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知識分子三位總編輯想說……

2024年來啦,《知識分子》三位總編輯如何看待過去的一年,對於新的一年有何期待,又有什麼想對讀者朋友說的呢?

周忠和

《知識分子》總編輯、古生物學家

我們是誰?又該如何與世界相處?

動盪不安的2023年終於過去,它註定將在歷史上留下深刻的印記:人工智能時代的開啓、後疫情時代的地緣政治衝突、全球氣候變化警鐘長鳴……在波及全球的浪潮面前,沒有哪一個國家能夠置身事外。

2024年已經到來,迎接我們的又將是什麼?

人工智能時代的開啓?

ChatGPT-4的橫空問世,及其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飛速發展似乎向世人宣示:人工智能時代似乎真的是“狼來了”。如果說農業革命改變的只是人類生產方式,工業革命讓人類從枯燥的體力勞動中得到了解放,那麼,新的人工智能的革命解放的或許是人類枯燥、重複的腦力勞動。

在人類文明發展的過程中,語言的出現大大推動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人類文化的發展,讓人類一步步遠離了動物祖先。ChatGPT對我們未來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影響目前尚無法估量。一方面,重複、單調、枯燥,缺少創造性的工作必然會被人工智能取代;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帶來的就業、隱私、社會公平和權利、倫理等問題將逐漸凸顯。無論它帶給人類的是喜還是悲,潘多拉的盒子已然打開。如今,機器及其方方面面表現出來的“智商”,似乎反超了人類最爲引以爲傲的語言和思維能力,那我們又是誰?未來我們該如何與機器相處?

ChatGPT給學術出版會帶來怎樣的衝擊,或許也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在助力論文構思、寫作和發表的同時,論文數量究竟會增還是降?成果出版效率提升的同時,會不會帶來更多注水的論文?長期來看,ChatGPT的衝擊能否讓學術界反思,引發學術出版和交流的一場革命?

未來ChatGPT不會取代人類,然而人類可能也離不開ChatGPT。雖然今年的Nature雜誌已經將ChatGPT評選爲年度人物,某種意義上說,它就是一個現實版的超人,然而終究它不是神,我們無需盲目崇拜,更無需恐懼。

後疫情時代的地緣政治衝突

新冠疫情全球緊急狀態結束的官宣,似乎並未給這個世界帶來喘息和內心的安寧。俄烏衝突硝煙未散,巴以衝突又起,核彈的陰影還一直籠罩在各國人民的心頭,人道主義的危機引發世界範圍的抗議浪潮,在複雜的政治和利益面前,聯合國的無力和蒼白讓世人唏噓。

在民粹主義與全球化的衝突背景之下,地緣政治的衝突波及到世界的各個角落,社會與羣體的撕裂不斷加劇,大學校園和科研的殿堂也被政治的浪潮所裹挾,科技界的國際合作或許也將長期在競爭與合作中間搖擺不定。

科技的迅猛發展顯然並不能簡單轉化爲文明的進步。科技的發展可以幫助人類創造出在許多方面比肩甚至超過了人類的ChatGPT,卻無法改變人類天性中的爭鬥和頑固的領地與族羣意識。人類文明的歷史相較數十億年的地球生命歷史,畢竟還是太短暫了。

多少令人欣喜的是,2023年中美之間的緊張關係得到了一定緩解,對話總比冷戰要好。全球化與逆全球化的爭鋒或許成爲未來長期的常態。

全球氣候變化警鐘長鳴

2023年火熱的不僅只有人工智能技術,世界氣象組織宣佈2023年是有記錄以來,人類歷史上最熱的一年,年平均氣溫比工業革命前增長了1.46度,世界多國遭遇極端的高溫、乾旱、森林野火。

重壓之下,人類並沒有坐以待斃。新能源技術不斷取得新的進展,清潔能源的使用持續增加。《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第二十八次締約方大會(COP-28)達成“阿聯酋共識”固然可喜,然而從共識到行動還有漫長的距離。

2024年,我們祈禱世界多一份和平,少一份動盪;願更多的科技與文明的進步造福人類,並在呵護好人類共有的地球家園的同時,還能呵護好動盪歲月裡我們不安的心靈。

毛淑德

《知識分子》總編輯、天文學家

充滿不確定的2024,

願我們更加包容和理解彼此

2023年,我們終於走出曠日持久的疫情陰影,大家終於可以脫下口罩自由呼吸,迴歸正常的生活軌跡。爆發性的、報復性的線下開會儼然成爲新的常態。不過,長達三年的疫情還是遺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影響,我在國外訪問期間,不時有人去樓空之感,因爲居家辦公已然成爲很多人的習慣,研究所常常缺乏人氣,甚至衍生出因溝通不暢引發的矛盾,實在令人唏噓。

今年,天文學界還是有不少好消息傳來,驚喜不斷的韋布望遠鏡捕捉到了超乎理論預期的高紅移天體數目,哈勃張力(Hubble tension)危機更爲突出,新的宇宙學呼之欲出;隨着上百種有機分子和越來越多的行星大氣元素被探測到,地外生命的存在以及海底搜尋工作也引發了不少熱議。

同樣是今年,我聽到很多有對中小學教育的討論,大家普遍擔心應試教育對於中、小學生的影響:孩子們似乎對大自然和世界都失去了興趣,逐漸變成了一朵朵缺乏生氣的盆景式“觀賞梅”。

這些討論引起了我的思考:人工智能時代,教育的本質是什麼?是死記硬背獲取知識?是啓發、培養興趣?還是讓孩子們獲取獨立的、終身學習的能力?現在越來越卷的教育能否讓每個人成長爲身心健康、於社會有益的健全人?這些問題是否有終極答案,或許答案因人而異,我無從知曉。

年底前,芒格的去世再次讓我意識到生命的無常,這位99 歲高壽的老人,理性且智慧,尤其是他的逆向思維,讓我受益匪淺。生活中有些人和事,答案與直覺或許完全背離。比如,大家原以爲互聯網會幫助大家建立更爲有效的溝通方式,加深相互理解,但事實證明,互聯網似乎加劇了世界的兩極分化甚至極端對立。現代社會越來越趨向於即時滿足(instant gratification),一切非黑即白,答案必須“是”或“否”。然而,現實之中,灰色往往佔據主基調。打個科學方面的比喻,牛頓定理是錯誤的嗎?理論上講,它確實不那麼準確,相比之下,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能夠提供更爲精確的結果。但在低速、弱引力的宏觀世界中,牛頓力學卻比廣義相對論更爲簡單、直觀,方便使用。科學之外,現實之中,我們亟需一個能夠理性思考,並允許複雜答案(牛頓力學和廣義相對論)同時存在的理性社會。

過去的一年,我不時懷疑,人類是否應該重新審視自己的未來。在時間碎片化的時代,人們習慣於迅速瀏覽膚淺、吸引眼球的短文、短視頻,卻將讀書、讀好書拋諸腦後。殊不知,那些深度好文、長文,那些凝聚了先人智慧的四書五經,那些百讀不厭的西方經典,才能供給大家必要的營養,帶領大家領悟人生的中庸之道和“知、止、定、靜、安、慮、得”。

即將到來的2024年,無疑仍將是充滿不確定性的一年,但正如物理學家費曼所說,我們或許應該享受不確定性,因爲“My life is fuller because I realize that I don’t know what I’m doing. I’m delighted with the width of the world!(正因未知,生活才更加充實。畢竟,豐富多彩的世界多讓人嚮往併爲之振奮啊!)”

最後,新的一年,願世界和平,願我們不吝更多的包容和理解,也希望一直奮戰在科普前線的《知識分子》,可以利用自己的平臺優勢,廣泛的羣衆基礎,在傳播理性、弘揚中西文化深層次思想、交流方面做出更爲積極的貢獻!

夏志宏

《知識分子》總編輯、數學家

真正的安全源自於發展

疫情結束,我們終於迎來了生活的正常化。新年的鐘聲響起,我願與您分享作爲科學家的喜悅和期待。

今年,在學術探索上取得了令自己倍感欣慰的結果,其中包括與南京大學天文系黎健等的合作,發現幾億年甚至更久前有一顆太陽系外的大行星短期來訪過太陽系,並留下各種蛛絲馬跡;此外,創新性地開發了一種基於數學原理的機器學習算法,初步測試效果不凡,可望在圖像識別、人工智能領域有重要的應用。

科學的進步,離不開開放的環境和多元的資源。谷歌學術、維基百科、Dropbox等公共平臺已經成爲全球科學家研究的助力。新興的AI工具,如ChatGPT,更是爲研究工作帶來了新的可能。然而,信息的流通不暢可能會限制了中國科學家整體的知識視野,這一狀況對中國在全球創新競爭中的位置構成了阻礙,尤其是在新興學科與跨學科領域的發展上。

真正的安全源自於發展,而發展需要自由的思想空間。在這個新的一年裡,我期待我們的科學家們能享有更廣闊的研究天地,讓知識的力量無邊界地發揮,爲我們的國家帶來非凡的成就。

祝願大家新年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