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分掉到6.3,今年最大的罵戰,出現了
最近最熱的話題,當屬巴黎奧運會了。
比賽如火如荼,討論也隨之不斷。
其中最癲的,還是圍繞開幕式的輿論大戰。
巴黎奧運會開幕式的評分,一路從9分掉到了6.3。
五星、一星旗鼓相當,評論嚴重兩極分化。
與此同時,戰火不斷轉移。
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詞條下,也打響了「五星保衛戰」。
網上也到處可見高分低分的互相攻擊。
眼看開幕式已過一週,相關罵戰還在繼續。
到底在吵啥,魚叔也來吃吃瓜。
現在網上關於巴黎奧運會開幕式的形容詞花樣翻出。
有人誇鬆弛,有人罵混亂。
但起初魚叔見得最多的是另一個詞:尺度。
怎麼「尺度」也能被拿來形容一場奧運會開幕式,這也分敢拍不敢拍?
以防有魚友沒看過開幕式,魚叔先簡單介紹下前情。
這屆開幕式主要流程分爲三個主線並行:
火炬傳遞、文化展示、各國代表團亮相。
與以往固定封閉場館,順時板塊化的開幕式流程不太一樣。
巴黎開幕式將流動的塞納河做舞臺,讓活動現場穿越城市之間。
代表團乘船遊過逐一亮相,觀衆在河兩岸觀禮。
過程中交錯展示三個主線內容,意圖打造出沉浸式的城市派對體驗。
剛開始,一股濃烈的法式氣質確實撲面而來。
隨性、奔放、抽象、鬆弛到荒誕。
比如,火炬倒扣燒到腳的玩笑、被雨水打糊懶得擦的鏡頭、《蒙娜麗莎》掉水裡無人在意的劇情、甚至最後連五環旗都掛反了......
怪誕的幽默感之外,諸多文化藝術符號穿插其中目不暇接。
加上法國作爲電影誕生地,孕育出不少電影大師與影史經典。
於是魚叔單是找彩蛋,也能在沉浸感裡新奇樂呵不斷。
開幕式致敬法國喜劇大師雅克·塔蒂的名作《玩樂時間》
但接着看,就明白了「尺度」說法的來源。
文化展示的部分百無禁忌,無疑帶來爭議。
像是,在致敬法國新浪潮電影部分時呈現的炸裂三人行畫面;
展示法國當代舞蹈音樂樣貌時,LGBTQ演員們的表演;
以及彰顯自由平等國度氛圍的,對多元化性別性向的聚焦;
還有罵聲最兇的,涉及宗教與希臘神話的演出部分。
果不其然,開幕式結束後,網上吵瘋了。
國內外的評論都呈現兩極化,最多的還是質疑。
唸錯國家名字、五環旗掛反、流程呈現混亂等問題就不說了。
更多人質疑巴黎開幕式過分追求「政治正確」,導致上演了一出羣魔亂舞。
像是,特朗普接受採訪就稱開幕式在內容上對宗教人士的冒犯可怕且可恥。
開幕式部分贊助商也爲此撤銷贊助,以致巴黎奧組會緊急道歉。
奧運會官方賬號也「疑似刪除」開幕式視頻,降低輿論風險。
本以爲看個熱鬧就行,誰料吵得最兇的竟然是咱們這兒。
在巴黎開幕式的豆瓣詞條下,五星與一星打架, 立場質疑立場,才導致評分一路下滑。
一開始確實只是不同觀衆的觀感差距表達。
但兩極化評論增多之後,就不可避免地演變成意識形態的互相攻擊。
火力加大,就蔓延到了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評分區。
有人質疑部分「崇洋媚外」的網友一邊用高分「跪舔」巴黎開幕式,一邊低分打壓北京開幕式。
於是,一場五星保衛戰開始了。
說實話,近年來相似的輿論事件太多,早已見怪不怪。
但一個星期了還沒吵完, 魚叔爲了吃瓜也發現了這場罵戰裡的一些不對勁。
比如,戰況激烈,導火索卻很模糊。
到底怎麼吵起來的?
有 網友說,是「崇洋媚外」者用低分侮辱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導致評分下滑,致使戰火升級。
但魚叔翻看評論區到巴黎開幕式當天,發現相關一星評分用戶有是有,但並不多。
偶有點贊量高的,也都發佈於很久之前。
倒是許多相關事件的雷同報道里,挑動情緒的用詞居多,卻並沒有實質證據。
僅有的幾張「一星評論」圖被反覆使用, 其中不少還是湊數的。
比如將北京「奧運會」與「開幕式」的詞條和評分混淆。
猛地一看確實評分下降了,但其實是一場張冠李戴。
這麼一來,這場罵戰更像在虛空打靶。
其次,互相攻擊的說辭也沒啥邏輯,還有不少是假消息
有人宣稱巴黎開幕式視頻早已被官方表態刪除,只有「崇洋媚外」的人還在吹。
意思是,這一屆開幕式的羣魔亂舞和質量差全球有目共睹,國內堅持喜歡的人立場一定有問題。
但。
緊接着官方就聲明,稱視頻並未下架,只是不同國家地區存在版權限制。
到這,估計大家也能感覺到,消息來源和真實與否似乎無人在意。
一切都是拿來作爲意識形態大戰的工具。
就像這次巴黎開幕式罵戰的側面,曾經全網羣嘲的日本開幕式也被攪了進來用以拉踩。
不知道爲啥,魚叔梳理這次事件走向總有種圍觀內娛粉圈大戰的感覺。
尤其是手法極其相似:
互刷一星、互相拉踩、互相質疑對方立場。
罵聲、下架、新聞人物表態,都被拿來鞏固觀點。
但轉念一想,咱們看的也不是啥內娛電視劇啊,這不是奧運會嗎?
藉此,魚叔也回顧了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一時間十分感慨。
隔了16年再看依然震撼如昨。
一方面,確實來自形式上的設計感和演員們的極致表現。
尤其是開頭的擊缶而歌,和活人成就的活字印刷術,視覺衝擊毋庸置疑。
平心而論,魚叔也做不到絕對客觀評價。
畢竟觀感裡很難不混雜進強烈的文化共鳴。
相關記錄片《北京之路:解密2008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和《張藝謀的2008》中,呈現了開幕式的背後故事。
創作者與演員們那種極致盡人事的強悍精神力,和苦中作樂的意志力,也讓人很難不隨之動容。
另一方面,也是被時代記憶裹挾的情緒感染。
回想2008年。
個人經歷之外,魚叔印象最深的一個畫面是汶川地震時某學校黑板上被寫下的「多難興邦」四個字。
那一年,雪災、洪水、特大地震接連來襲,社會氛圍裡卻有一股前所未有的凝聚力(我當時還給汶川地震救災捐款來着)。
那時媒體的鏡頭仍是國民的眼睛,文娛行業的專業性與責任感也在各種賑災義演中挺立。
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成功,對內又更是一劑強心針。
對外,也一定程度上滿足了新時代的中國需要被看到的迫切。
國民意志的強悍,讓當時的對外心態開放、友好、包容。
開幕式上配合擊缶吟唱的「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和」字的多形態呈現、以及那首《我和你》都是態度的表現。
203個國家徵集的笑臉在地球下張開,國別距離在包容下和平消弭。
如今再看,只覺得當時的一切確實是艱難的,但更是有希望的。
有趣的是,「同一個世界」的聲音在巴黎開幕式上卻似乎失效了。
恰如北京奧運會的主題曲《我和你》。
巴黎開幕式上演唱的歌曲,也都是在呼喚超越國界與種族的愛與和平。
如席琳·狄翁演唱的法國香頌名曲,伊迪絲·琵雅芙的《愛的讚歌》。
我的愛,請相信我們彼此相愛
上帝讓相愛的人團聚在一起
又或是約翰·列儂的和平頌歌《想象》,在塞納河上響起。
沒誰要消滅誰
也不爲誰而犧牲
想像所有的人們
都生活在和平寧靜之中
你可能會說我在做夢
但我不是唯一的一個
我希望有一天你能加入我們
到那時世界就會大同
但在如今,泥沙俱下的動盪世界局勢,和日趨保守封閉的輿論環境下,這種呼聲已經顯出無力。
各類鏡頭下,真實與希望同樣變得珍稀。
繭房裡醞釀戾氣,不分對錯而僅僅是微小的不同,都很難彼此相容。
就像60年前的電影,可以在當時激發出席捲全球的創造藝術浪潮。
20年前,亦有相似的藝術復興令人驚豔。
而在今天卻只能觸發對奇觀的辱評,和攻伐的應激反應。
這時回頭再看開篇那場罵戰,很難忍住不去想:
時代、奧運會、電影、人……到底是哪個環節變了,才走到如今?
衆人想要守住的,大概也不僅是一個冰冷的分數吧。
全文完。
助理編輯:白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