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0年海洋廢棄物比魚多」!漁業署透露推刺網實名制

漁業署透露將推刺網實名制,讓漁民廢棄物負責任。(圖/ ETtoday資料照)

記者許展溢臺北報導

循環臺灣基金會今(8日)發表《循環經濟—翻轉海洋廢棄物的資源循環模式手冊內容提到海洋佔地球表面積70%,海洋的健康和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現在存在超過1.5億噸塑膠。漁業署署長張致盛表示,將推動刺網實名制,讓漁民對廢棄物負責任。

循環臺灣基金會表示,海洋的健康和人類生活息息相關,包括可食用海產、不可食用的海洋生物資源和礦產海洋能運輸觀光等相關產業,珍貴的還有氣候調節、生物多樣性等生態功能。但隨人類經濟活動,海洋不僅受到過度捕撈、水質酸化優養化衝擊,由廢棄物造成塑膠汚染,影響水質與生物棲地,直接扼殺許多海洋生物,並經由食物鏈對人類健康帶來風險,更造成了海洋生態系的嚴重危機

張致盛指出,翻開手冊看到,假如不做任何改變,「2050年海洋廢棄物會比魚多」,對漁業會有很深震撼。過去很多漁民從事漁業行爲,只想到捕撈豐富與否,其實沒考慮到,海洋是孕育漁業資源地方。尤其,到很多漁港發現環境不是很好,看到很多廢棄物,因此整體狀況都必須改變。

張致盛說,接下來希望漁業行爲對海洋有幫助,不要產生廢棄物,就算不能夠讓資源覆育,也別造成資源耗竭。其中,很多漁船海上作業,都會使用的「漁網」,如1公斤幾元就可買到刺網,捕撈過程被纏繞,最後漁民把網子留在海里,想清除每公斤都要花上好幾萬元。

張致盛透露,漁業署預計將推動刺網實名制,讓漁民瞭解,不是隻到海上取得資源,也要對廢棄物負責任。另外,臺灣西海岸有很多牡蠣文蛤養殖,同樣發現用很多的保麗龍被放在旁邊,未來將考量用其他材質取代,除減少廢棄物產生,同時做到資源循環。

►我們的美麗就用白紙黑字寫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