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國汽車產業發展論壇盛大開幕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爲本站汽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本站汽車11月7日報道

2021年11月7日,以“開放 合作 共贏——新形勢下國際品牌汽車的機遇與挑戰”爲主題的“中國汽車產業發展論壇“ 在上海國家會展中心隆重召開。

本次論壇作爲第四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主辦,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汽車行業分會承辦,相關政府部門及行業領導、海內外數十位車企高管、相關行業機構代表等300多名專業人士齊聚一堂,共同探討新形勢下的汽車產業現狀與未來。

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革時期,轉型升級、綠色智能成爲全球汽車產業發展的主旋律。新冠肺炎疫情給世界經濟帶來巨大沖擊,更對汽車產業發展帶來重大影響。百年變局疊加疫情衝擊,汽車產業該如何抓住機遇?如何應對挑戰?

在開幕全體會議上,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汽車行業分會會長/中國國際商會汽車行業商會會長王俠、商務部市場運行和消費促進司副司長王斌、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一司副司長郭守剛、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執行副會長陳斌做了精彩演講。

王俠:電動智能汽車比燃油車更需要國際化

王俠指出,在汽車領域,國際化、可持續發展是兩個最核心的關鍵詞。首先,國際化不僅是中國的既定國策,也是世界發展的基本方向。中國汽車進口關稅一路下調,並逐步取消了合資股比限制,到明年,乘用車股比也將取消,意味着我國汽車行業完全實現對外開放。中國不只是全球體量最大、增速最快的汽車市場,在包容性、開放性上,同樣走到了世界前列。其次,電動化和智能化發展的浪潮爲汽車產業的國際化提出了新要求,也帶來了新動能。

王俠認爲,電動智能汽車比燃油車更需要國際化,原因有三:其一,電動智能化是汽車技術革命的集中爆發,涉及太多的技術創新,包括很多原始創新和底層技術,甚至離不開不少基礎研究的支持,需要全世界的智慧共同努力;其二,電動智能化的產業鏈更加跨界和複雜,新的商業模式更加開放而多元,只有充分的全球化,才能確保產業鏈的安全穩定;其三,電動智能化亟需新法規、新標準的支持,在這方面各國都有同樣的需求。建立起全球統一、彼此兼容的法規和標準體系,對全球汽車產業將是極大的利好。

“中國讓全球分享了燃油汽車時代的市場紅利,也必將讓全球分享電動智能時代的市場紅利。”王俠堅定地表示。

王斌:加快構建梯次消費、高效使用、綠色循環的新發展格局

王斌指出,中國汽車銷量已連續12年居全球首位,每年銷售汽車超過2500萬輛,佔全球汽車銷量的近1/3。目前,中國汽車保有量已達2.97億輛,年底將超過3億輛。中國汽車市場的發展,爲各國企業發展提供了巨大紅利。當前,中國汽車市場正處於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

隨着汽車增量趨於穩定、汽車存量不斷攀升,汽車市場逐步進入成熟發展階段。王斌認爲,中國在新車增量市場、二手車交易存量市場以及汽車進出口等方面,仍有較大發展空間。下一步,商務部將穩定新車消費,支持新能源汽車加快發展,着力突出擴大二手車流通,規範發展報廢機動車回收和汽車後市場,完善汽車使用管理制度,加快推動構建梯次消費、高效使用、綠色循環的汽車市場新發展格局,進一步促進和帶動汽車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

郭守剛:全行業共同應對不確定性因素,

郭守剛表示, 今年以來,工業和信息化部與相關部門一道,貫徹落實 《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優化調整積分管理辦法,發佈實施智能網聯汽車測試示範、准入管理等政策文件,組織開展新能源汽車下鄉、“看見中國汽車”品牌巡禮活動,開展換電模式試點和燃料電池汽車示範應用,多措並舉應對全球性汽車芯片短缺問題、推動汽車產業平穩向好發展。

郭守剛認爲,中國汽車產業發展勢頭良好、未來可期,中國仍將是全球最大汽車市場,且有一定增長空間,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等創新活動活躍,發展潛力巨大。同時,世界經濟形勢依然錯綜複雜,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產業發展存在較多不穩定不確定性因素,需要全行業共同應對。

面對變革,工信部近期正在重點推進三方面的工作:第一,強化融合創新,加快新興產業發展;第二,堅守安全底線,完善政策環境;第三,堅持對外開放,深化國際合作。

陳斌:汽車產業的三個發展方向

在陳斌看來,上半年雖受到芯片短缺影響,但汽車產業仍呈現高增長狀態,整體產品結構趨於穩定。1-9月,汽車產銷突破1862萬輛,同比提升7.5%。整車出口136萬輛,同比增長120%。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保持快速發展,1-9月,新能源汽車產銷超過215萬輛,同比增長1.8倍,市場滲透率超過10%。

陳斌認爲,在“十四五”開局之年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的開啓之年,探討汽車產業的未來意義重大。爲此,陳斌對汽車產業提出了三個發展方向:一是汽車產業要融入“雙循環”格局,實現高水平開放合作;二是汽車產業要依託新技術革命,實現高質量發展;三是汽車產業要堅持綠色發展道路,實現“雙碳”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