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KM「馬拉松增胖」…山竹接近強度翻倍!南臺灣家門口還有1顆

記者莊智勝/綜合報導

21號颱風「燕子」日前才挾帶着暴風狂雨摧殘日本關西地區,第22號颱風「山竹」(國際命名MANGKHUT)又悄悄在太平洋威克島南方海面生成。雖然美國氣象學家Jason Nicholls預測山竹極有可能於15、16日侵臺,但由於其目前仍距離臺灣4000多公里遠,未來路徑仍存在着相當大的變數;除了山竹需要關注外,目前位於巴士海峽上的氣壓90W也須密切留意。天氣職人吳聖宇指出,90W雖然對流還不是很旺盛,但已逐漸有環流結構建立,後續有機會發展輕臺

▲山竹颱風未來有相當大的機會接近臺灣,預估影響最大的時間落在15、16日。(圖/氣象局風場圖)

原本距離臺灣5000公里遠、位於太平洋威克島南方海面的熱帶低壓於7日晚間升格成第22號颱風「山竹」,由於距離還相當遠,雖然山竹一路向西前進,但短時間內暫時還不會對臺灣天氣系統造成影響;另一方面,也是由於距離相當遠,因此山竹在海面上行走的時間相對來說較長,再加上目前條件有利於颱風發展,因此當山竹接近臺灣時,其強度恐不容小覷,甚至還有機會增強到「強烈颱風」等級。

目前歐洲(ECMWF)及美國(GFS)預測,山竹於下週末(15、16日)有機會接近、甚至侵襲臺灣;「美國氣象機構「AccuWeather」的高級氣象學家Jason Nicholls更在推特發文做出同樣預測。

▼雖然山竹目前強度仍爲輕臺,但它還有4000公里的距離能夠增胖。(圖/翻攝中央氣象局

根據中央氣象局資料,山竹目前強度爲輕臺,中心位置位於北緯14.50度,東經159.10度,往西北西方向、以每小時26公里的速度移動,中心氣壓992百帕,近中心最大風速爲23m(公尺)/s(秒),瞬間最大陣風可達30m/s,七級風半徑爲120公里;預估山竹在13日開始接近臺灣時,近中心最大風速爲53m/s,瞬間最大陣風達65m/s,七級風半徑延伸至300公里,十級風半徑則可達120公里,強度明顯提升許多。

針對山竹未來路徑變化氣象專家吳德榮於「三立準氣象•老大泄天機專欄撰文指出,根據最新模式模擬顯示,山竹受到太平洋高壓氣流導引,偏西后再轉西北西進行,沿途環境高低層風切小、海洋熱含量大,將會一路增強至臺灣附近,「極有可能是今年鄰近臺灣強度最強、威脅最大的一個!」此外,吳德榮還指出,目前各國針對山竹的路徑預測算是相當集中,即便完整考慮個模式系集模擬的不確定性,自15日起3天,其威脅臺灣的機率還是相當高,千萬不可輕忽。

對於山竹是否襲臺?氣象達人彭啓明的看法則較保守,直言「真的還有變動空間!」彭啓明認爲,目前太平洋高壓的強度及動態、以及後續菲律賓附近低壓帶的發展,整體的環流發展讓颱風路徑有調整的空間,且最新的路徑預測已將山竹略爲南修,對臺灣來說是個好消息,呼籲大家保持留意,但切勿過度緊張恐慌,「颱風還不見得來,就已經被口水淹沒;4000多公里的路徑,要精準掌握不容易,還有太多的變數!」

▼彭啓明表示,山竹未來的路徑還存在着相當大的變數。(圖/翻攝氣象達人彭啓明臉書

除了山竹的強度、路徑需要密切關注外,目前低氣壓90W就位於巴士海峽、臺灣的「家門口」,對比遠在4000公里外的山竹更顯急迫。吳聖宇在臉書上PO文指出,90W是必須先關注的焦點,「從(8日)下午的雲圖來看,90W已經逐漸有環流結構建立,不過對流還不是很旺盛,應該8日晚間至9日會先升格爲熱帶性低氣壓,模式預報還有繼續發展爲輕度颱風的機會,時間點應該會落在9日晚間到10日左右,是否真會升格成臺仍要看實際的結構變化而定。」

至於90W的路徑方面,吳聖宇預估,8日晚間至9日白天90W會延着鋒面前的西南到偏南風氣流往東北到北北東方向移動,趨向臺灣東南部海面,9日上午後引導氣流減弱,移動速度可能稍微偏慢,10日再隨着太平洋高壓緩慢增強並轉往偏西方向移動,有機會掠過恆春半島或其近海,隨後趨向東沙島、廣東海面一帶遠離臺灣。吳聖宇指出,90W最接近、或穿過恆春半島的時間點預估落在10日晚間至11日上半天,對臺東屏東、恆春半島等地區有較大的威脅性;此外,隨着90W逐漸北上、向西通過臺灣南端時,是否會與北邊的微弱鋒面尾端東北風交互作用,也很值得關注。

「就在家門口,先別管山竹了,請先關心它一下!」臉書粉專「臺灣台風論壇|天氣特急」也撰文指出,從目前種種跡象來看,90W有相當大的機會成爲颱風,但最後結果如何,仍要看這1、2天的整合情況而定;受到高氣壓西伸增強影響,90W小幅北上滯留後,就會出現「大回轉」一路往西,對南臺灣有一定的威脅。「臺灣台風論壇|天氣特急」指出,如若90W通過期間,南北冷暖系統產生交互作用,且交會點又位於臺灣附近的話,北部、宜蘭花蓮、臺東極有可能出現明顯雨勢;而屏東、恆春、臺東、高雄是90W通過的「熱區」,須要留意強陣風與間歇大雨

▼相較於山竹,低氣壓90W就位在家門口,更須迫切關注。(圖/翻攝臉書「「臺灣台風論壇|天氣特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