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田家英建議搞包產到戶,毛主席發火:有時不能全聽羣衆的

上世紀60年代初,全國許多地區的農村開始實行包產到戶,這是一種比較符合農村生產力水平的農業生產責任制,它一問世,就受到了廣大農民的歡迎。其中搞得比較好的是安徽省,1961年,安徽在省委書記曾希聖的帶領下搞起了“責任田”,當年安徽全省糧食產量達900多萬噸,比建國後糧食產量最高的1959年還多200萬噸。

曾希聖

1961年12月,毛澤東找曾希聖談話說:“生產開始恢復了,是否把‘責任田’變回來?”

曾希聖回答說:“羣衆剛剛嚐到甜頭,是否讓羣衆再搞一段時間?”但毛澤東對此沒有明確表態。

1962年初,毛澤東爲了瞭解包產到戶的真實情況,派秘書田家英帶領一個調查組到湖南進行調研。此時的田家英和毛澤東的想法一樣,也是反對包產到戶的。1961年3月,田家英看到了一份關於包產到戶的材料,材料裡說一些缺乏勞動力的社員、特別是孤兒寡婦在生產和生活上遇到了很多困難,他便含淚給毛澤東寫信說:

田家英

1962年3月底,田家英帶領調查組抵達湖南韶山。調查組一進村,就遇到了一個沒有料到的情況:社員們普遍要求實行“分田到戶”。原來農民們普遍認爲,現在實行的農業政策,雖然改善了他們的生產和生活條件,但仍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村面臨的經濟困難,不能有力地調動起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恢復農村經濟的有效辦法,只能是以戶爲單位,分別承包和管理少量田地的生產。

調查組的成員丁偉志後來回憶說:

田家英聽到老鄉們的這些議論後,沒有馬上表態,他對調查組的成員們說:“遇事虛懷觀一是,與人和氣察羣言。”他還要求大家認真調研,寫出幾份有分量的研究報告。

田家英

此後調查組在田家英的帶領下,先後寫出了《大坪大隊基本情況》、《唐家坨情況》。1962年6月初,田家英派丁偉志等3人前往安徽無爲調研包產到戶的情況,丁偉志等人到無爲後,經過調研,很快寫出了《關於包產到戶問題的調查》,這篇文章中有這麼一段話:

這年7月,田家英把《關於包產到戶問題的調查》刊登在中央辦公廳的《簡訊》上。這樣一份措詞尖銳、態度明朗的報告,田家英居然敢登在中央辦公廳的內部刊物上,送到中央領導面前,這說明他已經對包產到戶持肯定態度了。

田家英和家人

調研結束後,田家英來到上海,把調查組的調查報告上報給了在上海的毛澤東和陳雲,並寄給了在北京的劉少奇。劉少奇和陳雲看了報告後,都認爲報告觀點鮮明,寫得很好,毛澤東的態度卻很冷淡,他後來在聽田家英的口頭彙報時還發了火:“我們是要走羣衆路線的,但有的時候也不能完全聽羣衆的,比如要搞包產到戶,就不能聽!”

7月8日,毛澤東回到了北京,他再次召見了田家英。田家英系統地向毛澤東陳述了此次調研的情況和自己的意見,他說:“現在全國各地實行包產到戶和分田到戶的農民約佔30%,而且還在繼續發展。與其讓農民自發地搞,不如有領導地搞。將來實行的結果,包產到戶和分田單幹的可能達到40%,另外60%是集體和半集體的。這是臨時性的措施,是權宜之計,等到生產恢復了,再把農民引導到集體經濟上來。”

毛澤東聽後卻問田家英:“你的主張是以集體經濟爲主,還是以個體經濟爲主?這是你個人的意見,還是有其他人的意見?”

毛澤東和田家英

田家英馬上明白,毛澤東懷疑自己的話來自於其他領導人的意見,爲了中央領導同志之間的團結,他主動把責任承擔了下來:“這是我個人的意見。”

在不久後的北戴河會議上,毛澤東兩次點名批評了田家英。從此以後,田家英很少再參加中央文件的起草工作,也沒有再搞過調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