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人民幣LP衆生態:市場呼喚長期耐心資本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趙娜 報道
數量佔比三分之一的國資及政府引導基金對子基金的認繳規模達全市場的七成。
LP投顧近期發佈的《2023 LP畫像白皮書》顯示,2023年的私募股權創投行業市場上,國資及政府引導基金成爲最大的出資力量。它們對基金回本週期和收益等方面的預期也更趨現實和理性。
區別於很多市場統計報告, LP投顧選擇了中基協、國家企業信用信息系統數據作爲數據來源,並對底層數據進行清晰、穿透和深度分析;剔除了個人LP、認繳出資比低於1%、以及其他冗餘信息,減少長尾效應對LP數據分析的影響。
LP投顧創始人國立波在報告發布現場表示,2023年是中國創投行業史上最難熬的一年,從目前趨勢看,2024年仍會是2023年的“延續”。管理人的存量出清和優勝劣汰進一步加速。能夠穿越週期,活下來的機構將成爲中國創投行業的中堅力量。
“我國創投行業的‘外循環(美元基金)+內循環(人民幣基金)’同時受阻,前所未有。”他從募、投、退三個維度分析說,從數據來看,募資端市場化資金越來越少;投資雖然保持一定活躍度,但投資數量及金額都呈下降趨勢;退出端,受制於IPO與併購市場,基金退出壓力更大。
談及創投行業多年來久拖不決、甚至日益加劇的各種難題,中國投資協會副會長、中國創投委會長沈志羣在發佈現場表示,包括時下所謂“資本寒冬”,根本原因之一是創業投資獨特的地位沒有得到確認,創投發展應有的定位沒有得到確立。
他認爲,在確立了創投的定位基礎上,迫切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之一,應該是多年來困擾創投行業持續穩定發展的長期資本嚴重不足難題。
引導基金和國資主力地位進一步凸顯
記者瞭解到,報告撰寫同期,LP投顧研究總監李文浩帶領的團隊面向100家中國本土機構LP展開了調研。“在VC/PE行業管理人加速出清的時代,LP羣體之間的共識也在逐漸形成。”他介紹,有超過半數的機構認爲新設立的人民幣基金的毛IRR和MOIC將呈下降趨勢,近六成機構認爲新基金的回本週期將更長。
根據前述《2023 LP畫像白皮書》,截至2023年末,在中基協備案運行的私募股權創投基金超5.8萬隻,其中新備案基金7383只,LP認繳規模超1.6萬億元。但根據中基協數據,2023年真正能夠實繳資金規模在4000億左右,人民幣基金募資呈現的“僧多米少”現象加劇。
2023年新備案基金註冊地多分佈在我國東南沿海地區,浙江省、山東省、廣東省分別以903家、725家、557家位居全國前三,其餘省份備案基金數量差別不大。
同樣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累計認繳規模超1.6萬億元,涉及7080家機構LP,他們的區域分佈以廣東、浙江、北京、上海LP最爲活躍。
值得欣喜的是,在LP投顧的調研中,94%的受訪機構表示仍會在2024年繼續投資人民幣PE/VC基金。這其中的絕對主力,非國資及政府引導基金莫屬。
數據統計顯示,2023年出資新備案基金的政府引導基金(含國資)2273個,出資子基金累計1707只,認繳金額累計約12124.34億元。
政府引導基金出資變化也在發生:第一,政府引導基金出資由最初國家級引導基金爲主,演變爲以省、市一級出資更爲活躍 ;第二,省級、市級引導基金聯動出資增加,第三,政府引導基金運作模式普遍採用“P+D”,“P+D+S”模式也在增加,且直投業務比重有擴大趨勢。
社保及險資實力不容小覷
政府引導基金和國資機構在LP市場的頭部地位持續鞏固,社保及險資對私募股權創投行業支持效應顯著。
一方面,社保基金、險資機構紛紛在部署長錢資金配置私募股權及創投資產。另一方面,如果按照單個機構的認繳規模計,他們的出資實力尤其不容小覷。
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出資新備案基金的社保及險資LP數量達48家,出資子基金累計45只,認繳金額累計超過1250億元。也就是說,社保及險資在單隻基金中的認繳規模超過20億元,顯示了社保及險資的資金優勢。
根據《2023 LP畫像白皮書》,2023年社保基金對外認繳出資達145億元。其中,
2023年7月,社保基金中關村自主創新專項基金啓動會在京舉行,基金首期規模50億元,由君聯資本按照市場化、專業化方式開展投資。
同年11月,全國社保基金長三角科技創新股權投資基金在上海舉辦揭牌儀式。該基金同樣由全國社保基金出資,首期規模51億元,IDG資本擔任基金管理人,按照市場化、專業化方式投資運營。
記者瞭解到,2022年社保基金會對外發布《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實業投資指引》,其中《指引》第二部分“重點工作”的第九條“探索開展獨立賬戶、跟投基金投資”——探索創新投資模式,開展獨立賬戶、跟投基金投資。
國立波認爲,社保基金作爲單一LP出資設立“社保基金中關村自主創新專項基金”,採取專戶形式,創新股權投資模式,正是踐行了這一工作部署,使得專項基金在GP與LP利益一致性、基金治理、運作效率等維度,突破了常規LP對子基金的出資模式,在激勵與約束機制方面有更多創新可能性和靈活性。
在引導基金和國資、社保及險資之外,上市公司也是LP中一支有生力量。
數據顯示, 2023年出資新備案基金的上市公司278家,出資子基金累計259只,認繳金額累計約438.90億元,平均單個上市公司認繳規模1.58億元。
需要指出的是,上市公司具有產業資源優勢,但在基金運作管理層面的規範性有待提高。因此市場不乏一些上市公司採取和GP合作設立行業專項基金。
今年1月,上海市政府印發《關於進一步促進上海股權投資行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將鏈主企業設立的CVC機構比照股權投資機構給予相關專項政策扶持。
從《2023 LP畫像白皮書》的統計可以發現,上海的上市公司LP的確較爲活躍:2023年上市公司LP數量超過30家,LP出資金額以超過115億元位列全國之首。
發展新質生產力亟需長期資本、耐心資本
記者從“首屆長期資本大會及LP投顧年會”瞭解到,大會主辦方與多位與會嘉賓紛紛呼籲加速探索中國特色長期資本發展道路。
從報告數據統計來看,政府引導基金及國資作爲LP,已經成爲我國創投行業發展的壓艙石和不可或缺的資本力量。但引導基金由“引導”變爲“主導”也會帶來一系列的潛在影響。
國立波接受採訪時作出三點分析:第一,總體來看,國內LP呈現此消彼長的特點。政府引導基金所佔比例在不斷增加,而市場化、社會化資本參與創投與私募股權基金的意願不斷下降。第二,不同LP之間的利益不一致性進一步加劇,導致不同LP之間的合作難度加劇。第三,國內LP大多都是特殊目的LP,像社保和險資這類資產配置型LP的匱乏,成爲制約中國創投行業和發展新質生產力面臨的最大瓶頸和挑戰。
在當前的私募股權創投行業,即使像險資作爲配置型LP,如何將具有久期相對較長屬性的保險資金真正轉化爲長期資本,投資於實體經濟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無論在資金端、資產端還是長週期考覈,都還面臨着調整的必要性和優化的空間。
“如何調動以資產配置型的LP的積極性,加大長期資金供給來源的多樣性,是長期資本LP生態裡最重要的一環。”國立波在前述大會上提出建議,探索通過發創投債解決長錢入市、或是引導養老金賬戶部分資金流入創投行業進而支持實體經濟發展,都亟需頂層的機制和體制創新。
他表示,發展創投行業,需要把創投行業發展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進行頂層設計,才能擺脫目前面臨的各項束縛和認知困惑,才能真正發揮創投在科技創新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方面的先鋒隊和生力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