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歲患乳癌等不及新藥逝 病團盼提升可近性
30多歲是成家立業、享受人生的大好時光,但有人卻與病魔拔河,臺灣年輕病友協會分享曾遇過令人心碎的30多歲三陰性乳癌病友,等不及新藥就過世,呼籲提升臺灣新藥可近性。
臺灣年輕病友協會理事長潘怡伶就是年輕的乳癌患者,她說,協會有6000名乳癌病友,2021年遇見1名30多歲三陰性乳癌病友,讓她留下深刻印象,這名患者用完健保可用藥物,治療效果還是不好,病友丈夫透過小額募款申請國外藥物專案進口,但患者只來得及打第1劑就過世。
「經常是愈需要新藥的病友,愈沒有時間等。」潘怡伶說,尤其是已完成三期臨牀證實有效、納入國際治療指引的藥物,是病友最迫切需求。不僅是新藥進口,臺灣病友團體期待健保可及早納入新藥,得到更有效、副作用更小的新藥,年輕病友治療後仍可重返職場,纔是有價值投資。
提早診斷期別及使用乳癌新藥是影響治療成效的重要因素,臺北榮民總醫院副院長曾令民引用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最新發表研究,比較自1975至2019年乳癌病人治療成效,發現相較於1975年,2019年乳癌病人死亡率大幅降低58%,其中主因是乳癌新藥進步。
曾令民提到,受限於臺灣健保財務,乳癌病友治療仍面臨新藥給付慢及療程打折困境。以惡性較高HER2陽性轉移性乳癌爲例,新一代抗體藥物複合體可延長無疾病惡化存活期,美國列第二線建議用藥,但臺灣患者仍需自費使用,健保給付項目還停留在前一代藥物。
曾令民指出,健保財務考量不但影響患者治療,甚至造成臨牀試驗收案困難,國際大廠新藥臨牀試驗收案嚴謹,患者必須完成標準治療才能加入,但臺灣患者因健保給付條件,可能未完成標準治療療程,不符合試驗收案資格,長期下去恐嚴重影響臺灣醫療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