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國創新藥十大出海,告訴我們什麼?
2020年,是中國創新藥出海史上的關鍵一年。
在此之前,國產創新藥以license out形式出海的項目數量均不超過10款,然而到了2020年,這一數字猛增至39款。
正因如此,2020年被定義爲中國創新藥的“出海元年”。這一爆發趨勢,不知不覺延續至2024年,無論在數量還是金額方面都呈現出持續火熱的態勢。
過去一年,國產創新藥對外BD在全球BD中的項目數量佔比超14%,總金額佔比達30%,中國已成全球創新藥重要玩家。
而眼下,當我們探討創新藥出海問題時,關注的焦點已不再侷限於“金額”這一維度,而是有了更多深入的思考。
通過對2024年中國創新藥十大出海事件的剖析,能爲我們提供更多的觀察維度。
恆瑞醫藥60億美元出海,開創中國藥企Newco先河
說到出海,NewCo無疑是熱門話題。
所謂NewCo模式,指的是由資本組局成立NewCo,藥企將管線剝離給NewCo,獲得授權費用及股權。
從定位來看,NewCo介於借船出海和自主出海之間的新模式。國內這一模式的嚐鮮者是恆瑞醫藥。
今年5月16日,恆瑞醫藥將GLP-1產品組合有償許可給美國Hercules公司。恆瑞醫藥能夠收取1.1億美元首付款和近期里程碑款,以及後續還包括里程碑款以及銷售分成,交易總額超60億美元。除了首付款、里程碑等,恆瑞醫藥還將獲得Hercules 19.9%的股份。
這樣的模式,相較於BD好處顯而易見:不僅能拿到實打實的首付款資金,還能通過股權鎖定後期收益,不被中間商賺差價。
同時,相比於直接授權給MNC,重視程度取決於MNC的管線佈局,NewCo會集中資源推進管線,加速研發進度。
正因此,在恆瑞之後,國內NewCo模式迎來了爆發。
舶望製藥超40億美元出海,中國創新藥的新鮮血液永不止步
曾幾何時,我們談論創新藥license out時,悲觀起伏更多是圍繞biotech第一梯隊的項目,重磅交易也大多是由那些上市公司創造。
而在眼下這場轟轟烈烈的license out大潮中,新一代biotech正在接力。
2024年1月7日,舶望製藥向諾華授權了兩款臨牀階段管線:
一項正在I/IIa期臨牀的心血管項目的海外權利,和一項正在I期臨牀的心血管項目的全球權利。此外,諾華還獲得了針對心血管疾病的最多額外2個靶點化合物的選擇權。
基於合作,舶望製藥將從諾華獲得1.85億美元的首付款,潛在的期權和里程碑付款,以及商業銷售的分級版稅,交易總金額高達41.65億美元。
這筆交易總額,已經闖進中國藥企出海交易的TOP行列,但更值得關注的點是,年輕的公司與年輕的團隊。
舶望製藥則成立於2021年,是一家非常年輕的公司;CEO舒東旭,則是一位80後,出生於生於1984年。
或許,這也預示了一點,技術和格局變化催生了biotech新軍,而活下去、跑出來的biotech也將不斷重塑着行業生態。
普方生物18億美金賣身,詮釋另一種價值創造
中國創新藥出海,不只有BD和NweCo,還包括賣身。
上半年,丹麥藥企Genmab,就以18億美元的高價併購普方生物。Genmab對普方生物的期望在於,通過雙方在產品管線和技術方面的互補,實現協同效應,增強整體的市場競爭力。
普方生物的核心管線爲靶向FRα的ADC藥物Rina-S,正處於二期臨牀階段,是目前的ADC熱門。
再加上其核心技術平臺能夠開發親水性連接子,通過引入親水性分子片段增強藥物的親水特性。這一創新可以顯著提高親脂性有效載荷(如exatecan、MMAE)與抗體的兼容性,改善ADC的理化特性,增加成藥性,並通過優化藥代動力學(PK)特性帶來更好的體內有效性和安全性,從而拓展潛在的治療窗口。
因此,普方生物抓住了機會,成爲第一家賣身的ADC藥企,也創下了國內生物技術公司被併購的新紀錄。
從行業生態來說,締造賣身新紀錄的普方生物,首發管線僅僅處於二期臨牀階段,也詮釋了biotech的另一種退出路徑。畢竟,不管從估值還是股東的回報方面,這筆交易都非常可觀。
從海外來看,賣身是biotech的常規退出方式之一。或許,未來我們還將見證國內biotech,打破普方生物創造的賣身記錄。
同潤生物TCE出海,創造首付款紀錄背後
創新藥出海,首付款是常被關注的數字。畢竟,這代表了引進方對於資產的認可程度。2024年,首付款紀錄創造者是同潤生物。
8月9日,默沙東與同潤生物宣佈達成一項最終協議,默沙東通過子公司收購同潤生物臨牀階段的新型CD3xCD19雙抗CN201。
這起交易的首付款爲7億美金,僅次於當初BMS與百利天恆關於雙抗ADC的合作。
這也並不意外,TCE在自免市場的潛力,被越來越多的藥企看見。
B細胞驅動的免疫異常是多種自免疾病的核心發病機制,包括神經免疫(多發性硬化MS、重症肌無力gMG)、風溼免疫(SLE、乾燥綜合徵等)和腎病(狼瘡腎炎)等多種疾病。
TCE的機制,理論上也能夠通過深度清除B細胞,來爲這些患者帶來獲益。並且,一些初步的探索,也是證明了潛力。也正因此,2024年的TCE自免管線尤其熱鬧,而同潤生物成功踩中了風口。
但這筆交易的關注點,除了首付款,更重要的是領域本身。從ADC到TCE,全球熱門資產的方向總是在不斷變化,但中國創新藥企總能位居中心,充分詮釋了中國創新藥的豐富程度,也有理由讓我們對未來抱有更高的期待。
亞盛醫藥一石三鳥,把對手變爲隊友
出海不只是爲了獲得交易額本身,更重要的是考慮如何將藥物的商業價值最大化。這一點,亞盛醫藥在2024年給了我們一個不錯的參考。
6月14日,亞盛醫藥宣佈與武田製藥簽署了一項獨家選擇權協議,雙方就第三代BCR-ABL TKI藥物耐立克達成了獨家許可協議。
一旦該選擇權被行使,武田製藥將獲得耐立克在全球(中國地區除外)的開發及商業化權利許可。爲此,武田製藥需要支付:
1億美元的選擇權付款,以及在行使選擇權時最高可達12億美元的額外費用和潛在的里程碑付款,還有基於年度銷售額的雙位數比例特許權使用費。
總計13億美元的金額,創下了國產小分子藥物對外BD的新紀錄。但更大的看點在於,在巧妙的策略運作下,BD能夠實現一石三鳥的效果。
它不僅提升了公司的財務狀況,徹底解決了關於現金流的問題;又帶來了大藥廠的背書,爲公司未來創造更大價值打下了更紮實的基礎。
更重要的是,武田製藥在第三代BCR-ABL TKI領域是亞盛醫藥的直接競爭對手。此次合作推進,相當於爲耐立克減少了最直接的競爭對手;同時,武田製藥可能是世界上最能發揮耐立克價值的企業之一。
出海猶如下棋,落字本身不是看點,下一步看三步纔是本事。
禮新雙抗32.88億美元出海,國產創新藥反向輸出內卷潮
國產創新藥反向輸出內卷潮。
11月14日,默沙東宣佈,以5.88億美元的首付款,以及最高27億美元的里程碑款,買下來自中國的PD-1/VEGF雙抗LM-299。
這筆交易是2024年總額最高的單個分子交易之一,因此足以進入中國創新藥十大出海行列。更重要的是,這給了我們一個觀察行業變遷的窗口。
就在默沙東官宣重磅交易的前一天,BioNTech宣佈,基於PD-L1/VEGF雙抗PM8002的潛力,8億美元收購普米斯生物。
更早之前的8月份,宜明昂科與Instil Bio就PD-L1/VEGF雙抗IMM2510,及CTLA-4抗體IMM27M達成協議,交易總額超20.5億美元。
當交易越發火熱,入場的MNC越多,資產價格可能也會水漲船高。
典型如默沙東引進禮新醫藥的LM-299,處於臨牀1期的管線,首付款便高達5.88億美元,甚至高於當年Summit引進AK112的首付款(5億美元)。
這也側面反應了一點,在康方生物的推動下,PD-1/VEGF雙抗徹底被引爆了,甚至成爲內卷賽道的海外樣本。2024年以來,多家海外biotech也是官宣全力押注PD-1/VEGF雙抗,甚至以改進AK112爲目標。
真是風水輪流轉:以前都是我們抄國外的,現在是國外抄我們的。
海和藥物谷美替尼片在日本獲批,出海探索新嘗試
出海是技術,更是藝術,對出海的目的地選擇,可能也需要藥企做更多考慮和嘗試。
過去一年,在百濟神州替雷利珠的帶領下,國產創新藥涌向歐洲,包括復宏漢霖、齊魯製藥、基石藥業、億帆醫藥控股子公司億一生物、科興製藥、君實生物等國內藥企,都有產品在歐盟獲批上市。
但中國創新藥的詩和遠方,註定不只有歐美。
2024年6月24日,日本厚生勞動省批准靶向c-MET激酶抑制劑谷美替尼片在日本上市,用於治療具有METex14跳變的局部晚期或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
該批准最大的看點在於,谷美替尼是中國科學家和中國生物醫藥公司自主研發,第一個以中國生物醫藥企業爲主體在日本申報獲批上市的創新藥,是中國創新藥走向世界的又一重要成果。
畢竟,從全球格局來看,日本可以說是第三大創新藥市場,僅次於美國、歐洲之後。當然,中國創新藥如何在這個市場收穫更大的商業價值還有待探索,谷美替尼也是如此。但不管怎麼說,谷美替尼都打響了中國創新藥出海日本的第一槍。
百濟神州20億美元引進SYH2039,中國創新藥出海不只是靠海外藥企
對於中國創新藥來說,最具價值的方式仍是自主出海。但這絕非易事,核心原因在於,在全球建立自主研發和臨牀團隊不僅需要時間的沉澱,更離不開天量的資金投入。
也正因此,國內藥企主要藉助海外企業的方式出海。而隨着中國藥企的實力壯大,情況正在發生改變。
2024年12月13日,石藥集團與百濟神州就新型甲硫氨酸腺苷轉移酶2A(MAT2A)抑制劑SYH2039簽訂了全球獨家授權協議。
根據協議,石藥集團將收取總計1.5億美元的預付款,並有權收取最高1.35億美元的潛在開發里程碑付款及最高15.5億美元的潛在銷售里程碑付款,此外還將根據該產品的年度銷售淨額計算分層銷售提成。
總額接近20億美元,這是最大的國內藥企合作,因爲也足以進入出海TOP行列。與此同時,引進方是本土誕生的百濟神州,更是詮釋了中國創新藥出海,不再只是靠海外藥企。
信達生物子公司平臺化,自主出海新方式?
2024年,在自主出海層面,我們也能看到一些新探索。
例如,信達生物希望將其子公司Fortvita,打造成出海平臺,從而進行自主出海的新嘗試。Fortvita與母公司獨立運營,團隊相互獨立。
理論上,這一模式有幾個顯而易見的好處:
一方面,避免拖累母公司。在這種模式下,母公司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對子公司給予支持,同時還能通過子公司實現外部融資,不消耗國內業務資源。
另一方面,實現了風險的分散。如果通過子公司對外融資的方式推進,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母公司出海風險的轉移。即便出海不利,也不會消耗母公司的資源。
與此同時,母公司還能獲益最大化。
獲益從兩個層面得到體現,其一,子公司股權的價值。隨着子公司融資的推進,估值必然會有所增加。換句話說,這些資產的價值會從過去的“不被看見”,到如今的“預期出現”;
其二,不管如何稀釋,母公司仍會佔據出海平臺的絕對控股權,持股比例會遠遠高於NewCo,因此如果管線最終在海外上市,該模式產生的效益會大於NewCo,更不用說是BD。
當然,上述情況只是理想狀態,要想打好這張牌並不容易。
因爲這一模式下,出海平臺不管是管線還是海外團隊,都處於“有待驗證”狀態,如何讓更多資本願意相信你,和你站在一起啓動這個項目,是一個問題。如果最終未能收穫金主的信任,那麼上述暢想,也只會是暢想而已。
某種程度上,這一模式極其考驗企業和管理層的個人魅力。接下來,信達生物能否成功將該模式順利推進並有所結果,仍是一個需要觀察的話題。
國產PD-1集體加速,加速歐洲淘金歷程
在十大出海案例中,還有一個特殊的羣體,那就是國產PD-1。
在屢受FDA打擊後,越來越多PD-1轉戰歐洲並獲批上市。2024年以來,包括復宏漢霖、齊魯基石藥業、君實生物等國內藥企,都有產品在歐盟獲批上市。
這些先驅們,也帶來了極爲寶貴的經驗。
一方面,像特瑞普利單抗這樣申報的鼻咽癌小適應症,可以通過中國的臨牀數據申報上市;另一方面,包括肺癌等大適應症,在臨牀對照組爲非標準療法的情況下,也有獲批的可能性。
斯魯利單抗申報小細胞肺癌適應症的支持性研究是Astrum-005,其對照組是化療,最終,斯魯利單抗在總生存率上擊敗了單獨化療(中位數15.4對10.9個月,HR=0.63,p<0.001)。
不過,歐洲目前一線SCLC的標準治療方案是Imfinzi加化療或Tecentriq加化療。目前,CHMP給出積極意見,斯魯利單抗獲批在即,意味着EMA並沒有要求斯魯利重新開展頭對頭臨牀試驗。
這也表明歐盟監管機構的態度,比美國FDA更開放。這也爲藥企帶來新的淘金機會。無論如何,歐洲是世界上第二大的創新藥市場,國內企業不能錯過這一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