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家上市發電企業需強制披露ESG報告,大唐發電、華電國際、中國核電、長江電力、新天綠能碳排量同比上漲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李德尚玉 實習生雷椰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盧陶然 北京報道電力行業是我國碳排放控制的重點領域,也是首個納入全國碳市場的行業。如今,電力企業正面臨全國碳市場與資本市場的“雙重監管”。
今年5月1日,上市公司迎來ESG強制披露元年。證監會指導三大交易所發佈的《上市公司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引》正式實行,450多家上市公司將被要求強制披露ESG信息。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81家電力企業被納入強制披露名單,其中11家發電企業分別爲:華電國際、華能國際、龍源電力、大唐發電、國電電力、三峽能源、上海電力、新天綠能、中國核電、中國廣核、長江電力。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以上11家強制披露上市發電企業均披露了2023年ESG報告(含社會責任報告)。本文通過分析其近年來ESG報告等公開資料,試圖在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和公司治理方面獲得相應定量數據,如碳排放總量、主營業務等數據,一窺電力行業的ESG表現。
在環境保護方面,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以上11家發電企業有6家被納入全國碳市場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分別爲華電國際、華能國際、龍源電力、大唐發電、國電電力、上海電力。11家被強制披露上市發電企業中,有9家披露了碳排放總量數據。但華能國際、上海電力這2家企業作爲全國碳市場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未披露2023年碳排數據。值得關注的是,中國廣核2023年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爲330420.85噸二氧化碳當量,同比下降10.99%,爲11家發電企業中減排量榜首。
在公司治理、企業運營方面,11家發電企業主營業務爲火電、風電、光伏發電、核電等。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髮現,其中8家發電企業2023年風電、光伏發電量上漲。該8家企業在營收方面,除了新天綠能,華能國際、大唐發電、國電電力、三峽能源、上海電力、中國核電、龍源電力2023年的風電、光伏業務營收均實現同比增加。
雖然11家電力企業均披露了ESG報告,但是其定量數據與其質量仍參差不齊。多名業內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電力行業近些年所取得的減排效果較爲顯著,不過由於電力行業的行業特點,如今用技術措施減碳難度越來越大,行業未來實現減排還需要大力推動向清潔能源轉型。
華能國際、上海電力未披露2023年碳排量
二氧化碳排放量是體現企業節能降碳的重要定量指標之一。《2024—2025年節能降碳行動方案》提出,2024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別降低2.5%左右、3.9%左右,非化石能源消費佔比達到18.9%左右,重點領域和行業節能降碳改造形成節能量約5000萬噸標準煤、減排二氧化碳約1.3億噸。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費佔比達到20%左右,重點領域和行業節能降碳改造形成節能量約5000萬噸標準煤、減排二氧化碳約1.3億噸。
化石能源主要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氣。非化石能源主要包括風能、水能、光伏等。對於被“雙重監管”的11家發電企業而言,如何做到符合節能減排新目標,同時在新任務中既提升能源供應能力也實現低碳發展?或許通過電力企業的ESG報告可見一斑。
據21世紀經濟報道統計,11家被強制進行環境信息披露的上市發電企業,有9家在2023年的ESG報告中披露了碳排放總量數據,但華能國際、上海電力未披露2023年碳排數據,此外,三峽能源僅公佈了2023年溫室氣體排放總量,未詳細公佈碳排放範圍1、範圍2數據。
針對未披露碳排放數據的原因,華能國際在其報告中稱,2023年碳排放數據將在第三履約期進行數據覈查和交易履約,相關配額總量設定與分配實施方政策尚未出臺。因此,2023年碳排放數據涉及商業秘密,暫不披露。公司將在完成履約後披露相關數據。
大唐發電、華電國際、中國核電、長江電力、新天綠能5家發電企業的2023年碳排放總量同比上漲。其中,新天綠能2023年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爲34891.66噸二氧化碳當量,同比2022年數據增長72.69%,在所列舉的5家發電企業中,碳排放量增速位居首位。
中國核電2023年二氧化碳排放總量較2022年有所增加,其在報告中解釋稱,影響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因素主要有:核電機組大修次數增加,外購電增加;隨着非核清潔能源裝機增長,裝機佔比增加;北方核電機組建設項目冬季施工供暖負荷增加。
有3家發電企業碳排放量同比呈現負增長,分別爲中國廣核、國電電力、龍源電力。其中,中國廣核2023年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爲330420.85噸二氧化碳當量,相較於2022年數據下降10.99%,位列第一。
國電電力未公佈其2023年的範圍1和範圍2碳排放量,龍源電力2023年的範圍1同比下降2.72%,範圍2同比下降48.17%。其在報告稱,因公司溫室氣體主要排放源爲所屬兩家火電企業範圍1的二氧化碳排放,本報告溫室氣體排放統計範圍爲兩家火電業務企業。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發現,電力企業也在嘗試通過“購買核電、購買綠證的方式”減少自身碳排放。
以中國廣核爲例,記者發現其在ESG報告中披露了其通過購買綠證抵消碳排放的信息。具體而言,中國廣核的2023年範圍2碳排放量爲325600噸;2023年,該公司推動外購電力以“購買核電、購買綠證的方式”減少自身碳排放。如扣除購買核電和綠證的電力後,該公司外購電爲2884.13萬千瓦時,採用相同的計算公式,範圍2碳排放量爲238000噸。
針對企業購買綠證抵消碳排放,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教授趙俊華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解釋,企業碳排放範圍2排放是企業在自身生產運營中電力消費產生的排放。企業購買綠證,雖然本身不實際減少購買的排放,但是在會計上實現了減排。綠證是通過在發電源頭環節替代火電,在社會層面實現了減排。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表示,購買綠證成爲企業減少碳排放的方式之一。他認爲,目前綠色電力市場尚不完善,購買綠證並不能徹底解決電力行業在減排方面所面臨的問題。主要還是促使加速轉型,提升風電和光伏發電等清潔能源的比重。
8家發電企業新能源發電量與相關營收均上漲
在公司治理方面,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選取了“營收”這一定量指標作爲觀察,對11家發電企業進行了盤點。
通過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髮現,11家被強制披露環境信息的發電企業中,華電國際、華能國際、大唐發電、國電電力、上海電力、龍源電力6家發電企業具有發電業務,主營業務爲火電、風電、光伏發電、核電等。其中,以單一類型發電爲主營業務的有2家,中國廣核以核電爲主,長江電力以水電爲主。其他9家,主營業務在2種以及2種以上。
在主要營收中,火電業務仍是不少發電企業收入的“大動脈”。6家含有火電業務的企業中,華電國際、華能國際、大唐發電、國電電力、上海電力5家發電企業2023年的火電營收均實現了同比增長。除龍源電力,其火力在2023年的總營收中佔比22.55%,同比下降28.41%。
據統計,經營風電、光伏業務共有8家發電企業,分別爲華能國際、大唐發電、國電電力、三峽能源、上海電力、新天綠能、中國核電、龍源電力(龍源電力的光伏、風電被納入新能源)。其中,7家企業2023年的風電、光伏營收均同比上升;新天綠能因天然氣銷售佔主要營收,故風力、光伏發電營收同比下降1.61%。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非化石能源中的水電——長江電力(僅經營水電)2023年的水電業務營收同比增長12.39%。國電電力2023年的水電業務營收2023年同比增長2.36%。華電國際、華能國際、大唐發電、國電電力、三峽能源其2023年水電發電量同比均下降。除了長江電力和國電電力,其他發電企業的水電營收同比均出現不同程度的降低。
針對發電企業營收情況,林伯強向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在過去兩三年中,我國電力行業在減排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在近三年電力需求增長迅速,可再生能源如風電和光伏的比例尚較小。因此,在滿足需求的過程中,仍需依賴煤炭這一傳統能源。這就導致儘管從比例上看,清潔能源的運用有所提升,但從實際排放量來看碳排放仍在增加。此外,“水電和核電的週期性較長,約爲7-8年。”林伯強表示,減排的挑戰核心依然在於電力需求的持續增長,煤炭和煤電的使用。