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股災後外資沒跑光、跑去買債券停泊資金 這個統計洩密了

8月國內爆發股災,外資大賣臺股後兵分兩路,部分腳底抹油、大舉撤離,但也有對臺灣仍有眷戀的外資資金未全數出走,反而跑到債市內買短券停泊資金;櫃買中心最新統計揭露,8月債券買超前十大機構裡,罕見一連出現三家外商銀行,分別是法國巴黎、匯豐銀行與花旗銀行,分居買超第四至第六大。

櫃買中心資料顯示,8月債券買超前十大機構裡, 「綠巨人」中華郵政再度奪冠,8月再加碼臺債56.9億元。統計今年以來的八個月裡,除1月與2月外,3月至8月的「買債王」寶座,連六月均由中華郵政搶下。

除中華郵政外,8月債券買超前十大,還有彰化銀行、凱基證券、法國巴黎銀行、匯豐銀行、花旗銀行、王道銀行(2897)、大中票券、兆豐銀行與國際票券。

其中,彰銀(2801)、凱基證券8月買超債券55與26億元,以黑馬姿態拿下債券買超亞軍與季軍。另外,法國巴黎銀行、匯豐銀行與花旗銀行分別買超近12、9.3與9億元,名列第四至第六大。

資深債券商主管觀察到,自從7月底爆發股災後,債市就出現部分外資默默在債市「吃貨」的跡象,且專門鎖定兩年內到期的短券,這不尋常的舉動,引起市場關注。

券商主管說,過去外資大買利率低於美債的臺債,很容易被中央銀行視爲具有炒匯的不良意圖,但券商觀察到,8月初以來進駐債市的外資,並沒有用低於市場行情的利率買進債券,加碼債券的利率尚屬合理,「若是爲了炒匯,通常會不計較利率的有貨就買」。以此推測,外資雖暫時賣超臺股,但在美國聯準會降息前的空窗期還沒有意願匯出,想在臺停留、等待最佳的進場時機,纔會選擇用短券停泊手頭上的餘裕資金。

外資大舉賣股後,資金不急着鮭魚返鄉,反而跑到債市藏匿,過去這樣的情況看在央行眼中,就是具有炒匯的嫌疑,因爲美債殖利率比臺債高,外資大費周章跑來臺灣不買股,反而敲進利率較低的臺債,顯然「醉翁之意不在酒」,是爲了坐等新臺幣匯率升值賺匯差,也就是具有央行最感冒的炒匯嫌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