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公募基金關鍵詞(1):虧錢、失信...

2023年,是寒冷的一年,失望、焦慮、迷茫...充斥在資本市場每一個角落。

在寒冬之下,公募基金行業暴露了很多問題,牛市濫發產品、投資能力有限、交易工具不足等等。

同時,公募行業也在改革和探索,例如積極降費、嘗試浮動費率產品和發力量化等。

未來一段時間,我們想用幾個關鍵詞來總結下2023年,不過想說的內容太多,就拆開幾篇文章來發。

01、虧錢

英超有句名言,“輸球了,做啥都不對”。

2023年,公募基金連續兩年虧錢,創造了極爲尷尬的歷史記錄。

再加上表現疲軟的2021年,很多基金投資者可能已經連續3年沒有賺錢。

基金公司和基金經理們成爲了投資者口誅筆伐的對象。

那麼這幾年到底有多慘?

滬深300近2年下跌了32%,近3年下跌了36%,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大批主動權益產品直接腰斬!

據iFind數據顯示,成立2年以上的普通股票型基金和偏股混合型基金共有3330只(注:各類份額合計),但是在近2年實現盈利的產品只有49只,這就意味着虧損產品佔比高達98.52%!

在虧損產品中有120只產品虧損幅度超過50%,800只產品虧損幅度高達40%!

據iFind數據顯示,成立3年以上的普通股票型基金和偏股混合型基金共有2010只(注:各類份額合計),但是在近3年實現盈利的產品只有115只,這就意味着虧損產品佔比高達94.27%!

在虧損產品中有160只產品虧損幅度超過50%,570只產品虧損幅度超過40%!

另外需要提到的是,投資者對於這輪熊市的“體感”特別強烈,主要原因是大部分投資者是在2020年纔開始在賺錢效應下進場,再加上基金公司過度營銷明星基金經理,很多投資者將基金看做了只賺不賠的理財工具,甚至還有投資者將新基金當做新股,將申購當做打新,最後結結實實“挨”了這30%-50%的虧損。

02、失信

在大幅的虧損之下,投資者對於基金公司和基金經理失去了信任。

有錯就要認,捱打要站穩!

部分基金公司吃相確實過於難看了一些,部分基金經理也確實沒能應付得來管理規模的突然大幅放大。

《一地基毛》在此前也討論了無數的案例。

最爲惋惜的是這導致很多基金公司雖然管理規模實現了飛躍,但口碑崩塌的很徹底,最終沒能穩穩接住這輪“大理財時代”的潑天富貴!

基金公司是比較特殊的企業,在經營過程中既要考慮企業的效益,又要考慮投資者的利益。

對於如何平衡兩方面的利益,在這裡還是推薦大家閱讀交銀施羅德基金公司總裁謝衛的專訪,說的挺好。

《基金業25年風雲激盪!謝衛:發展質量高一點,我們就能不斷贏得尊重!》

當然失望歸失望,筆者還是希望大家能夠冷靜下來,仔細看看這個行業,其實它並沒有大家想象的那麼糟糕。

首先,公募基金長期看確實戰勝了市場。

在成立2年以上的普通股票型基金和偏股混合型基金中,有1440只產品近2年虧損幅度小於滬深300指數,佔比爲43%。

在成立3年以上的普通股票型基金和偏股混合型基金中,有1245只產品近3年虧損幅度小於滬深300指數,佔比爲61.94%。

而以更長的時間維度來看,目前市場上成立5年以上的普通股票型基金和偏股混合型基金共有948只(注:各類份額合計),有約30%產品年化收益率超過10%,而虧損的產品佔比不到10%。

其次,這次虧錢的幅度很大,基金公司高位濫伐產品以及基金經理無法承接鉅額資金肯定是一個方面,這是無法迴避的原因,也沒得洗。

但是有很多客觀因素確實存在,甚至很多因素是公募基金經理們無法克服,應當給於一些理解。

比如說白馬股估值迴歸,2016-2021年市場風格非常適合公募基金,一些即便是行業配置均衡的基金經理的年化收益率甚至也達到了40%,這顯然不可持續。

再比如機制問題,由於最低倉位限制、交易工具限制、輿論壓力等等,導致本就是打明牌的公募基金,在熊市更是隻能處於被動挨打的局面。

再比如此前市場幾輪牛熊波動,多是放水多少和估值高低導致,這一次基本面的壓力要更大一些,再加上一些漏洞,擅長價值投資的基金經理們就像在鹽鹼地種莊稼,想要有好的收成恐怕有點困難。

這部分的最後,筆者還是想給明星基金經理們說上幾句話。

筆者評價基金經理是否優秀有兩個標準:一個是看他是否有一套長期可複製的投資策略,因爲只有可複製的投資策略纔能有可複製投資利潤;另一個標準是看他是否知行合一,是否能夠堅持自己的策略,虧該的錢,賺該賺的錢。

就筆者個人觀察,大部分明星基金經理依然在堅持自己的投資,面對市場壓力,面對公司壓力,面對輿論壓力,能做到這一點真的很難。

未來,在各方面壓力的環繞之下,基金經理們的日子會越來越難,一些基金經理不堪其擾離開行業,怎麼說呢,請善待明星基金經理,且行且珍惜吧。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