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歲少女每日作詩兩千首?急功近利的父母,是孩子最大的敵人

想起之前,看到了一則“神童”的新聞。

16歲“天才少女”岑怡諾,憑藉着一份令人目瞪口呆的簡歷,徹底火了。

先來看看,這份引起轟動的簡歷:

其中,最讓網友們爭議的就是日作2000首詩。

一天寫2000首詩,什麼概念?

一天只有1440分鐘,要想一天寫2000首,一分鐘就得寫1.4首,還得筆耕不停不眠不休的那種。

面對質疑,岑怡諾的父親表示,相關宣傳沒有誇大的成分,如果女兒靜心寫,2000首絕對沒問題。

於是,抱着膜拜的心態,我點開了她的演講視頻。

岑怡諾在演講中稱:

說起這段經歷,她激動地跪在了臺上。

誇張的語氣,熟練的手勢,都讓這個16歲的女孩過早地被印上了成年人的痕跡。

這一切的推動,都離不開父親的“成功”教育。

被加速的人生,就是一場災難

岑怡諾的父親岑岷峨,做微商起家,十分癡迷“成功學”。

離婚後,他繳納了18萬元的鉅額學費,把女兒送進了姬劍晶的“感恩勵志”的青少年訓練班。

當其他孩子在課堂上學語文、數學時,岑怡諾在學怎麼“賣慘”,怎麼營銷“逆襲神話”。

而姬劍晶,就是曾經“大名鼎鼎”的陳安之的追隨者之一。

人民日報早就點名批評過,所謂的“成功學”,不過是一種傳銷騙局。

即便現在面臨着巨大爭議,岑怡諾的父親在接受採訪時,依然對女兒的“輝煌成就”讚不絕口,絲毫不覺得自己的教育,其實是讓女兒在一條歧路上,一去不復返。

畢淑敏曾說:

所謂“神童”,其實也不過是一個個普通孩子,被逼上了“神壇”。

前幾天,六年級小學生陳靈石,憑着一篇關於癌症研究的“碩博級”論文,在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上獲獎,引起輿論譁然。

真相不久後曝光——其父母都是研究員,這次參賽項目和他們的研究課題密切相關,所謂的研究成果,不過是父母在爲他鋪路。

教育學上有個概念叫做“加速教育”,指的是違反孩子的天性和年齡,強行讓孩子提前適應成年人的教育理念和行爲。

看似“領先”,其實後患無窮。

在這種方式教育下的孩子,就像那顆被拼命拔着葉子生長的禾苗,等不來秋收的碩果,只會在風沙的摧殘下枯萎。

還記得那個08年的“奧運女孩”林妙可嗎?

在全球40億人的注目下,她一身紅裙在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演唱了《歌唱祖國》,一炮而紅。

那一年,她才9歲。

之後,她在經紀人母親的安排下,頂着“最小謀女郎”和“奧運女孩”的光環,一路不停地向前狂奔,發唱片、拍廣告,上綜藝,參加各種商演。

然而,過早進入社會,過度消耗自己,並沒有給林妙可帶來長長久久的大紅大紫,反而讓她在這個光怪陸離的娛樂圈,日漸被磨掉了靈氣。

直到後來,再沒了半點水花。

其實,養育孩子的過程,就像春華秋實,自有規律。

只有在春種的時候好好播種,才能在秋收時收穫累累碩果。

最好的教育,就是讓他們在恰當的年齡,做恰當的事。

父母越功利,越渴望孩子是神童

網上有網友分享了自己的經歷:

這個被父親“寄予厚望”的孩子,在多年以後,仍無法與父親和解。

那些被父親賦予的所謂天分,成了最沉重的枷鎖,讓她一生都無法釋懷。

有人說:“當做父母的自己一事無成時,就會逼迫孩子,因爲逼孩子比逼自己容易。”

深以爲然。

因爲自己的人生沒有那麼“成功”,所以迫切希望在塑造孩子的同時,也能給自己一個“間接成功”的機會——培養出一個成功的孩子。

然而,真正的天才,從來不是父母用力捧出來的“神童”。

天才和“神童”最本質的區別在於——

天才是父母發現了孩子的天賦,並且加以引導,把孩子的天賦放在了對的位置;而“神童”,是父母急功近利下的產物。

爲孩子鋪路,遠不如爲他“引對路”來得更重要。

想起前不久看過的一篇文章——《老公985博士、我985碩士,兒子是學渣,但我爲他感到驕傲》。

文中的父母,一個是985博士,一個是985碩士,他們的孩子明明和其他孩子一樣,補習班一個都沒有落下,回家寫作業還有高材生父母輔導功課,孩子的成績還是一直遊離在班級的墊底位置。

孩子的媽媽並沒有因此感到焦慮,反而爲自己的學渣兒子感到驕傲。

因爲她在自己的學渣兒子身上,發現了不同於別的孩子的閃光點:

不是每個孩子都能考100分,如果不出意外,我們的孩子必將平凡。

而在平凡的孩子身上,看到不平凡的閃光點,纔是父母一生的修行。

人生沒有捷徑,每一步都要慢慢走

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個新聞:

美國大學招生醜聞案件中最多的一筆賄賂金,高達650萬美元(摺合人民幣約4000萬),而這筆錢來自一個擁有百億身家的中國富豪。

涉事的孩子名叫趙雨思,父親趙濤是某製藥集團董事長,陝西首富。

爲了讓女兒能順利進入美國名校,父親趙濤通過一箇中介,花了650萬美元,終於把女兒“送”進了美國斯坦福大學。

然而,好景不長,美國聯邦調查局查獲了一批招生舞弊案的涉事人員,趙雨思由於入學資料造假,被斯坦福退學。

但沒人知道,她原本是一個成績非常優異的學生。

ACT33分(滿分36),託福111分(滿分120),而且喜歡彈琴、騎馬、藝術……興趣和才藝也稱得上全面發展。

如果父母沒有領着她走了一條所謂的“捷徑”,以她自己的成績,是完全可以被其他頂尖大學錄取的。

以爲替孩子抄了近道,到頭來卻是個吃人的岔道。

有句話說得好:

對孩子來說,真正的捷徑,就是一步步地踏實長大。

這世上,從來不存在滿分的父母,但可以存在60分的父母,而剩下的40分,就交給孩子自己探索成長吧。

就像龍應臺在《孩子,你慢慢來》一書中說的那樣:

與所有父母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