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理財行業高質量發展白皮書》: 新形勢下銀行理財的挑戰與應對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 吳霜 上海報道

銀行理財的發展正面臨着新的形勢。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強調,金融要爲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高質量服務,要切實加強對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優質金融服務;支持國有大型金融機構做優做強,當好服務實體經濟的主力軍和維護金融穩定的壓艙石。

近日,農銀理財聯合《21世紀經濟報道》發佈的《理財行業高質量發展白皮書》(以下簡稱“報告”)指出,在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經濟結構、增長動力轉型期,客觀上需要合意的利率環境予以呵護,債券市場環境較爲友好,有利於主打固收類投資的銀行理財,同時新質生產力、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現代化基礎設施建設、新型城鎮化、高水平對外開放等一系列戰略舉措也將爲理財支持實體經濟創造多元化資產配置機會。

與此同時,銀行理財作爲輕資本業務,在資金端連接表內存款,在資產端連接金融市場,是連接間接融資與直接融資的橋樑,未來有望成爲助力我國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優化社會融資結構的中堅力量。

我國邁向高質量發展過程中也面臨經濟新舊動能轉換、全面深化改革進入深水區等中長期挑戰。海外歷史經驗表明,在地緣形勢劇變、經濟發展轉型時期,金融市場波動將不可避免地加大,可能更多呈現區間震盪而非趨勢性行情的特徵,這將給追求穩健投資和絕對收益回報的銀行理財帶來不小挑戰。

2022—2023 年,受“破淨潮”等因素影響,理財行業規模分別爲27.65 萬億元、26.8 萬億元,連續兩年下降,直到 2024 年上半年才企穩回升至 28.52 萬億元。

在這種情況下,理財公司規模也開始出現分化,集中體現在頭部股份制理財子公司市場份額上升,國有大行理財子公司市場份額下降,管理規模突破萬億的理財子公司數量不斷增加。

另一方面,理財行業目前產品供需結構仍不平衡,投資能力有待繼續提升。理財公司的這塊資管業務牌照被稱爲“全能牌照”,根據《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除少數資產(比如直投信貸資產、主要股東的信貸資產及其收益權、主要股東發行的次級 ABS、不良資產收益權)之外,基本可以涉足全市場各種各樣的投資標的,理財公司的目光也更多地轉向標準化金融資產,比如債券、股票等逐漸成爲淨值化後理財產品的主要投向,一些結構化金融工具也被引入。

但可投資標的多,並不意味着每家理財公司都有多資產投資的能力。中國理財網數據顯示,2023 年以來投向現金及銀行存款資產佔比明顯增多,從 2022 年末的 3.14% 提升至 2024 年 6 月末的 25.3%,固定收益類資產投資(債券類 + 非標 + 現金存款 + 拆放同業及買入返售)佔比從 79% 提升至 80.8%。而權益類資產投資佔比僅 2.78%,還有很大提升空間。

經歷五年轉型後,理財產品純債化、短期化、低風險化趨勢更加凸顯。產品結構失衡這一現象的背後主要有兩大原因:一是理財客戶認知慣性;二是理財公司投資能力有待提升。

隨着廣譜利率下行、市場波動加大帶動理財投資收益率整體走低,理財公司爲了穩定管理規模和市場份額,今年以來開始採取降費攬客、提前終止產品等策略——2024 年 9 月以來,招銀理財、華夏理財、浦銀理財、匯華理財等多家理財公司對旗下多款產品給予費率優惠。部分理財產品的費率甚至下調至 0。

目前理財產品的費用主要分爲認購費、申贖費、固定管理費、託管費、銷售服務費、浮動管理費以及其他費用(包括交易費、審計費、信息披露費等)七種類型。從趨勢上看,自 2022 年中以來,銀行理財產品各項費率整體呈現震盪下行走勢。

理財公司除了階段性費率優惠外,還在產品費率模式層面做出創新。目前來看,理財產品費率模式的創新主要是在固定管理費方面,共推出了三種類別的費率優惠模式:一是產品破淨暫停收取管理費;二是產品建倉期回撤日不收管理費;三是業績不達基準有權減免管理費。

《報告》指出,首先,銀行理財需明確差異化發展定位。繼續致力於塑造投資穩健、風格穩定、收益穩當的資管機構定位,在低風險低收益的存款和高風險高收益的股票與股票基金之間尋求風險收益相對適中的產品特徵,實現“貨幣 +”的產品功能,以契合廣大銀行儲戶的需求,與其他資管機構形成錯位競爭,優勢互補的生態格局,這是銀行理財的初心使命。

第二,加強多元投研能力建設。研究是投資的起點,也是產品研發的基礎。具體來說,可以從四方面着力。一是加大研究資源配置;二是加快投研體系補短板;三是推動投研一體邁向深入;四是積極擁抱智能化浪潮。

第三,真正做到以客戶爲中心。一方面,要更加註重量的合理增長,不能“只要規模不管業績”,完全跟着市場熱點走;要樹立逆週期思維,在市場高位的時候提示客戶風險,主動壓縮產品申購規模;在市場低位的時候尋找反轉機會,攜手客戶堅定投資信心。另一方面,要堅持以質取勝。即使在全面淨值化的背景下,市場的波動並不意味着理財產品可以暴跌,特別是銀行理財客戶總體風險偏好較低,難以接受產品淨值的大幅波動,理財公司理應成爲客戶與市場間的“防波堤”。

第四,深化行內外分銷渠道佈局。銀行理財子公司的競爭重點體現在對外部銷售渠道的佈局上。考慮到原有母行渠道基礎和銷售水平不盡相同,自建新渠道在短期內很難迅速拓展,同時部分銀行豐富銀行理財產品體系的手段,短期內將更依賴於代銷他行理財產品,因此跨行交叉銷售是大勢所趨。除了積極尋找代銷機構和平臺以外,有條件的銀行理財子公司也將加大直銷渠道 ( 特別是線上渠道 ) 的建設和拓展,例如網上銀行、手機 APP 客戶端等。可以預見的是,中短期內渠道建設和拓展能力將成爲直接影響銀行理財子公司業績表現的決定因素,但長期來看,理財子公司的渠道體系將是“母行代銷 + 行外代銷 + 公司直銷”三位一體。

第五,集團共築財富管理品牌。相較公募基金對基金經理的 IP 打造,銀行理財公司在 IP 建設方面相對滯後。同質化產品生態下,品牌建設的本質是突出理財產品核心特色。對於投資者而言,市面上理財產品琳琅滿目,但卻難以說出產品名稱與產品風險收益特徵間的關係。產品同質化程度較高的現狀下,理財公司對於產品線需要進一步精簡優化,釐清產品風險收益特徵定位,突出產品核心優勢,在營銷推廣中,探索以應用場景、風險收益特徵爲導向的品牌建設。

第六,科技賦能提升經營效率。數字金融是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關鍵一環,也是建設金融強國的重要着力點。從國際頂尖資管機構看,金融科技應用方興未艾。銀行理財子公司也在嘗試充分挖掘數據這一新興生產要素的潛能,通過科技賦能提升投資管理、渠道營銷、交易運營、風控合規等各方面的精細化、智能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