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成學校沒操場…世大運後愛體育? 體育署:已納入前瞻

▲許多學校都沒有操場。(圖爲示意圖記者周宸亙攝,下同)

記者盧映慈綜合報導

操場是學校的重要設施之一,在世大運之後,體育課、體育選手權益也越來越受到尊重,但有許多偏鄉學校沒有操場、或是操場不符合標準、操場壞了也沒錢修,進行測驗時候還得向別的學校借操場,學生都羨慕表示「有操場真好!」體育署表示,已經把校園體育教學設施改善納入前瞻,會好好解決問題

新竹山區的一所偏鄉小學校內沒有跑道,只有小小的籃球場,學生人數少,下課時間不是奔操場,是往山上樹林鑽,平常的運動就用山來代替,老師設計許多親近自然的課程;不過晴天時,對學生來說是自由奔放的山區,下雨就變得泥濘,籃球場積水凹洞、長草,雖然孩子們還是玩得不亦樂乎,對正規體育的訓練卻是傷害、也讓孩子的安全受到質疑。

根據教育部統計,有2~3成的中小學校沒有操場,以山區學校居多,嚴重點是因爲土石流,輕的則是常常下雨的天氣,讓操場崩壞後無力修理,或是老舊難維護,就任由操場壞到不能使用;體育署表示,根據《國民中小學設備基準》,學校運動空間要佔整體的3成,不過有些小校真的建不起來,或是山區學校考量發展特色、建置不同的學校風格,但還是可以依照不同的需求申請補助。

像唯一不靠海的南投縣山區,就有許多中小學操場因爲常大雨而破損,政府就算補助一次性的維修經費,但常下雨的山區沒多久又讓操場積水、壞掉,等於「惡性循環」,體育署表示,要先處理學校的排水系統問題,不然一直花錢也不是辦法;不過除了納入前瞻計劃之外,也每年編列4億的經費幫助地方政府,但其實「我們也知道這些錢完全不夠」,只能再申請公共建設計劃的經費來爭取整修。

「學校缺乏對運動場地、設施規劃專業人員」,體育署坦言,就算有了經費,或是有企業贊助,但山區的天氣實在沒辦法「很簡單」就維持操場,必須針對地勢氣候調整,但學校根本沒能力去做到這點,好不容易修好的操場又繼續壞;除了讓學校行政人員研習之外,只能派人輔導、協助施工後的作業,儘可能幫場地提升使用期限

除了操場之外,許多學校也沒有游泳池,每次出外去跟別的學校借游泳池的時候,學生們都會興奮的說「哇!好棒!」熱情到把游泳池當成戲水池開心玩。不過也有網友感嘆現在少子化,建設這些也許「學生很快就走光了」,乾脆把這些錢集中安排變成社區活動中心,老人小孩一起用比較划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