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前的“金融+諜戰”,在《追風者》中看見信仰的力量

新華社北京4月19日電 4月19日,《新華每日電訊》發表題爲《90年前的“金融+諜戰”,在《追風者》中看見信仰的力量》的報道。

十里洋場紙醉金迷,紅色土地燃起星火。1930年前後的中國風起雲涌。

那些波瀾壯闊的往事吹散在時間的風裡,被人拾起來,編織成熒屏故事,歷史由此可窺一斑。

以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爲創作背景的電視劇《追風者》4月8日在愛奇藝平臺正式收官。該劇由王一博、李沁、王陽領銜主演,講述了中國共產黨經濟戰線中金融人才的成長故事。以主角魏若來(王一博飾)爲代表的一批年輕人,在時代洪流中,一次次做出抉擇,最終找到了正確的救國道路,實現自我價值與成長。

收官之際,“追風者 學歷史”相關詞條衝上微博熱搜。劇情相關的歷史背景引發網友熱議。循着劇中出現的人名、地名等蛛絲馬跡,網友隨着劇情推進重溫歷史。

就像爲觀衆打開了一扇窗,當我們看向《追風者》的時候,我們能看見什麼?該劇主創人員從創作層面爲觀衆帶來更多思考。

突破傳統諜戰作品視角

黃浦江邊,歐式建築林立,伴隨着船塢聲,觀衆被拉入20世紀30年代的老上海。

這是《追風者》開篇第一個鏡頭,有着熟悉的諜戰劇味道。但導演和製片人多次提及,《追風者》並非傳統諜戰劇,“不能簡單定義爲諜戰劇”。

“《追風者》的視角很獨特,它從金融視角切入到諜戰鬥爭,是過去的諜戰劇裡從來沒有過的。”總導演姚曉峰表示。

從1981年中國第一部電視連續劇、同時也是中國第一部諜戰題材電視劇《敵營十八年》開始,國產諜戰劇走過了40多個年頭。從國產劇整體來看,諜戰劇數量不佔優勢,卻常出高評分精品。近年來,隨着網文改編影視作品的興起,諜戰題材影視作品發展也陷入了瓶頸。

“民國諜戰是當前影視市場的稀缺題材,”愛奇藝高級副總裁、《追風者》總製片人戴瑩指出,“《追風者》在這個稀缺題材裡有獨特的視角,能夠成爲諜戰影視作品賽道里有一定突破性的作品。”

除了諜戰影視作品創作視角的突破之外,《追風者》從金融角度對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提供了一種藝術化解讀。

姚曉峰查閱了大量歷史資料,經過6年時間打磨,將劇中金融戰線的故事脈絡整理出來。“在過往的影視劇當中,我們瞭解到的都是一些正面戰場的歷史。但戰爭是需要金融來支撐的,《追風者》展現的就是正面戰場背後金融戰線上的故事。”

“金融戰線同樣是殘酷的,有流血、有犧牲。”劇中,中共蘇區爲了守住鎢砂礦這個經濟命脈,與國民黨反動派鬥智鬥勇,許多紅軍戰士爲此獻出生命。

除了國民黨和共產黨之間的經濟鬥爭,劇情展開過程中,還展現了國民黨內部各方勢力與帝國主義勢力之間金融角逐的精彩場面,最後層層揭露國民黨內部的腐敗,當時的國民經濟深受其累。

十里洋場的繁華之下,王陽飾演的沈圖南有句臺詞——“上海還有十幾萬的貧民”。“當時經濟不好,國家就會動盪。”姚曉峰在劇中傳達了自己對經濟與時代關係的理解,“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經濟決定了一個國家的命運。發展國民經濟,提高硬實力,國家必然欣欣向榮。”

着眼信仰建立心路歷程

觀衆看到的劇情與原劇本之間最大的差別,是對主角從選擇信仰到堅定信仰心路歷程的細緻刻畫。

總製片人張書維告訴記者:“第一次看到劇本就覺得它像一個大男主傳奇。”

因此,導演帶領創作團隊對劇本做了大規模改造。“劇本一開始缺少什麼?我覺得缺少情感和角色。每一個角色都進行了細緻修改,最後這個戲能夠真正打動大家的,是立體豐滿的角色和飽滿的人物情感。”張書維表示。

《追風者》中的主線人物魏若來一開始只是一個從鄉下來到上海的會計專業窮學生,有幸被國民黨“央行”特別顧問沈圖南看中進入“央行”,原以爲能在沈圖南的帶領下“報效國家”,卻親眼見證了國民黨內部的黑暗。假幣案、建設庫券事件相繼發生,國民黨高官在其中大肆斂財,魏若來的鄰居好友被害身亡,他身處其中,也只能成爲替罪羔羊。

看清了現實之後,魏若來產生了動搖。之後來到蘇區,看到蘇區老百姓的生活狀況,魏若來終於認識到“金融只是一個工具,放在壞人手裡就是殺人的刀,放在好人手裡是耕田的犁”。“利在一身勿謀也,利在天下必謀之”。至此,魏若來完成了他的信仰選擇,並投身於蘇區金融體系的建設實踐中。

“一個人只有置身於真實的環境裡,真實地感受過信仰是怎樣的,然後當一個信仰解決不了問題,他纔會轉到另外一個信仰。這個過程,我們在劇本的改動中讓它更加的真實化、細節化。”

觀衆最終看到的是,亂世中,大量的熱血青年,以生命的代價,實現他們的報國理想。姚曉峰豐滿了人物形象,又挖掘出更深層次的思想內涵,“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

拓寬諜戰作品受衆羣體

在波折動盪的時代背景下,每個人的命運都不曾脫離大時代巨大浪潮的席捲。而現實的考驗下,每個人都是矛盾複雜的多面體。

魏若來到江西之後,一開始選擇逃避。他說寧可回家去做一個賬房先生,像鴕鳥一樣縮在那裡。劇中的魏若來不是英雄,是普通人。這種人性的東西才能真正打動觀衆。

《追風者》播出後,得到很多觀衆特別是青年觀衆的強烈共鳴。愛奇藝播放平臺的彈幕上不少網友感慨“這盛世如我所願”。有學校老師看了這個劇,重新修改了講課的課件。

“怎麼把歷史寓教於樂地跟觀衆去解讀,讓大家對那段歷史有更客觀的認知,是導演想在作品裡邊表達的。”張書維說。

除了人物塑造飽滿抓人,劇中服裝、置景等細節也十分嚴謹,營造出真實的環境氛圍,吸引觀衆沉浸其中。

劇中前兩集魏若來的衣服有補丁,襪子露腳趾,大衣很不合身,寒門子弟的樸實、寒酸撲面而來。魏若來住的“閘北”擁擠狹窄,閣樓房間內逼仄侷促,能讓人體會到當時上海平民的生活艱難。

“魏若來坐黃包車從‘閘北’經過鐵橋檢查口進‘央行’,就像是進入了另一個世界。”姚曉峰說,“歷史上的上海就是這樣的,租界和平民區落差很大,像兩個世界。”

配合劇集的播出,主創團隊還開發出幕後欄目“老姚說戲”,聽導演講一些幕後創作的故事。這個跟着劇情解讀歷史的小欄目,意外地收穫了許多年輕觀衆。張書維告訴記者,“很多年輕人說特別期待‘老姚說戲’出個系列。這也是這個劇帶來的社會意義。”

“第一代共產黨人身上那種信仰的力量是讓人肅然起敬的。怎麼能感染到觀衆?創作這個劇我就希望能去找到第一代共產黨人身上信仰的根源。”姚曉峰表示,“我希望觀衆能通過這部劇看到自己所身處的時代,在歷史中尋找現實生活中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