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外媒科學網站摘要:100多種細菌可在微波爐中繁殖

8月26日(星期一 )消息,國外知名科學網站的主要內容如下:

《自然》網站(www.nature.com)

AI分析了全球1500項減排政策,發現一些政策已見成效

德國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利用機器學習分析了約1500項氣候政策,並識別出能夠顯著減少碳排放的有效政策。研究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的《科學》(Science)雜誌上,強調相比單一措施,結合多種工具的政策在減排方面更爲有效。

分析顯示,35個國家的63項政策成功地減少了碳排放,平均減少幅度達19%。大多數顯著的減排效果與兩項或多項政策的結合有關。這63項政策共計減少了6至18億噸二氧化碳當量的排放。

研究人員指出,相較於政策的數量,正確的政策組合更爲關鍵。例如,英國逐步淘汰燃煤發電站的成功在於其與最低碳價等定價機制的結合,而在挪威,禁止內燃機汽車的政策與降低電動汽車價格的激勵措施相結合,是最爲有效的策略。

作爲分析的一部分,研究人員建立了一個包含1998年至2022年間41個國家實施的1500項氣候政策的數據庫,其中包括全球三大溫室氣體排放國:中國、美國和印度。這些政策涵蓋48個類別,從排放交易計劃到化石燃料補貼改革等。

《科學通訊》網站(www.sciencenews.org)

研究發現有100多種細菌可在微波爐中繁殖

微波爐內的輻射環境似乎不利於微生物生存。但西班牙巴倫西亞大學的研究人員最近在《微生物學前沿》(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雜誌上報告,從不同地區的微波爐中採集的拭子樣本中鑑定出了100多種細菌菌株。研究人員表示,這是科學家首次記錄微波爐中存在的微生物羣落。

研究人員對30臺微波爐的內部進行擦拭採樣,包括爐壁和旋轉盤,這些微波爐分別來自三種不同的環境:10臺來自廚房,10臺來自實驗室,10臺來自其他共享空間,如自助餐廳。隨後將拭子樣本轉移到實驗室培養皿中,結果顯示所有樣本都導致了顯著的細菌生長。

對細菌菌落的DNA分析表明,這些菌株主要來自變形菌門、厚壁菌門、放線菌門和擬桿菌門,這些細菌常見於人類皮膚和經常接觸的表面。廚房微波爐中發現的細菌還包括可引起食源性疾病的克雷伯氏菌和短桿菌。研究團隊表示,目前尚不清楚這些細菌菌株是如何在微波爐內生存的,需進一步研究瞭解它們如何適應高溫和電磁輻射。

《每日科學》網站(www.sciencedaily.com)

1、良好睡眠習慣對超重成年人尤爲重要

美國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OHSU)開展的一項新研究揭示了超重人羣忽視身體夜間睡眠信號對健康的不利影響,而這在男女之間存在具體差異。

該研究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的《臨牀內分泌與代謝雜誌》(The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上。

研究的主要作者表示:“這項研究進一步證明了良好睡眠習慣的重要性。累了就上牀睡覺,或者晚上放下電子設備,有助於促進整體健康。”

該研究招募了30名參與者,男女各15名,所有人的身體質量指數都在25以上,屬於超重或肥胖。在OHSU的睡眠實驗室中,研究參與者每30分鐘提供一次唾液樣本,直到深夜,以確定他們身體自然產生褪黑激素的時間。褪黑激素通常標誌着入睡的開始,其分泌時間因個體內部生物鐘的不同而異。

研究人員評估了每位參與者褪黑激素分泌時間與平均睡眠時間的差異,並將他們分爲兩組:一組窗口較窄,即褪黑激素分泌與睡眠時間之間的間隔較短;另一組窗口較寬,即間隔較長。較窄的窗口表明,這些人在內部生物鐘上睡得太晚,通常與較差的健康狀況相關。

這項研究證實,接近褪黑激素開始分泌時入睡的那組人存在多種潛在的健康風險。

研究還發現了男女之間的關鍵差異。

2、一種方法可確定化療的最佳時間

藥物的效果取決於多種因素,包括服藥時間。現在,德國柏林查理特醫科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方法,可以確定乳腺癌治療的最佳時間。他們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描述了他們的方法。

人體的生物鐘爲許多不同的身體功能和代謝過程設定了節奏,比如睡眠和消化。但器官並非唯一根據一天中的時間有所變化的東西。單個細胞也遵循人體生物鐘的週期,因此它們在一天中的不同時間對外界影響的反應也不同。這對癌症化療的效果非常重要。先前的研究表明,化療在腫瘤細胞分裂時最爲有效。但迄今爲止,這一發現尚未廣泛應用於臨牀治療。

爲了縮小這一差距,研究人員根據腫瘤個體的晝夜節律尋找最佳用藥時間。

他們培養了三陰性乳腺癌患者的細胞,觀察它們在一天中不同時間對藥物的反應。他們使用實時成像技術,這是一種連續監測活細胞的方法,並結合複雜的數據分析技術,詳細監測和評估這些癌細胞的晝夜節律、生長週期和藥物反應。

通過這種方法,研究人員確定了一天中癌細胞對藥物治療最爲敏感的特定時間。研究還表明,某些細胞和遺傳因素在這一過程中起到關鍵作用。科學家甚至能夠確定哪些基因對某些藥物的晝夜節律效應至關重要。

這種方法可以用來創建詳細的檔案,展示不同類型的癌細胞在不同時間對不同藥物的反應。

《賽特科技日報》網站(https://scitechdaily.com)

1、木星上的大紅斑可能最終消失

木星上的大紅斑(GRS)是一個巨大的漩渦,已經存在了至少190年。最近的研究表明,它與早期觀測到的“永久斑點”(PS)不同。通過模擬,研究人員探索了木星風是如何塑造這一特徵的,並發現GRS一直在逐漸縮小。

在這項研究中,西班牙巴斯克大學(UPV/EHU)和加泰羅尼亞理工大學(UPC)的研究人員首先分析了木星斑點的大小隨時間的演變、結構及PS和GRS的運動情況。爲此,他們使用了可追溯到17世紀中葉的歷史資料,當時望遠鏡剛剛發明不久。

研究發現,GRS在1879年時最長的軸長達39000公里,而現在已縮小到14000公里,同時其形狀變得更爲圓潤。

研究人員探索了一系列可能導致GRS形成的機制,包括超級風暴的爆發,類似於在木星的“孿生行星”土星上少見的超級風暴,或者由風切變產生的多個較小漩渦的合併。研究結果顯示,雖然在這兩種情況下都形成了反氣旋,但它們在形狀和動力學特性方面與目前的GRS不同。

研究團隊進一步探討了已知風的不穩定性如何產生GRS的過程,這種不穩定性被認爲能產生一個細長的“細胞”來包圍並捕獲它們。這種“細胞”可能是原始的GRS,一個新生的紅斑,隨後的收縮過程造就了19世紀後期觀測到的緊湊而快速旋轉的GRS。在木星上其他主要漩渦形成的過程中,已經觀察到大型細長“細胞”的形成。

通過兩種不同類型的數值模型,研究人員得出結論:如果原始GRS的轉速低於周圍風的轉速,原始GRS將會解體,無法形成穩定的漩渦。

2、人類“破壞了進化過程”——現代種子未能爲氣候變化做好準備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人類通過工業化農業手段深刻改變了農作物的進化,以應對日益增長的人口需求。然而,美國佛蒙特大學(UVM)的研究人員指出,面對未來幾十年不斷變化的氣候,世界的種子命運掌握在小農手中。

該研究成果最近發表在《植物、人類、地球》(Plants, People, Planet)雜誌上,探討了專業作物育種者的出現如何“擾亂進化過程”,進而“重塑了整個糧食系統”。有限品種的高產種子的大規模生產在“正式種子系統”和“非正式種子系統”之間造成了巨大的鴻溝。“正式種子系統”現在在全球範圍內銷售大部分種子,而“非正式種子系統”則由農民組成,他們選擇自己的種子,培育出多樣化且適應當地環境的作物品種,稱爲地方品種。

在選擇這些地方品種的過程中,小農提供了重要的生態系統服務——我們從生物多樣性中受益的各種服務,這是通過進化過程發展而來的。這些服務包括作物對乾旱、鹽度和害蟲等壓力的適應能力,隨着氣候變暖,這些服務預計將愈加重要,並對未來的可持續性至關重要。

在許多農業地區,面對預計的極端高溫或乾旱,一刀切的現代農業正變得愈發難以維持。解決方案在於世界各地的小農:在每一個可能的生態系統中種植作物的人都掌握着豐富的地方種子。這些在山區、三角洲和沙漠中繁殖的地方品種的種子最有可能具備在各種氣候條件下生存的耐性狀。(劉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