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看數位新公民

(圖/路透)

2024大選,藍綠傳統板塊被壓縮得愈來愈小,非藍非綠板塊像吃了生長激素日益壯大,藍綠對立基本無解,總統選舉沒有最亂、只有更亂。然而,若仔細爬梳潛藏在民調底下的社會氛圍,會發現這次選舉最重要的意義,就是具體體現了世代的對決,而非傳統所想像的政黨對決。

近來,有人挾着民調招搖撞騙,有人拿着樣本數明顯不足的滾動民調搶佔媒體麥克風,也有明知不準卻爽感爆棚的街頭民調。輿情來源愈來愈廣,選民迷惘愈來愈深。

其實,在政黨認同、候選人認同之外,我們應該注意到選民接觸媒體管道已經出現重大變化。傳統媒體搶佔議題設定的優位,透過各種民調數據爲自己陣營搖旗吶喊。但是,在社羣媒體的世界,臉書、YT、IG、Dcard、抖音將臺灣割裂成不同世界。值得注意的是,透過不同的接觸管道,除了政黨對立,似乎也形成不同世代的「階層對立」。

從2000年第一次政黨輪替觀察迄今,當初青澀少年已成爲4、50歲以下的選民。他們有許多人給過藍營機會,也見證過綠營的二次輪替。可惜社會迴應他們的卻是各種「剝奪感」。這種憤怒散見在社羣媒體裡,但是他們在傳統媒體的結構卻找不到發聲管道。一言以蔽之,他們找不到「公平的遊戲規則」來進行階層流動,只能冷眼旁觀身旁的階級複製。

他們面對的房價是天價,幾年不到,新竹縣市的房價高漲88%,其他地區也在60至70%之間。買不起房、買不起車、結不了婚、不敢生小孩、養不起孩子,就算能在竹科周而復始的爆肝超時工作,陪伴他們的只有星巴克小資品味的咖啡餘香。相較於其他碌碌之輩,有人卻可以憑着爸媽和投靠政黨,利用裙帶關係位居要津,坐領高薪,享受豪宅、美人和社會光環。

更別說,「有人」可以大手一揮,2小時內拆光鐵路附近民宅,卻對自家老宅依依不捨;「有人」出租房屋,每月租金收費1坪高達3千元;當然,也「有人」可以買賣農地變成遊覽車停車場,辯稱自己不知情。不管怎麼說,這些人都是天之驕子,卻改變不了全在雲端的事實。

好在有社羣媒體,可以讓年輕人比對訊息真假、做出判斷。當傳統媒體透過民調製造話題,希望引領政治動員時,殊不知通路改變會影響選民的認同位移。2024年選舉結果仍在未定之天,但數位新公民成長的速度能量可觀,掀起的世代對決影響力將遠高於政黨對決。

(作者爲銘傳大學廣播電視學系專任副教授兼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