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萬爬藤家長徹底崩潰了......
美國大選結束,特朗普重返白宮,美聯社表示,又一次見證了歷史,畢竟他可是第一個揹負34項重罪指控的美國總統,特朗普的當選也讓留學生們瑟瑟發抖,生怕他又一次拿留學生開刀,畢竟他在上一任的時候啥樣大家也見識過,川普一直打經濟牌,用維護國內就業機會的大旗,限制移民政策。對留學生而言,直接影響的就是H1B的抽籤機會,哪怕全家託舉捲進了哈耶普斯,最後依舊很難留下工作。
文|mikizhou
From Miki粥
微信號:mikizhou520
11月6日北京時間的下午,全球熱搜折騰了許久的美國大選終於落幕。特朗普成功當選,這一結果不僅影響美國、也將影響未來四年甚至更久的世界格局。
很多中國家庭關注中美關係如何走向。尤其以美本爲目的地的爬藤家長,這直接影響着他們對於下一代的教育決策:
- 美本名校會對中國國際生收緊,還是會開放?
- 專業的選擇,會放開還是進一步限制?
- 國際生的就業問題能否會出利好政策?
之前我就說過,最後不管誰上臺,美國對中國留學生的收緊政策都不會變。
現在特朗普成功當選,他在上一任的時候啥樣大家也見識過,口蜜腹劍型的對外政策。嘴上說着「從美國大學畢業,就應該自動拿綠卡」,轉臉就對簽證申請流程實施了更加嚴格的審查,特別針對中國留學生。
在申請過程中,簽證官對申請者的背景、學習計劃及回國意圖進行了更深入的詢問,導致拒籤率顯著上升。
就業更不用說。
川普一直打經濟牌,用維護國內就業機會的大旗,限制移民政策。對留學生而言,直接影響的就是H1B的抽籤機會。
H1B的中籤率本來就從十年前的50%下降到了現在的25%,如今再收緊,那未來很多公司,包括硅谷大廠將不會招沒有身份的海外員工。
哪怕全家託舉捲進了哈耶普斯,最後依舊很難留下工作。
2020年出臺的10043號法案,簽證官拒絕爲部分敏感專業和特定中國學者頒發F/J簽證的權力,收緊了中國留學生的專業限制。
當年不少中國理工科留學生被波及,一個學期讀完就再也沒能返回美國大學,不少留學生留學路斷,影響非常惡劣。
據美國喬治城大學的相關研究報告顯示,「10043號令」阻止超過五分之一的中國新生進入美國的STEM研究生項目學習。
10043號法案導致近幾年來,中國爬藤家庭只能曲線救國,扎堆文科和藝術專業先爬上岸,然後再考慮轉專業;
有錢人不願意浪費時間,就提前做身份規劃,從國際生的池子裡把娃先撈出來,花幾百萬只爲買給小孩一個相對公平的起點…
最後,終究還是爹媽的錢袋扛下了所有。
簽證政策、大學招生策略等,任何細微的調整,對計劃赴美留學的中國家庭而言都是致命的。而且,調整方式簡單粗暴,沒什麼道理可講。
連非政府的考試機構風格都一樣強硬,考試說取消就取消,完全無視中國家庭的努力。難以遏制的賣題事件也愈演愈烈,讓很多家長和學生寒心。
美國雖然如今依舊是中國家庭留學的首選目的地,但有錢爹媽也想明白了,無論自己多麼有錢,無論爲美本貢獻多少學費和捐款,都逃不過「人爲刀俎我爲魚」的命運…
在我去年寫是一篇文章「Offer刷爆屏,也改變不了中國家庭正被藤校拋離的事實」裡分享了幾個典型案例:
頂尖外籍學校的小孩SAT1580,Com App全拒,只拿到UCB加州伯克利和加州戴維斯兩所學校Offer;
14門AP申請CS一路拒信和Waiting List,後來錄到卡耐基梅隆大學 IE;
美東TOP10美高娃GPA排名前三,跟着哈佛教授做生物論文有推薦信,被哈佛、芝加哥、霍普金斯全拒,唯一拿到UCR;
往年UCB和UCLA能發近10枚offer的學校,去年UCB居然顆粒無收!因爲加州收緊了國際生政策。
安全性、政策風險、專業限制、費用成本、就業前景,都影響着中國家庭的教育決策:投入數百萬雞娃,誰也不想最後竹籃打水一場空。
尤其是美本學費還在暴漲,大學純學費已經高達8、9萬美金。北京爹媽房子賣小了都負擔不起…
過去幾年,選擇英美雙申,多國聯申越來越多——
根據@外灘教育 提及的一份數據,2024年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準留學生申請了一個國家,申請兩個及以上的,達到了61%。
美國,已經不是中國有錢人的唯一選擇。
越來越多頂尖的中國學霸,最後的決策,放棄大藤選擇牛劍。
比如去年北師大實驗的男生,一個「業餘詩人」還熱愛理科,線性代數自學成才,研究方向是量子計算——量子比特門對量子干擾和退相干糾錯…
文理通才,英美雙申,同時錄了牛津數學,哈佛的文學+數學,最後去了牛津。
總之,未來美本一定會加劇分層——
追求名校不太在乎教育結果的闊人,依舊會隨心所欲地送娃讀美本,不計成本;
追求教育結果的中產家庭,對美本大藤的光環已經祛魅,則會更理性地考慮留學性價比。
英國是學霸扎堆的選項,除此之外,歐洲不少大學強專業還免學費,加拿大和澳洲人才政策好、東南亞等地無論從安全性和降低成本的角度,都更適合中國家庭。
眼界放寬,路就會寬。
或許當美本不再扎堆,國際學校的衡中、考十幾門AP刷標化、花費幾十萬上山下海做背提,這些有悖於國際教育本質的痛苦掙扎,也會結束吧…
Miki粥,資深媒體人,教育紀錄片總策劃,創造了"順義媽媽"一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