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兩院院士名單出爐!智能汽車領域,李克強、張亞勤等人入選

智能汽車相關領域,新增了兩位來自清華的工程院院士。

作者 | 文靚

編輯 | 張棟

院士,是被世界各國授予本國最有成就學者的榮譽稱號。當選院士不單單是科學家的個人榮譽,也是國家對科技工作者所創成就、突出貢獻的肯定,更關乎着其所在院校和科研機構在業界的號召力和影響力。

各國院士的評選要求複雜且難度大,因而“院士”稱號的含金量也極高。根據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最新的院士評選規則,我國兩院院士增選主要在奇數年舉行(兩年舉行一次)。

今天,備受關注的2021年兩院院士增選結果正式揭曉,共149人當選。其中中國科學院增選院士65人,中國工程院增選院士84人。

評選依據《中國科學院院士章程》《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工作實施細則》《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選舉辦法》等規定,最終2021年中國科學院選舉產生了65名中國科學院院士,另有25名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他們分別來自11個國家,首次有韓國和瑞士科學家當選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65名新增院士的平均年齡57.4歲,最小年齡45歲,最大年齡68歲,60歲(含)以下的佔76.9%。其中,有5名女性科學家當選。院士隊伍結構得到進一步優化,今年通過特別推薦評審機制,國防和國家安全領域有5人當選,新興和交叉學科領域有3人當選。

根據《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工作實施辦法》等規定,中國工程院2021年院士增選工作於近日完成,共選舉產生84位中國工程院院士,其中女性科學家6人。另有20位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84名工程院院士平均年齡58歲,最小年齡51歲,最大年齡69歲,60歲(含)以下的佔75%。一批長期奮戰在國家重大工程、核心技術攻關、堅守在東北老工業基地和西部邊遠地區的傑出工程科技專家當選。

從新一輪當選院士的工作單位上看,有三所高校有五名院士當選,分別是浙江大學(2名科學院院士、3名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2名科學院院士、2名工程院院士,1名外籍院士)和同濟大學(1名科學院院士、2名工程院院士,2名外籍院士);北京大學(3名科學院院士、1名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1名科學院院士、2名工程院院士,1名外籍院士)分別以4名院士當選緊隨其後。

其中,來自清華大學車輛與運載學院的李克強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

此前,中國工程院與汽車領域相關的院士有孫逢春(北京理工大學,2017),吳鋒(北京理工大學,2017),項昌樂(北京理工大學,2019)等。

值得一提的是,現爲清華大學智能科學講席教授、車輛與運載學院雙聘教授張亞勤當選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

李克強,41 年汽車人

說起李克強,智能汽車圈的朋友必然不會陌生。

作爲清華大學車輛與運載學院教授,李克強先後培養了博士後和博士生 60 餘人,其中 7 人次獲長江學者、傑青等國家高層次人才項目支持;還支持和幫助學生創建了蘇州智華、北京智行者、清智科技、啓迪雲控等汽車科技公司。

此外,李克強還有諸多行業以及學術方面的成就:

行業成就。其是“智能網聯汽車”這一術語及其技術中國方案的提出者與推動者,是國家重大產業化項目的技術總負責人,擔任國家工信部智能網聯汽車推進專家組組長、編寫了國家部委發佈的《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智能網聯汽車技術路線圖》等重要報告。

學術成就。其帶領的團隊曾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2 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1 項,中國汽車工業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 1 項,授權國內外發明專利 60 餘項,發表 SCI/EI 論文 200 餘篇,出版專著 3 部。

如果從本科階段開始算起,李克強已經在汽車領域耕耘了 40 餘年。

1980 年,清華大學汽車工程系正式成立,並且加入了對於自動駕駛技術的研究,開始爲汽車產業輸送了大批人才。彼時,17 歲的李克強從四川省資陽中學以第一志願考入了清華大學汽車專業。

作爲該專業第一屆本科生,李克強接觸到了更爲紮實的數學、力學基礎教育,對汽車工程技術和汽車產業的發展有了更深刻的瞭解和認識,也爲其後來從事智能汽車科研打下了基礎。

1985年,李克強本科畢業後進入重慶大學深造,完成了碩士階段的學習。碩士期間,其作爲第二完成人所取得的有關科研成果於 1988 年被中央電視臺新聞節目報道。

1995 年,李克強於重慶大學博士畢業。基於在日本五十鈴汽車公司車身技術中心兩年工作實踐(1992-1994 年),其博士論文“汽車車內噪聲特性研究”被日本同行讚譽爲“在日本汽車技術領域也屬最高水平”,同時被日本汽車技術權威專著收錄。

1997 年開始,李克強先後在東京農工大學、日本國立交通安全與環境研究所、德國亞琛工業大學、 日本東京大學作訪問學者,開始接觸那時在國外剛剛起步的包括 ACC 在內的智能汽車研究,相關成果被當年的《日本自動車技術》年鑑介紹。

也正是因爲上述一系列鑽研和實踐,李克強在汽車智能駕駛系統動態設計與控制的理論研究、技術攻關和產品研發有着頗深的資歷。

2000 年,在朋友的推薦和幫助下,李克強申請獲得了清華大學“百人計劃特聘教授”資格,畢業 15 年後又重新回到了清華大學,開始了汽車領域人才培養和智能汽車科技研發的歷程。

在後來的 20 年裡,李克強和團隊一起持續承擔國家項目(863、973、重點科技計劃、國家自然基金等)及開展國際合作研究(與戴姆勒、豐田、通用、英特爾、斯坦福、東京大學等國際知名企業及高校),建立了“結構共用、控制協同”的汽車智能安全與節能技術體系,並取得了諸多成果。

張亞勤,從數字視頻到自動駕駛

張亞勤,是數字視頻和人工智能領域的世界級科學家,現爲清華大學智能科學講席教授、車輛與運載學院雙聘教授、智能產業研究院院長。

對於智能汽車領域的朋友來說,他可能出鏡率沒有那麼高,但其履歷也極富傳奇色彩:

本碩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3 歲獲(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博士學位,31 歲被授予 IEEE Fellow 稱號,是歷史上獲得這一榮譽最年輕的科學家。

他還是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澳洲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

擁有 60 多項國際專利,500 多篇學術論文和 11 本專著,多次被評全球高被引學者、全球頂尖 100 計算機科學家。

1998 年底,張亞勤回國與李開復共同創建微軟中國研究院,後成功升級爲微軟亞洲研究院,任微軟公司全球副總裁。

後來加入百度,張亞勤全面負責人工智能和技術體系所有業務,包括 Apollo 自動駕駛、智能雲、推動成立量子計算研究所、發佈百度首款雲端全功能 AI 芯片“崑崙”等。

如今,張亞勤已經一手創辦了清華大學智能產業研究院(AIR),並且積極推動產學融合。

今年 5 月,張亞勤帶領智能產業研究院聯合百度 Apollo 發佈百度在車路協同領域的最新技術路線——Apollo Air計劃。這是目前全球唯一僅通過路側感知就能實現開放道路L4自動駕駛閉環的技術,即拋棄了常見的車載傳感器,僅僅利用 5G 等無線通信技術和路側的輕量感知,就可以實現自動駕駛。

END

【活動預告】

2021年12月10日(星期五),第四屆「全球智能駕駛峰會」即將在深圳拉開帷幕。

今年的第四屆全球智能駕駛峰會與前五屆GAIR大會的智能駕駛論壇有機融合,成爲最具影響力的智能汽車產業高端論壇之一。

本屆峰會以「智能駕駛鏖戰時刻」爲主題,聚焦核心技術與場景端,分別邀請智能駕駛、智能座艙、激光雷達、車載芯片、高精地圖/定位、Robotaxi、幹線物流、自動泊車、末端物流、港口、礦區、環衛等細分技術/場景的標杆企業,分享智能駕駛的道與術,助力政企風向把握,推進業務交流合作。

量產背後,智能駕駛「優等生」如何煉成?

「降維」,RoboTaxi玩家的唯一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