具備算力集中、靈活部署、按需付費、成本較低等特點,算力短缺且昂貴的背景下,阿里雲成爲很多大模型公司的首選。

而阿里雲的多次降價,進一步鞏固了自己的市場地位。

9月召開的雲棲大會上,阿里雲發佈了通義千問新一代開源模型Qwen2.5,宣佈AI基礎設施的全面升級,降低了3款大模型產品的價格……可謂動作不斷。

在未來幾年,阿里雲可能會是阿里體系內最受關注也最爲活躍的業務。

螞蟻:瘦身完成,迴歸科技

2020年11月, 螞蟻集團計劃同時在A股和港股上市,市值2.1萬億。

被監管部門突擊叫停、並被多次約談之後,螞蟻開始了漫長的整改之路。

此前,螞蟻的主業可以理解爲"支付+金融",其中,金融又分爲微貸、理財、保險三塊。

2020年上半年,支付、微貸、理財、保險對螞蟻營收的貢獻佔比分別是:35.9%、39.4%、15.6%、8.4%。

雖然螞蟻自封科技公司,但外界和監管認爲它的金融屬性更重,應該適用金融行業的監管政策。

螞蟻在此後的整改過程中,正式退出小貸業務,對旗下信貸產品花唄、借唄進行品牌隔離,並按照監管要求,關停"相互寶"業務。

2023年7月,螞蟻被金融監管部門罰款71.23億元,完成整改。

地盤收縮後,螞蟻估值和盈利能力大幅下降。2023年7月,螞蟻集團宣佈回購股票,媒體測算,其估值從2.1萬億跌到了5671億,縮水了70%多。

瘦身、降低金融屬性之後的螞蟻,需要在科技方向上尋找新增量,AI被放到了首要位置。

9月初,在2024 Inclusion外灘大會上,螞蟻集團一次性推出了三款AI產品,分別是"支小寶"、"螞小財"、"AI健康管家",對應衣食住行、理財、醫療三大領域;還發力AI to B,向企業推出數字螞力解決方案;啓動支付寶智能體生態共建計劃,並推出智能體開發平臺支付寶"百寶箱"。

9月中旬,好大夫在線被螞蟻集團全資收購。好大夫在線擁有龐大的醫生信息資源和豐富的在線醫療服務經驗,這正是螞蟻"AI健康管家"迫切需要的。

總之,螞蟻的新故事,要沿着科技方向不斷延伸。

外界最關注的IPO計劃,也有可能在未來重新啓動。

結語:阿里再出發,值得期待

高德、餓了麼、優酷、盒馬、釘釘、夸克……這些規模相對較小的業務,在9月也都有自己的動作。

阿里系公司四面出擊,宣告着這個互聯網巨頭的再次覺醒。

作爲中國互聯網綜合實力最雄厚的公司之一,阿里爲行業發展做出過自己的貢獻,當然也犯過一些"錯誤"。

爲錯誤買單、反思、調整、重新出發,25歲的阿里,還是少年,還在修煉自己的路上。

期待新阿里,能爲互聯網注入新的信心和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