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萬中產家庭,已經擠爆香港中學...

在這個卷學歷、卷背景、卷資源的時代,家長們都希望孩子能從小接受最好的教育。然而,隨着國外大環境對留學生愈發不友好,美國常青藤和英國G5等名校的門檻越來越高,越來越多的中產家庭決定將孩子送去國內的香港讀書,這也導致香港教育競爭愈發激烈。那麼,那些選擇留學香港的家庭現在都過得怎麼樣了呢?一起來看看今天的文章吧。

文|熊靚

From 留學全知道

微信號:EduKnow

人口危機面前,香港近兩年對全世界精英人才廣開大門的力度超越過去十幾年的水平。

放開優才計劃限額、擴大高才通百強大學入圍名單、重啓投資移民計劃.....一系列操作後,人才如井噴般涌來。

最新的數據顯示,截止8月底,香港各項人才計劃共收到了超過36萬份申請,其中近23萬份獲批,同期到港的人才超過15萬人,遠超港府當初定下的3年引入10.5萬人的目標。

今年6月底統計的到港13萬多人裡,受養人(主申請人配偶以及18歲以下未婚子女)突破12萬人大關,而去年10月底還停留在8萬多人,不到一年時間增長約4萬人,這速度着實有點嚇人。

爲什麼受養人會蜂擁而至?因爲辦理香港身份的人中80%都是爲了孩子,希望拿到身份進入香港獲得優質國際化教育。但隨着進入香港的中產家庭越來越多,香港學校競爭激烈程度也達到了空前狀態。

香港教育局最新消息稱,香港國際學校入學人數持續增長,2023年創下了11年來的新高,2025年申請入學註定會是一場血雨腥風!

在這場教育爭奪戰中,累壞了孩子,忙死了家長,涌入香港的中產家庭,也已經被折磨瘋了!

* 以下是三位內地家庭在港就讀的故事,以第一人稱口吻展開

01.

如果重來一次

我娃絕對考不上Band 1名校!

我先生2022年初因工作需要遞交了優才計劃申請,年中獲批,現在我和兒子作爲受養人已來港一年多了。

兒子目前在一所Band 1中學就讀,我線上經營着電商業務,我先生也被調到香港擔任分公司主管。

我一直覺得很幸運,要不是我們一家來得早,孩子根本去不了現在這所Band 1中學。

兒子原本在深圳知名國際學校就讀,在班上是尖子生,數學年級排名前三,還經常參加英語辯論大賽和各種演講活動,英語口語不錯。

圖源:pixabay

其實在孩子四五年級的時候,我和先生就決定未來要讓孩子走國際路線,要麼就近去香港或者新加坡,要麼直接去英美讀本科,所以我們特別注重孩子英語能力提升以及多元化發展。

2022年全家拿到身份後,我突發奇想:要不直接送孩子去香港就讀吧,香港教育國際化水準高,課程體系豐富,擁有三文兩語教學環境。

最重要的香港八大名校每年會把80%的錄取名額給到本地生,如果早早去香港就讀,之後錄取港八大或港前三優勢就非常大。

和先生以及孩子溝通後,我們抱着試一試的態度,全家出動開啓申請之路。爺爺每天教孩子打卡學習繁體字,請線上老師指導孩子備考小託福,我和先生了解插班流程,年底遞交了10多所學校申請後,成功上岸一所Band 1中學,但降了一級。

其實孩子能錄取到Band 1中學,我始終認爲是我們的運氣和實力的雙重作用。

因爲我們當時插班時,內地家庭非常少,我兒子那所學校大約10人競爭一個名額,再加上孩子在內地基礎牢,插班考試表現不錯,學校招生老師也沒有特別嚴格。

但從2023年開始我就發現申請局勢逐漸變化,插班申請的內地家庭越來越多,就我兒子那所學校,幾百個人競爭一個席位,激烈程度至少是我們的10倍!

不僅是我兒子所在的學校,只要是Band 1學校,幾乎均是人滿爲患。

今年5月我看到港媒的報道稱,直資一條龍學校—浸會大學附屬學校王錦輝中小學(王錦輝中小學)超過1200人同時爭奪12個學額,三分之一的孩子其父母通過高才通計劃入港,這所學校還要求家長面見學校主任,自選廣東話、普通話或英語聊天來增進了解。

去年12月我陪朋友去香島中學參加簡介會,活動當天估計有2000多人在這所直資Band 1中文中學裡面,99%爲內地和本地家長。

今年該校的插班考試異常火爆,千人同考毫不誇張,有網友爆圖稱隊伍都排到了香港城市大學門口,現場還看到了很多穿着深圳校服的孩子。

內地家長喜歡的匯基書院插班考人更是烏泱泱一片,有家長稱當天大概有七八百人,高年級插班的孩子特別多,但結果出來後網上很多家長稱孩子遺憾進了備錄名單,相當於沒戲了。

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黃楚標學校校長表示:“中一在收生額滿情況下,仍收到近200人申請插班,對比過去的十幾二十人,增加了起碼十倍。"

現在想插班到Band 1校的絕大多數家長都是通過高才/優才/專才等計劃來港的人才,人均高學歷和高收入,對子女的教育也格外重視。

02.

爲了進SISHK

我和娃脫了一層皮

歷經兩輪殘酷篩選,女兒終於被香港新加坡國際學校(簡稱SISHK)錄取了。

在這一年多的時間裡,我和娃脫了一層皮。回顧整個過程,我對香港名校的錄取就只有兩個感覺:非常難!非常卷!

香港名校類型繁多,特點各異,當初僅是選校這個環節我們一家人就花費了大概兩個月的時間。

前期孩子爲插班考試做準備,女兒理科好,但口語有點差,爲此請了一對一外教,還去找中介老師輔導面試。

我則是每天線上線下奔波,查資料做功課,諮詢中介,實地探校,與過來人交流,和意向學校招生官聊,總之只要是想到的辦法,都試過了,期間踩過各種坑,花了好多冤枉錢。

最終圈定的SISHK雖然不是最頂級的學校,但它號稱是「學霸的天堂」,口碑佳、學風好,每年IB成績也相當不錯,今年有3位IB狀元,均分39.2,18人被港大和港中文醫科錄取。

於我們重視教育的中產家庭而言,這既是好消息,也是壞消息。

好學校意味着名校高升學率,但名校插班數有限,絕大多部分孩子都會是陪跑,尤其是SISHK這種連local都認同的掐尖型學校。

我們在11月中旬參加了SISHK的第一輪筆試,考察語數英三科。

下定決心要申請SISHK時,我們一家都做好了心理準備,畢竟是人人都想進的名校,插班考試的人肯定非常多,各個孩子也會相當優秀。

但即便已經打好了強心劑,去到SISHK插班考試現場,也是整個人都被震撼住了。

現場人山人海,身邊的家長們操着英語、普通話、粵語,從他們的言談舉止能看出身份不一般,談笑間感覺他們對於結果早已勝券在握。

牛娃更是扎堆出現,我偷聽身邊四五個媽媽聊天得知,坐在我後面的孩子在國外生活多年,雅思已經8分了;右邊有個孩子來自上海第一梯隊學校,成績年級前10%,鋼琴、游泳都是特長;旁邊還有個深圳八大的孩子,拿過多項學科競賽大獎......

我和女兒全程用眼神交流,表面看似平靜如水,實則內心翻江倒海,假裝用微笑來掩飾緊張的情緒。

第一輪筆試結束後,走出來的孩子都是愁容滿面,有幾個孩子跑到父母身邊直接哭了,說數學和英語實在太難了。

我隨即問女兒的情況,她也說自己沒有把握,數學純英,英語有很多開放性題目,生詞多,全程連蒙帶猜,根本不知道對錯,就語文有點信心。

回家路上雖然心理很忐忑,但作爲父母我只能強裝鎮定安慰她,讓她不要有太大壓力。

1月中下旬是第二輪面試,考察的形式是小組面試和與一對一的個人面試,主要考察的是孩子語言表達水平以及表達背後的獨立思考的能力。

二面當天,現場大概有30多個孩子,從精神面貌上看,個個都自信滿滿,絲毫感覺不到緊張。考完女兒給我說多人面試環節,其他人的口語表達幾乎達到母語水準。

幸虧SISHK沒有要求家長面試,不然我可能又會給女兒拖後腿。

考完後女兒情緒一直很低落,忐忑等待了一個月左右,新年前終於等來了SISHK錄取通知,三顆懸着的心落定。

SISHK大部分學生是直升,各年級插班名額有限,而且在SISHK這種名校流失率也低,空缺學位自然少,近兩年又涌入大量內地人才,僧多肉少,學位一票難求,人人都想進,我看過太多成爲炮灰的孩子。

03.

看着孩子去了Band 2C

我內疚哭了‍‍

得知孩子插班結果後,我內疚了好長時間。

孩子沒去到Band 1學校,親子關係也受到了影響,要不是我當初執意送孩子來香港讀書,也不至於造成現如今這種局面。

每每想到這,我就忍不住掉眼淚。

和很多港漂媽媽一樣,爲了孩子教育我通過進修留在了香港,在香港我租好了房並打算把孩子接來香港讀書,也好輔導和監督孩子。

受養人簽證批下來後,我就去各種平臺搜索關於香港插班的真實帖子,每天完成自己學業後,就開始刷:需要哪些材料、怎麼準備簡歷、如何面試、怎麼選校...

圖源pexels

一開始我認爲非Band 1不可,畢竟孩子也算是學霸一枚,Band 1是最好的歸宿。

可瞭解得足夠深入後,我認識到自己太盲目自信了,於是我進化到把目標定爲只要是比較好的直資學校就能接受,因爲直資學校名校多、師資好,也是內地家庭的首選,孩子進去後可以快速交到朋友,完全不用擔心孩子的適應能力。

但聽說有內地寶媽投遞了20多所學校全部石沉大海後,我徹底妥協,只要有學校要即可,即便去了Band 2或Band 3先適應適應也可以,沒想到一語成讖。

確定了8所學校後,我親自去遞交申請,當時我見到了十多位和我有同一目的的內地家長,條件都非常好,那一刻我內心開始慌了,不出意外拒絕信也一封接着一封發來。

後來朋友給我介紹了一所港島區的公立校,學校也願意接收,趕緊信心滿滿讓孩子去參加筆試,結果因爲孩子對考試內容不熟悉,英語筆試相當於全軍覆沒,在內地花了那麼多錢雞英語,來港一朝現原型,數學一些專業名詞都看不懂,筆試可以說是一塌糊塗。

孩子自信心受到極大打擊,回家直接跟我賭氣,再也不想參加插班考了。

圖源pexels

9所學校沒戲後,我內心也有點崩潰,但傷心解決不了問題,孩子上學最重要,於是一邊跟孩子一起復盤以及輔導,我又繼續投遞了10所學校,其中5家發來了筆試邀請。

在我軟磨硬泡、糖衣炮彈“攻擊”下,孩子答應去參加了筆試,其中有2次進入了Band 2學校的面試環節。

結束後孩子給我說,現場牛娃一大把,同組面試的人中有兩人來自上海某一梯隊學校,一人是香港本地學生,口語非常流利。

都說香港卷、香港名校競爭賽過高考,歷經20多次的插班後我終於相信了!

後來我又陸續投了四五家,孩子通過筆面試,被一所Band 2C的學校錄取了,我依然對Band 1抱有期待,但現階段還是讓孩子在Band 2C先做一個過渡,來年再繼續!

04.

進名校沒有一條不卷的路

孩子的升學規劃是個漫長且要不斷調整的過程,帶孩子赴港讀書也並沒有想象中那麼美好。

蝸居在幾十平米的小屋裡、爲找學校跑前跑後、孩子跟不上課程進度...這其中的坎坷心酸、甚至徒勞無獲,經歷過的人才會懂。

內地卷升學率,高考是全省市學生集體比武。香港卷名校升學率,插班則是全國各地精英家庭孩子同臺競技,成績是最核心的,但也拼藝體、拼認知、拼情商,甚至還卷家庭條件,躺平根本不可能。

當一批批內地精英家庭滿懷期待到港後才發現,香港考試難,過渡難,進名校更難,內地孩子進校後馬上適應更是難上加難。

香港這幾年移民海外的學童又在迴流,新港人想享受香港優質教育,既要有心理預期,也要找好退路,多幾個備選,趁早規劃多瞭解信息,抓住窗口期。

教育投資無法100%保證能夠投入與產出成正比,但只要想清楚目標,有準備有實力,終會去到理想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