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分鐘即可出餐,“成都造”智能炒菜機器人成爲餐飲界“香餑餑”

今年年初,斯坦福大學一個學生團隊造出的“阿羅哈機器人”(Mobile ALOHA)爆火“出圈”。視頻中,機器人在操作人員的輔助下進行切菜、打蛋、翻炒等動作,科幻電影中的情節似乎“走”進了現實。

事實上,不少炒菜機器人已經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上崗”了。位於成都市錦江區的一家川味小炒後廚中,5臺智能炒菜機器人正緊鑼密鼓地進行烹飪。不久,一道帶着“鍋氣”的泡椒雞雜出鍋。從下訂單到裝盤,時間還不到3分鐘。

“目前,我們的智能炒菜機器人已經在成都覆蓋了12家店,省外也覆蓋了幾十家餐飲門店,機器人能炒制的菜品包含川菜、湘菜、粵菜、徽菜等,和人工炒制相比提高了30%的效率。”四川熊喵大師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趙婷告訴記者,“炒菜機器人的運用能進一步幫助餐飲企業降本增效、實現菜品標準化,市場前景廣闊。”

記者瞭解到,今年,已有超過一百家餐飲企業、品牌、門店向四川熊喵大師科技有限公司諮詢合作事項,“其中,我們已與十餘家企業簽署了合作協議。”趙婷說。

2-5分鐘即可完成一道菜相比傳統廚師效率提升30%

將萵筍、油麥菜等食材洗淨切片,放到料盒中,再根據數字菜譜調配調味料,廚工按下相應的菜品名字,炒菜機器人按照順序向鍋中倒入食材、調料,隨後攪拌爪就開始運作了。

“依託機器人,常規的菜品2-5分鐘即可完成,比如回鍋肉,在準備好肉、青椒等食材後,僅需2分多鐘就能出鍋。”趙婷表示,相比於傳統廚師,炒菜機器人的最大特點就是能進行標準化運作,“無論是誰操作,只要嚴格按照數字菜譜,製作出來的菜餚味道都是一樣的。目前,我們在錦江區的門店能夠完成麻婆豆腐、油渣炒油麥菜、魚香肉絲、辣子雞等十餘道川菜。”

如今,川菜在海外“遍地開花”,但在食材、味道、文化差異等方面會面臨不少挑戰。其中,“標準化”成爲不少餐飲企業和品牌的痛點。

“對於連鎖餐飲品牌,菜品的標準化體現在調味、食材和製作流程三個方面,其中調味的標準化決定了口味的一致性,製作流程的標準化則可以依靠炒菜機器人來實現,替代了過去傳統廚師的重複性勞動。”趙婷表示,中餐對人工的依賴性較高,“用程序實現對廚師技藝的復刻,就能解決中餐標準化的問題,進一步推動不少品牌在海內外推廣,形成門店,進而快速複製。”

另一方面,炒菜機器人的運用也進一步降低了餐飲門店的運營成本。“在出品率上,炒菜機器人的炒菜效率高,一臺設備每天能出近百道菜餚,其他的廚工就進行簡單的備料和機器操作,菜餚製作效率提升了30%左右。”趙婷說,“在人工成本方面,炒菜機器人還能幫助餐飲企業減少廚師薪資的支出。一名廚師的年收入可購置2-3臺炒菜機器人設備。”

“在經營成本上,炒菜機器人的應用還能夠壓縮餐廳廚房的面積,增加餐廳坪效營收。”她提到,以往餐廳後廚的面積在30%左右,“使用炒菜機器人替代廚師後,就能將後廚的面積降低到20%左右,減少了餐廳的房租支出。”

“成都造”市場廣闊還將增加生產線

除了實現菜品標準化、企業降本增效,炒菜機器人還解決了不少餐飲企業“用工難”的問題。“廚師的工作體力消耗大、油煙重,因此,現在越來越少的年輕人願意做廚師。”趙婷提到,餐飲企業面臨的種種挑戰,也意味着智能炒菜機器人的未來應用市場將會是一片“藍海”。

這樣的預期,一組數據即可體現。

趙婷告訴記者,熊喵大師的智能炒菜機器人已經更迭到第五代,“今年,已有超過一百家餐飲企業、品牌、門店向我們諮詢合作事項,我們已與十餘家企業簽署了合作協議。此外,我們還依託炒菜機器人推動川菜出省、出海,從今年6月份開始,我們已經在省外開了二十餘家分店,接下來還有五六十家將開業。”

炒菜機器人在成都的市場如何?成都又有何產業基礎?

“此前,我們的研發部門位於深圳,從去年開始,我們打算把生產製造的一系列流程轉回成都,目前蜂鳥智造(成都)科技有限公司正在幫助我們進行研發、中試、生產,讓產品真正實現了‘成都造’。”趙婷提到,在產業基礎方面,成都的調料工廠優勢非常強,並且火鍋供應鏈體系很健全,“此外,成都的‘美食之都’名片也讓川菜的市場更加廣闊,進一步拓寬了炒菜機器人的使用場景,爲我們提供了生長、發展的土壤。未來,我們將在成都落地一系列製造、品牌、生產的環節,從成都向全世界的餐飲企業發出邀請。”

最近,趙婷很忙。“不少餐廳都集中在國慶前開業,因此最近的訂單量暴增,每天從成都發往全國各地的機器人包裹都有五六十單。”訂單需求的快速增加,也對產能提出了要求,“基於近兩年的生產計劃,我們將會增加生產線,同時將與蜂鳥智造中試平臺在研發、生產等方面進行更密切、高頻的合作。”

紅星新聞記者呂佳羽攝影報道

編輯 李鈺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