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家企業亮相服貿會工程建築專題展

“京橙智巡”自動巡查車可提升檢修效率

昨天,2024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工程諮詢與建築服務專題媒體通氣會在京舉行。本次工程諮詢與建築服務專題以“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爲主題,將於9月12日至16日在首鋼園區13號館舉辦。專題匯聚了國際國內建築行業龍頭企業,包含線下參展企業123家,線上參展商229家,其中世界500強及行業龍頭企業佔比達54%。

“碳中和主題公園”亮相行業展

服貿會期間,工程諮詢與建築服務專題將以建築領域智能建造技術與工業化協同發展爲脈絡,展示網絡化、信息化、數字化等智能化手段在推動城市建設創新應用、智慧工地建設管理、智慧服務型商業地產等方面的發展成果。

展區分行業展和企業展兩大區域。行業展設置新質生產力展區和AI專區,彙集國際國內行業領域新質生產力最新發展成果。企業展由20餘家大型參展機構分別設立線下獨立展位,還在館外設置了華爲全屋智能——人車家戶外展區,展覽面積總計約5000平方米,全面展示建築服務行業新技術、新產品、新成果。

現場還將展示一系列超低能耗建築,如零海拔屋、零碳智慧產業園基礎設施項目、“近零碳”示範的世界級公共活力空間等,北京城建集團打造的全國首個“碳中和主題公園”以及零碳智慧產業園基礎設施項目等也將亮相。

中軸線風貌管控設計見證城市更新曆程

城市更新作爲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路徑,承載着保護歷史記憶與激發現代活力的雙重使命。本次專題展上,將有首鋼搬遷後的老工業園區更新項目、景德鎮河東老城現代工業遺產保護利用更新項目等亮相,展現城市的歷史和記憶。

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爲北京老城的整體保護和文化遺產的傳承提供了新的契機。本次專題展中的北京中軸線風貌管控設計成果展示將帶着觀衆一起見證北京城的演繹歷程,感受北京城市風貌的傳承與發展。

本次服貿會將設置京津冀協同發展設計成果專題展,大興國際機場、雄安城際、東六環入地、軌道交通22號線、廠通橋道路建設等京津冀協同發展交通工程建設重大成果將在展區一一亮相。

全面展示建築行業AI技術應用

本次專題展將全面展示人工智能AI技術深度融合智慧工地、BIM應用及施工智能機器人等前沿技術的實踐經驗,如核島智能建造平臺、智能無人駕駛塔機、智能換刀機器人、外牆智能噴塗機器人、測量機器人、AI智能巡查設備等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不僅顯著提高了施工效率,還大幅降低人工成本,展現了建築業智能化轉型的新面貌。

建築領域的諸多實踐新案例也將亮相本次專題展。其中,北京市首個裝配式危舊樓改造項目——西城區樺皮廠衚衕8號樓,採用新型建築工業化建造技術,在3個月時間裡完成原地拆除重建,解決了傳統舊城改造過程中空間狹小、施工擾民、居民週轉等一系列痛點難點,爲危舊樓改建帶來全新解決方案。

3個月完成原拆原建是如何實現的?中建海龍設計研究院執行院長任剛介紹,項目依託中建海龍科技原創研發的C-MiC技術,將建築從工地搬進工廠,大幅縮短了建設週期。任剛介紹,這種模塊化建造模式實現工廠生產和現場施工雙線並行,90%以上建築工序由產業工人在工廠完成,現場工作量大幅度降低,相較傳統建造方式減少75%的建築垃圾排放,減少25%材料浪費,實現了“像造汽車一樣造房子”。

現場

巡查“黑科技”提升衚衕道路檢修效率

雙目視覺相機、北斗高精度定位、無線通訊設備和智能識別算法……昨天,北京青年報記者來到北京建工養護集團,觀摩了由其研發的“京橙智巡”自動巡查設備。設備外表看去彷彿一臺普通的外賣電動車,裡面卻暗藏着一整套“黑科技”集成設備。有了它,無論城市非機動車道、人行步道的路面坑槽、步道磚缺失、錯臺、路緣石破損情況,還是道路井周破損等病害,都可以迅速建立“病歷”,並通過無線網絡傳輸到後臺的服務端巡檢平臺,實現對病害分揀、派單、修復全流程“診斷”。值得一提的是,北京老城區分佈着很多衚衕,常規的道路巡檢車很難駛入,“京橙智巡”的出現彌補了這一缺憾,極大地提高了衚衕道路檢查修復的效率。

此外,“京橙”系列產品還包括“京橙智檢”道路巡查檢測一體化設備、“京橙智探”壓實度快速檢測機器人、“京橙首護”智慧管養平臺等,爲道路養護行業帶來了新的作業模式。其中,“京橙智檢”道路巡查檢測一體化設備,主要用於國省幹線、高速公路、鄉村公路和市政道路快速巡檢一體化作業,利用高清圖像採集、邊緣計算、高精北斗定位、人工智能等技術,可以高效替代“多功能路況快速檢測系統(CICS)”檢測車,大大降低了道路檢測成本。“京橙智探”機器人專門爲道路壓實度的快速、準確、無損篩查而研製,外表酷似鼠標的它,通過瑞雷面波和探地雷達,可以爲道路不同“病症”把脈,成本比傳統方式降低70%,作業效率提高了數十倍。

在西城區新興盛危改項目部,北青報記者看到了一個巨大的膜狀建築,這是本市面積最大、造型最複雜的首個雙“基坑氣膜”,開創了北京市首例建築工地氣膜建築防塵降噪新模式。

該氣膜緊鄰地鐵19號線,膜內還有一棟民國時期的古建築。基坑氣膜內外宛如兩個世界,膜內佈滿塵土,而膜外仍舊是藍天白雲。據中維空間膜建築技術有限公司的谷強介紹,在氣膜內,智能控制體系、智能檢測報警系統、消防系統、通風系統一應俱全,可以保障安全施工,同時有效降低了有害氣體和粗顆粒排放及氣膜內部作業所產生的噪音,將施工對周邊居民的影響降到最低,更減少了因惡劣天氣、反覆覆蓋等導致的工期延誤與資源消耗,預計可節約工期六個月以上。

本組文/本報記者趙婷婷實習生孟伊娜

攝影/本報記者袁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