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方案 親美抗中的代價

(圖/本報系資料照)

國防部與教育部推出「3+1方案」,讓役男在3年內就完成大學學業,剩餘1年當兵。無獨有偶,副總統賴清德也提出戰時主力是志願役而非義務役,義務役是備戰部隊,工作是守護基礎建設與城鄉。以上兩個事件,主要還是在選舉階段全力搶攻年輕選票。然而在教育者與一般市民眼中,不但是政策論述有瑕疵,在施行上也面臨許多困難處。

以大學「3+1方案」來看,役男雖然得以自行選擇3年即畢業,但多數科系在課程設計、教師分配、暑期規畫等都還未有配套。舉例如必修課程與後續課程的擋修問題,許多學生會因基礎必修課程還未修習或重修,需利用暑期重修,但各校現在暑期是否有足夠的教師與資源開課皆是問題。

在目前少子化間接影響各校教師員額上,要騰出專任教師或增聘兼任教師大量開設暑期課程,亦有不小困難。此外,臺灣現有學期過長,各校仍需上滿18周課程,嚴重擠壓暑期開課時間;就算以臺、政大爲首的國立大學開始試辦16周課程,但放眼全臺,現有學制的確不太適合學生利用暑期進行暑修計劃。

此外,現行各校都有輔系雙主修的規畫分配,若鼓勵大學生3年畢業,將嚴重影響現階段學生修習輔系與雙主修的意願。更不用說未來朝國際化接軌,採用大一不分系所的概念後,當大一不分系所,並要讓學生3年就畢業,學生的受教權與教師的教學品質勢必會大打折扣。屆時,學生即便想利用寒暑假期間進行充實自我的計劃,無疑也會成爲天方夜譚。

至於義務役於戰時不用上第一線的說法,非但沒有清楚闡釋全民國防的意涵與概念,也混淆義務役與志願役的基本區別。

臺灣全民國防與戰時動員的概念,即要確保具有第一線作戰能力的軍士官,能有訓練後備與義務役軍人的能力,也要讓志願役有足夠的生存力抵抗長期侵略。因此,美方纔會不斷要求臺灣延長義務役的役期與加強後備軍人動員能力。但依據賴副總統的說法,不但與現階段我整軍備戰的概念有所違背,也不符合美方對於我整體戰力規畫的目標。

大學「3+1方案」與義務役不上第一線的政策,主要還是爲了降低兵役延長1年所帶來的選舉衝擊。然而,這類國內政策,無疑受制於美臺雙邊關係與整體國際情勢框架;而國防與外交政策的好壞,也很難完全跳脫國際關係的影響。

以目前政府面對美中競爭加劇,在抗中保臺口號的帶領下,若要強權保護,勢必要付出相對的代價與社會成本,關於這點,從「3+1方案」與兵役延長就可清楚看出。

(作者爲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