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獨家|蔚來智駕調整:任少卿直接帶隊大模型,衝刺端到端交付

作者 | 李安琪 李勤

編輯 | 李勤 楊軒

在智能駕駛行業激烈的“端到端”競賽中,蔚來汽車計劃提升“端到端”高階智駕方案的交付節奏。

36氪獨家獲悉,今日,蔚來汽車的智能駕駛研發部門宣佈了一系列組織架構調整方案,智駕部門將新設技術委員會,負責綜合大能力建設。據瞭解,該調整主要是強化蔚來的智駕交付團隊能力,確保方案交付。

蔚來智駕負責人任少卿將進一步直管團隊親自帶隊大模型部,此前該部門由感知算法負責人彭超帶領,向任少卿彙報。此次調整,行泊方案、數據閉環方案等關鍵領域負責人,都將向任少卿直接彙報。

蔚來智駕平臺部門包括大模型部、部署架構與方案部和系統部。據悉,蔚來預期,本次調整後,組織架構可以與大模型化的智駕技術架構更好地匹配,從而進一步提升研發效率和交付速度,爲蔚來主品牌、樂道、螢火蟲三個品牌提供中臺能力。

針對上述信息,蔚來回應稱:公司爲了確保先進功能更好的交付給用戶,同時滿足業務多平臺,多功能的業務需要,和敏捷的應對技術和產品的快速變化,進行主動調整。

有知情人士員工向36氪表示,這次調整的核心,其實就是打破部門牆,加快端到端的上車交付速度。“因此可以看到,架構調整,觸動比較大的就是一些l2 的部門leader。”36氪汽車獲悉,時空信息部門負責人袁弘淵前不久已經從蔚來離職。

L2在內部對應總監職級。蔚來是行業中較早發力端到端智駕的造車公司之一。今年6月,蔚來還帶頭宣佈了圍繞“端到端”智能駕駛技術的組織架構調整,成立了大模型部、部署架構與方案部、時空信息部,分別負責人爲彭超、秦海龍、袁弘淵,三人均向蔚來任少卿彙報。

蔚來的端到端方案也早從4、5月開始啓動。彭超主要負責端到端模型研發工作,該部門融合了智駕感知、規控部門的模型部門;秦海龍則主要負責車端的量產交付。

但是在不少蔚來智駕員工看來,這場發軔較早的組織調整,並沒有帶來如期效果,“很明顯,端到端智駕最早的計劃是930(9月30號)推出,節奏明顯慢了。”

在不少人士看來,進度未到預期的關鍵原因就是“組織需要進一步調整”。

部門之間的配合不暢是困擾員工的一個主要因素,比如袁弘淵負責的地圖部門,也負責相當一部分端到端數據工作,這部分工作和大模型部門就需要深度配合,才能快速推進。

秦海龍負責的規控部門,同樣要和大模型部門進行數據配合和支持。但是在一些內部員工看來,這些配合在過去幾個月,都不算順暢,“很簡單,端到端大模型技術成熟後,就是要取代原來的一部分工作,這是整個行業面臨的利益衝突。”

今年,理想汽車在進行端到端調整過程中,同樣進行了大幅人員精簡,而2019年,特斯拉轉型端到端的過程中,同樣將核心團隊快速壓縮至200人左右。

因此,蔚來這次成立大的技術委員會,進行更徹底的架構調整,也是不少員工所期待的。有人士向36氪直言,“這次的調整肯定是好事,可能對於部門leader來說,觸動比較大,但是對於下面幹活的人來說,配合會順暢很多。”

在他們看來,蔚來擁有相對豪華的千人智駕隊伍,4塊Orin的智駕計算硬件,以及不俗的資源投入。團隊效率如果能夠進一步跟上,端到端的智駕進度,不會落後於行業主流節奏。

有頭部端到端智駕工程師向36氪直言,其實智能駕駛向端到端轉型,“就是用端到端的那百十號團隊,去革原來智駕團隊的命,意識到這一點,調整和轉型纔會堅決。”

據36氪汽車瞭解,此次組織架構調整後,蔚來的“端到端”智能駕駛方案計劃衝刺明年一季度推出。

今年11月,蔚來CEO李斌在成立10週年的全員信中發出預警,接下來兩三年是整個行業最激烈、最殘酷的階段,只有少數優秀的企業能生存下來。“我們沒有退路,也不要給自己留退路。”李斌說。

蔚來在智能駕駛等技術投入上,歷時長久,耗資巨甚,也勢必到了用交付成果,提升企業綜合競爭力的關鍵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